
为什么要谈,就是要纠正一些人的错误世界观。
相信科学没错,我也相信。
但是,也要认识科学的本质,不然,从科学引导出来的哲学观就是谬误,就是“科学迷信”。
科学认识的是世界的“表象”,而不是世界的本质。
为什么?
简单的例子,比如,满天的繁星,你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你以为某个天体就是这个样子,实际上,你看到的只是它们数万年、亿年前的像。
再如,很多人了解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知道了质量与能量的转换关系,又了解了大爆炸学说,说宇宙初始是从能量转变为物质的。
这个在科学学说中是可以这样认为的,但是,从哲学上探究世界之本质来说,不可以这样认为。
为什么?
因为相对论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所描述的的是“表象世界”,而不是“本体世界”。
怎样理解?
比如,狭义相对论的“尺缩钟慢”效应,是观察事实,而不是本体事实。
如果你不理解,我举个例子,假设你坐在一个钟表旁边,在T时刻,你以光速飞离钟表,那么,理论上,那只钟表在你的观察中,时间就凝固在那一个时刻了。
因为眼睛看物体,是光线反射到你的眼中,你感知到的,你以光速离开,你只能看到那个时刻。
那么,在你的物理理论中,那个钟表的时刻就是凝固的。
实际上,钟表边上的人,看见钟表依然在动。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基本道理。
尺缩钟慢效应也是这样,是观察效应,而本体并没有尺缩钟慢。
再比如,狭义相对论的“同时的相对性”,就是在此参照系中观察到的同时发生的事件,在其他参照系看,并不是同时的。
这与你的直观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同时就是同时,怎么甲看是同时的,乙看就不同时呢?
当时很多科学家也是无法接受,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理解这个“同时”,不是本体的同时,而是观测意义上的“同时”
。因为观测牵扯到雷达波延迟效应,所以,观测事实与本体事实存在偏差。
而物理学正是从这个时候起,转变了范式,就是从经典物理时代转变为现代物理时代。
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自己在研究世界之本体,现代物理学指出,那是做不到的,局限于观测这个媒介,物理学只能研究观测事实,对于没有观测到的当然无法下结论。
所以,无论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是在描述“观察事实”,而不是“本体事实”。
为什么科学家通过观察,认为广义相对是对的呢?
因为实践上的“观察事实”恰好与理论上的“观察事实”相吻合。
所以,质能方程是基于理论和观测上的理论,描述的是世界之表象,与本体世界无关。本体世界怎么样?无法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