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内地区的佛道教建筑
前这篇文章中主要展现的是在大连地区(市区)的中国寺庙建筑,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信仰的积淀,是华夏民族的根脉,这些建筑几乎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定格,拆毁的拆毁、重建的重建、历史风韵只有在记忆中留存,通过对这些建筑的历史展示希望能够让其回归,城市文化需要历史沉积、人类心灵需要文化洗涤。
本文中主要对大连市内的佛教、道教、儒教建筑进行介绍,如松山寺、天后宫、天德寺、鲁班庙等等。
1、 大连松山寺——梵音绕香远,佛法济世长
大连松山寺是大连市内唯一的佛教寺院,大连地区原属金州郡古城青泥浦。在唐太宗十年(公元636年)时,在白云山西侧松林密集处开山建寺,即大连历史上有名的松山寺古刹。该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将近三百多万平方米,也是关东地区的名寺,属金州广宁的一个下院(东寺)。

日殖时期的松山寺


修缮后的松山寺
2、 大连天后宫——东关大庙恢弘势、而今只在梦里寻
大连天后宫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俗称“东关大庙”,占地达9000多平方米,由山东人刘肇亿发起修建。“东关大庙”设有天后圣母殿、观音大士殿、龙王殿。财神殿、关帝殿、火种殿、聚仙宫等殿堂,是大连首屈一指的大庙宇。大连天后宫又称龙华寺或龙华宫(1933年改名为龙华宫),位于西岗区宏济街,原大连37中校址。其建筑风格为石阶梯级,磨砖到顶,宫内壁画精工,塑像逼真,堪为艺术佳品。

据介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海神娘娘生日(圣母诞日),大连天后宫会大办庙会。会在天后宫山门前的空场上高搭席棚为舞台,演戏酬神3天。据说每年这个时候约有游客近10万人前来观看。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还会举办“盂兰盆会”,为死者超度亡魂。每年也举行道场,其他活动如初一、十五的香火等。大庙的经费由商会筹支,凡到大连港停泊的商船按载货量交纳一数量的“香资”为该宫的收入。




建国后,这里成了“四旧”。后来这里成了东关小学(抗大小学)。文革时期,古庙里的佛像都被红卫兵砸碎。之后,在建大连市西岗区青少年宫时,庙宇的钟楼、山门、耳房、过堂等也相继被拆掉,仅留下大雄宝殿。在后来与37中互换,这里又成37中学。大庙最后的主人是1978年搬到这儿的大连家用电器七厂。直到2006年11月,大连天后宫永远消失。
3、 大连天德寺——万灵塔下劳工骨、铸就大港今辉煌

说起天德寺不得不说碧山庄,这个大连码头工人的收容所,见证了大连港的建设,同时也见证了一部心酸的劳苦工人血泪史。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同年5月,日军占领了大连港,攫取了大连港的全部权益。大连港对日本当局来说占有着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的战略地位。
1907年4月1日,满铁从日本军方手中接管大连港后即在码头设立大连栈桥事务所,聘任相生由太郎统一掌管全部的装卸、运输等业务。当年年底大连栈桥事务所易名为大连埠头事务所时,他仍被任命为所长。
1909年11月,相生由太郎受满铁总裁委托,辞去大连埠头事务所所长职务,以私人名义在大连山县通163番地创立了福昌公司,包揽了大连港全部车船装卸业务,还专营码头苦力供应。
1911年,相生由太郎为便于对华工的统治,在得到关东都督府的认可和通过满铁的承认后,在寺儿沟建碧山庄华工大收容所,俗称红房子,住有劳工逾万人。码头工人在既没有机械化装卸设备,也没有任何劳动保护用具和安全设施的恶劣条件下从事超强度的劳动,每年装卸1000多万吨的货物,在繁忙季节一天需出动1.2万多人,每人一天得搬运10吨以上的货物。



日本殖民统治者为了清除码头工人的反抗情绪,还竭力利用宗教迷信麻醉工人。1919年,福昌公司以“慈善”为名,在碧山庄内修建了所谓“普度众生”的天德寺(现东港印象位置)和借以掩盖他们残害码头工人罪行的万灵塔。万灵塔质地为花岗岩,纵354厘米、横122厘米、厚60厘米,重约10吨。碑额残缺,碑身完整。碑阳面是“万灵塔”三个大字。阴面是释宗演的题诗:定里无论恩与冤,四生六道绝迷魂。千秋大连海头水,长净佛光自心痕。碑身左右两侧刻有《泰东日报》社长、汉学家金子平吉撰书的万灵塔记铭,共551字。铭文尽是对立主的美化赞颂,对惨遭奴役的大连码头工人的愚弄欺骗。说相生由太郎对万余华工“视为同胞,全泯畛域,浑作一大家族。附设房舍、病院、寺观、剧场,为众请求厚生乐业之道。每逢雇工病故,其悼之如丧骨肉,领葬以礼恤。”颂扬相生由太郎在福昌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建万灵塔于碧山庄以奠众灵,凡此后之殁者概祀于此,为鼓励伦常,始范建塔致祭……崇碣含气,终古冲霄。”云云。
1990年9月17日,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从大连寺儿沟居民区的草丛中采集到一通碧山庄天德寺万灵塔石碑。1996年6月16日,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万灵塔碑身现存路顺日俄监狱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天德寺铁钟现存大连现代博物馆
1938年,福昌华工株式会社编辑发行的《碧山庄》一书中说:“万灵塔塔基石高六尺八寸,塔高二丈一尺。”塔下有地穴,装满死难工人的名牌。并规定每年农历7月15日为“鬼节”,到了这一天,塔前搭起经棚,摆设香案,灵幡招展,和尚道士分列香案前诵经招魂。是日,人间的魔鬼也变成了菩萨,相生由太郎率领大小工头到塔前祭奠亡灵,以此愚弄码头工人,笼络人心。
天德寺坐落在庄内南部的高处。祭祀的主神是圣宗,也叫南海菩萨。每到春节,日本的盂兰会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男女老少不分远近来到这里参拜。文革期间该庙宇拆除,偏殿留存至上世纪九十年代。

天德寺有一个《佛光普照》的大匾额,这是昭和2年(1927年)8月,由福昌华工会社内的中国人工头们赠送的。
在天德寺的东部有一个土地庙(东港印象位置)。里面祭祀着土地正神,山神老爷,四海龙王,五道将军,水草将军,牛王,马王等神灵,文革期间拆除。
4、 大连凌水寺——当年旅大八景、今日石碑诉说

凌水寺对于大连人来说都有些陌生,毕竟这个寺庙离去的已经久远,一般只知道凌水或凌水桥。凌水寺确实存在,且名声很大,与真泉寺(镇泉寺)、横山寺、佛门寺、华山寺、金州寺、朝阳寺、响水寺等并列为大连八大寺之一。日本殖民时期,凌水寺也是“旅大八景”之一。
凌水寺俗称韦陀殿,位于凌水镇大山村(今百合山庄)歪石砬子山南。背环山,面黄海,周围多苍松古柏,风景清幽。有正殿三楹,东西禅房各五间,供石雕罗汉十八尊。民间传说谓罗汉为出土文物,发掘后以大车运载,行至此地,车不能前进,遂就地建庙。寺初建于明代。公元1747年及1788年(清乾隆十二年、五十三年)两次重修,始具规模。解放初,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庙会,香客、商贾云集。五十年代庙貌尚存,还曾在此拍摄电影《古刹钟声》,寺庙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现为驻军某地,沿理工大学前凌水路至百合山庄一带即可寻。
日殖时期,1921年10月,在日本关东厅长官山县伊三郎的主持下,沿黄海海岸线,修建了一条从旅顺至大连的新道路,官方称之为“旅大汽车道路”(现称旅顺南路)。这条道路从1921年10月动工,于1924年10月竣工,历经3年。道路采用沥青铺设路面,全长为46.8公里。在公路沿途,根据自然景观,设立了八个景点标石,人们称之为“旅大八景”,依次为:黑石礁、凌水寺、小平岛、蔡大岭、老座山、龙王塘、玉乃浦(现塔河湾、蓝湾附近)、白银山。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收藏有其中的“蔡大岭”和“玉乃浦”两块石刻,2007年在凌水路段施工时发掘凌水寺石碑。

5、 大连横山寺——圆通宝地驻千年、当今辽南第一寺

横山寺坐落在辽东半岛南端风景秀丽的大连旅顺口,位于旅顺口区龙王塘街道大石洞村横山南麓。在历史上曾享有“辽南八大寺”之美誉。该寺始建于汉代,据碑文记载,横山寺系:“旧有庙宇,营于曩代,曾几度兴衰”。元代达到鼎盛,明清两代之后,曾几度兴衰,后毁于战火。1912年6月,民间名医张文平倡议佛教信众千余人重新修复。
2003年5月,由大连卓越集团王学政居士发心出巨资重新复建。落成后的横山寺占地面积二万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平方米。 是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佛教寺院。横山寺于2004年11月11日举行落成典礼;2005年5月25日,又举行了全堂佛像开光大典。
横山寺北靠横山主峰,三峰同线相连,中峰略突,两峰平齐,极似古代金元宝状,更似大肚弥勒佛像。真可谓山体神形,天赐佛缘。

重建的横山寺,其建筑风格雄伟壮观,是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结构,建筑的外观特点秉承明清时期皇家寺院的风范。主要建筑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下法堂)及分布在两侧的钟鼓楼、方丈楼、功德堂、延生堂、往生堂、斋堂等。整个寺院远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近看由“河西彩绘”描绘的各种佛教典故图案绚丽多姿,栩栩如生;殿堂内的佛像更是庄严慈祥,令人肃目。



横山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圆通宝殿供奉的是毗卢观音,观音像为通体贴金高9米的香樟木坐佛。寺院内还供奉着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密迹金刚、地藏菩萨等众多佛像。

随着寺庙各方面的逐渐完善,2007年12月8日,卓越集团正式将寺院资产交给僧团管理。现在的横山寺将致力于环保、教育、慈善、禅修等活动,真正落实弘扬观音文化、共建和谐社会的宗旨。
横山寺现有教职人员30余人,信众10000余人。每年元旦、春节举办祈福供灯撞钟法会,农历二月十九、四月初八(浴佛节)、六月十九、七月十五、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七、十二月初八等重要佛教节日均举办大型佛事活动,活动时间均在7天以上,参加者近万人。
千年古寺,福佑一方。被誉为“辽南第一寺”的横山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巍峨的气派、浩荡的恩泽、深远的佛缘禅意、精辟的佛学哲理,使埠地百姓和有幸前来沐浴佛恩的人们,充分感受佛教文化的熏染与洗礼,顿悟人生,感念慈悲,开启智慧灵光,荡涤浊气,获得心灵的清净和慰藉,使人对生命的感受得到洗礼和升华。
6、大连碧海观——碧海丹崖成正果、驻世传道越百年

碧海观,原名碧海祠、胡仙庙。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座道教庙宇,坐落在大连市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碧海山庄东面的一座小山上。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为碧海观的庙会。1985年,大连湾当地的老百姓集资在黄海大连湾北岸修建大型旅游娱乐项目----碧海山庄,这个碧海山庄,在1980年到1990年初期可谓大连著名的旅游景点,在修建碧海山庄的时候,当地老百姓把胡仙庙作为旅游景点加以重新修建,因为临近碧蓝荡漾的大海,因而将胡仙庙改名为碧海观。
经过20多年的改扩建,现在碧海观内设多座大殿,其中胡仙殿为正殿:正首是胡三太爷,左边为胡大太爷,右边为胡二太爷。在他们的右下首,坐着他们的家人胡淘气。东西两面墙上的一群仙人,是三位太爷的家眷。黄仙殿和常仙殿为胡仙殿的东、西配殿,其它的大殿还有天后宫(妈祖殿)、甲子殿、经堂、财神殿、土地殿、龙王殿、八仙阁、长寿殿、胡仙洞等,其中三清阁的规模最大,占了碧海观的一半还多。从碧海山庄进入此处道观,首先看到的就是三清阁。

正殿胡仙殿

东配常仙殿

西配黄仙殿

龙王殿

八仙阁

胡仙洞

钟鼓亭
对于胡仙在当地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山东省莱阳县
内住着一位姓胡的老爷,他有三个儿子。胡老爷非常信仙奉佛,三个儿子受他影响,都希望自己将来能得道成仙。 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后,都想出去闯荡一番。胡大太爷先启程,一路上,胡大太爷除恶济贫,善行乐助。当他走到大连地区的时候,时间已过两年多了。有一天,他攀山越岭走到现在碧海祠这个地方,看到这里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心情豁然开朗,可是当他看到当地百姓穷困潦倒,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当下心想:我若能长期住在此地,为平民百姓做些好事,岂不甚好?可是,父亲会不会同意呢?想到这里,他返身回到住处收拾一下就坐船回家了。胡大太爷回到家时,只见到父亲和二弟,三弟上哪儿去了呢 原来,胡大太爷走了之后,胡三太爷就向父亲请求,也想像大哥一样出去见见世面。因为他是走水路,路近,所以他和胡大太爷先后都来到了大连地区。当胡大太爷回家时,胡三太爷已经走到了现在碧海祠这个地方,并住了下来。 胡三太爷自小学了一些医术,这一天,一个年轻的后生急急忙忙跑到他的住处,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胡郎中,我娘不知 哪疼的厉害,已经 疼得昏死过几次了,您快去给看看吧。" 胡三太爷马上收起书,背起药箱就往外走。约摸走了一个时辰,他们来到了后生的家,进屋一看后生的娘早已昏迷不醒了。经过胡三太爷的抢救,后生的娘渐渐苏醒了过来。他根据切脉诊断出病症,开了药单,并拿出自己的钱,让后生抓药去了。
几天后,后生娘的病全好了,娘俩带着礼物来到胡三太爷家,胡三太爷说什么也不肯收礼物,还把自己采的滋补的药物送给老人家一些,分文不取。胡三太爷就是这样真心实意地为百姓看病除灾,不想这件事感动了太上老君,他赐给胡三太爷神药——胡仙连丹,无论是什么病,只要吃下去,就能药到病除,而且还有起死回生的神奇作用。现在的胡三太爷佛像,手里还拿着胡仙连丹呢,好像准备再为百姓治病一样。
再说胡大太爷一看三弟走了,赶忙和父亲,二弟商量寻找三弟的事。事情商量好以后,胡大太爷和胡二太爷来到碧海祠见到三弟,喜出望外,并留了下来,弟兄三人一起为百姓善行乐施,深受群众尊敬和爱戴。 胡老太爷由于惦念三个儿子,就派一个绰号叫胡淘气的家人外出寻找三位太爷,最后在现在碧海祠这个地方找到了。三位太爷见胡淘气来了,也把他留在这里。由于长年劳累,他四人先后去世。
当地人在三位太爷和胡淘气死后,修了一座庙,起名胡仙庙,根据他们功德的大小,把胡三太爷列到正位,胡大太爷列到左边,胡二太爷列到右边,胡淘气列到右下首。

此道观根据当地风俗形成一家之长,可谓是大连当地风俗文化的写照,并将兴亡百代、立世千年。
前这篇文章中主要展现的是在大连地区(市区)的中国寺庙建筑,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信仰的积淀,是华夏民族的根脉,这些建筑几乎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定格,拆毁的拆毁、重建的重建、历史风韵只有在记忆中留存,通过对这些建筑的历史展示希望能够让其回归,城市文化需要历史沉积、人类心灵需要文化洗涤。
本文中主要对大连市内的佛教、道教、儒教建筑进行介绍,如松山寺、天后宫、天德寺、鲁班庙等等。
1、 大连松山寺——梵音绕香远,佛法济世长
大连松山寺是大连市内唯一的佛教寺院,大连地区原属金州郡古城青泥浦。在唐太宗十年(公元636年)时,在白云山西侧松林密集处开山建寺,即大连历史上有名的松山寺古刹。该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将近三百多万平方米,也是关东地区的名寺,属金州广宁的一个下院(东寺)。

日殖时期的松山寺


修缮后的松山寺
2、 大连天后宫——东关大庙恢弘势、而今只在梦里寻
大连天后宫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俗称“东关大庙”,占地达9000多平方米,由山东人刘肇亿发起修建。“东关大庙”设有天后圣母殿、观音大士殿、龙王殿。财神殿、关帝殿、火种殿、聚仙宫等殿堂,是大连首屈一指的大庙宇。大连天后宫又称龙华寺或龙华宫(1933年改名为龙华宫),位于西岗区宏济街,原大连37中校址。其建筑风格为石阶梯级,磨砖到顶,宫内壁画精工,塑像逼真,堪为艺术佳品。

据介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海神娘娘生日(圣母诞日),大连天后宫会大办庙会。会在天后宫山门前的空场上高搭席棚为舞台,演戏酬神3天。据说每年这个时候约有游客近10万人前来观看。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还会举办“盂兰盆会”,为死者超度亡魂。每年也举行道场,其他活动如初一、十五的香火等。大庙的经费由商会筹支,凡到大连港停泊的商船按载货量交纳一数量的“香资”为该宫的收入。




建国后,这里成了“四旧”。后来这里成了东关小学(抗大小学)。文革时期,古庙里的佛像都被红卫兵砸碎。之后,在建大连市西岗区青少年宫时,庙宇的钟楼、山门、耳房、过堂等也相继被拆掉,仅留下大雄宝殿。在后来与37中互换,这里又成37中学。大庙最后的主人是1978年搬到这儿的大连家用电器七厂。直到2006年11月,大连天后宫永远消失。
3、 大连天德寺——万灵塔下劳工骨、铸就大港今辉煌

说起天德寺不得不说碧山庄,这个大连码头工人的收容所,见证了大连港的建设,同时也见证了一部心酸的劳苦工人血泪史。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同年5月,日军占领了大连港,攫取了大连港的全部权益。大连港对日本当局来说占有着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的战略地位。
1907年4月1日,满铁从日本军方手中接管大连港后即在码头设立大连栈桥事务所,聘任相生由太郎统一掌管全部的装卸、运输等业务。当年年底大连栈桥事务所易名为大连埠头事务所时,他仍被任命为所长。
1909年11月,相生由太郎受满铁总裁委托,辞去大连埠头事务所所长职务,以私人名义在大连山县通163番地创立了福昌公司,包揽了大连港全部车船装卸业务,还专营码头苦力供应。
1911年,相生由太郎为便于对华工的统治,在得到关东都督府的认可和通过满铁的承认后,在寺儿沟建碧山庄华工大收容所,俗称红房子,住有劳工逾万人。码头工人在既没有机械化装卸设备,也没有任何劳动保护用具和安全设施的恶劣条件下从事超强度的劳动,每年装卸1000多万吨的货物,在繁忙季节一天需出动1.2万多人,每人一天得搬运10吨以上的货物。



日本殖民统治者为了清除码头工人的反抗情绪,还竭力利用宗教迷信麻醉工人。1919年,福昌公司以“慈善”为名,在碧山庄内修建了所谓“普度众生”的天德寺(现东港印象位置)和借以掩盖他们残害码头工人罪行的万灵塔。万灵塔质地为花岗岩,纵354厘米、横122厘米、厚60厘米,重约10吨。碑额残缺,碑身完整。碑阳面是“万灵塔”三个大字。阴面是释宗演的题诗:定里无论恩与冤,四生六道绝迷魂。千秋大连海头水,长净佛光自心痕。碑身左右两侧刻有《泰东日报》社长、汉学家金子平吉撰书的万灵塔记铭,共551字。铭文尽是对立主的美化赞颂,对惨遭奴役的大连码头工人的愚弄欺骗。说相生由太郎对万余华工“视为同胞,全泯畛域,浑作一大家族。附设房舍、病院、寺观、剧场,为众请求厚生乐业之道。每逢雇工病故,其悼之如丧骨肉,领葬以礼恤。”颂扬相生由太郎在福昌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建万灵塔于碧山庄以奠众灵,凡此后之殁者概祀于此,为鼓励伦常,始范建塔致祭……崇碣含气,终古冲霄。”云云。
1990年9月17日,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从大连寺儿沟居民区的草丛中采集到一通碧山庄天德寺万灵塔石碑。1996年6月16日,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万灵塔碑身现存路顺日俄监狱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天德寺铁钟现存大连现代博物馆
1938年,福昌华工株式会社编辑发行的《碧山庄》一书中说:“万灵塔塔基石高六尺八寸,塔高二丈一尺。”塔下有地穴,装满死难工人的名牌。并规定每年农历7月15日为“鬼节”,到了这一天,塔前搭起经棚,摆设香案,灵幡招展,和尚道士分列香案前诵经招魂。是日,人间的魔鬼也变成了菩萨,相生由太郎率领大小工头到塔前祭奠亡灵,以此愚弄码头工人,笼络人心。
天德寺坐落在庄内南部的高处。祭祀的主神是圣宗,也叫南海菩萨。每到春节,日本的盂兰会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男女老少不分远近来到这里参拜。文革期间该庙宇拆除,偏殿留存至上世纪九十年代。

天德寺有一个《佛光普照》的大匾额,这是昭和2年(1927年)8月,由福昌华工会社内的中国人工头们赠送的。
在天德寺的东部有一个土地庙(东港印象位置)。里面祭祀着土地正神,山神老爷,四海龙王,五道将军,水草将军,牛王,马王等神灵,文革期间拆除。
4、 大连凌水寺——当年旅大八景、今日石碑诉说

凌水寺对于大连人来说都有些陌生,毕竟这个寺庙离去的已经久远,一般只知道凌水或凌水桥。凌水寺确实存在,且名声很大,与真泉寺(镇泉寺)、横山寺、佛门寺、华山寺、金州寺、朝阳寺、响水寺等并列为大连八大寺之一。日本殖民时期,凌水寺也是“旅大八景”之一。
凌水寺俗称韦陀殿,位于凌水镇大山村(今百合山庄)歪石砬子山南。背环山,面黄海,周围多苍松古柏,风景清幽。有正殿三楹,东西禅房各五间,供石雕罗汉十八尊。民间传说谓罗汉为出土文物,发掘后以大车运载,行至此地,车不能前进,遂就地建庙。寺初建于明代。公元1747年及1788年(清乾隆十二年、五十三年)两次重修,始具规模。解放初,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庙会,香客、商贾云集。五十年代庙貌尚存,还曾在此拍摄电影《古刹钟声》,寺庙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现为驻军某地,沿理工大学前凌水路至百合山庄一带即可寻。
日殖时期,1921年10月,在日本关东厅长官山县伊三郎的主持下,沿黄海海岸线,修建了一条从旅顺至大连的新道路,官方称之为“旅大汽车道路”(现称旅顺南路)。这条道路从1921年10月动工,于1924年10月竣工,历经3年。道路采用沥青铺设路面,全长为46.8公里。在公路沿途,根据自然景观,设立了八个景点标石,人们称之为“旅大八景”,依次为:黑石礁、凌水寺、小平岛、蔡大岭、老座山、龙王塘、玉乃浦(现塔河湾、蓝湾附近)、白银山。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收藏有其中的“蔡大岭”和“玉乃浦”两块石刻,2007年在凌水路段施工时发掘凌水寺石碑。

5、 大连横山寺——圆通宝地驻千年、当今辽南第一寺

横山寺坐落在辽东半岛南端风景秀丽的大连旅顺口,位于旅顺口区龙王塘街道大石洞村横山南麓。在历史上曾享有“辽南八大寺”之美誉。该寺始建于汉代,据碑文记载,横山寺系:“旧有庙宇,营于曩代,曾几度兴衰”。元代达到鼎盛,明清两代之后,曾几度兴衰,后毁于战火。1912年6月,民间名医张文平倡议佛教信众千余人重新修复。
2003年5月,由大连卓越集团王学政居士发心出巨资重新复建。落成后的横山寺占地面积二万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平方米。 是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佛教寺院。横山寺于2004年11月11日举行落成典礼;2005年5月25日,又举行了全堂佛像开光大典。
横山寺北靠横山主峰,三峰同线相连,中峰略突,两峰平齐,极似古代金元宝状,更似大肚弥勒佛像。真可谓山体神形,天赐佛缘。

重建的横山寺,其建筑风格雄伟壮观,是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结构,建筑的外观特点秉承明清时期皇家寺院的风范。主要建筑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下法堂)及分布在两侧的钟鼓楼、方丈楼、功德堂、延生堂、往生堂、斋堂等。整个寺院远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近看由“河西彩绘”描绘的各种佛教典故图案绚丽多姿,栩栩如生;殿堂内的佛像更是庄严慈祥,令人肃目。



横山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圆通宝殿供奉的是毗卢观音,观音像为通体贴金高9米的香樟木坐佛。寺院内还供奉着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密迹金刚、地藏菩萨等众多佛像。

随着寺庙各方面的逐渐完善,2007年12月8日,卓越集团正式将寺院资产交给僧团管理。现在的横山寺将致力于环保、教育、慈善、禅修等活动,真正落实弘扬观音文化、共建和谐社会的宗旨。
横山寺现有教职人员30余人,信众10000余人。每年元旦、春节举办祈福供灯撞钟法会,农历二月十九、四月初八(浴佛节)、六月十九、七月十五、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七、十二月初八等重要佛教节日均举办大型佛事活动,活动时间均在7天以上,参加者近万人。
千年古寺,福佑一方。被誉为“辽南第一寺”的横山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巍峨的气派、浩荡的恩泽、深远的佛缘禅意、精辟的佛学哲理,使埠地百姓和有幸前来沐浴佛恩的人们,充分感受佛教文化的熏染与洗礼,顿悟人生,感念慈悲,开启智慧灵光,荡涤浊气,获得心灵的清净和慰藉,使人对生命的感受得到洗礼和升华。
6、大连碧海观——碧海丹崖成正果、驻世传道越百年

碧海观,原名碧海祠、胡仙庙。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座道教庙宇,坐落在大连市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碧海山庄东面的一座小山上。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为碧海观的庙会。1985年,大连湾当地的老百姓集资在黄海大连湾北岸修建大型旅游娱乐项目----碧海山庄,这个碧海山庄,在1980年到1990年初期可谓大连著名的旅游景点,在修建碧海山庄的时候,当地老百姓把胡仙庙作为旅游景点加以重新修建,因为临近碧蓝荡漾的大海,因而将胡仙庙改名为碧海观。
经过20多年的改扩建,现在碧海观内设多座大殿,其中胡仙殿为正殿:正首是胡三太爷,左边为胡大太爷,右边为胡二太爷。在他们的右下首,坐着他们的家人胡淘气。东西两面墙上的一群仙人,是三位太爷的家眷。黄仙殿和常仙殿为胡仙殿的东、西配殿,其它的大殿还有天后宫(妈祖殿)、甲子殿、经堂、财神殿、土地殿、龙王殿、八仙阁、长寿殿、胡仙洞等,其中三清阁的规模最大,占了碧海观的一半还多。从碧海山庄进入此处道观,首先看到的就是三清阁。

正殿胡仙殿

东配常仙殿

西配黄仙殿

龙王殿

八仙阁

胡仙洞

钟鼓亭
对于胡仙在当地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山东省莱阳县
内住着一位姓胡的老爷,他有三个儿子。胡老爷非常信仙奉佛,三个儿子受他影响,都希望自己将来能得道成仙。 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后,都想出去闯荡一番。胡大太爷先启程,一路上,胡大太爷除恶济贫,善行乐助。当他走到大连地区的时候,时间已过两年多了。有一天,他攀山越岭走到现在碧海祠这个地方,看到这里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心情豁然开朗,可是当他看到当地百姓穷困潦倒,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当下心想:我若能长期住在此地,为平民百姓做些好事,岂不甚好?可是,父亲会不会同意呢?想到这里,他返身回到住处收拾一下就坐船回家了。胡大太爷回到家时,只见到父亲和二弟,三弟上哪儿去了呢 原来,胡大太爷走了之后,胡三太爷就向父亲请求,也想像大哥一样出去见见世面。因为他是走水路,路近,所以他和胡大太爷先后都来到了大连地区。当胡大太爷回家时,胡三太爷已经走到了现在碧海祠这个地方,并住了下来。 胡三太爷自小学了一些医术,这一天,一个年轻的后生急急忙忙跑到他的住处,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胡郎中,我娘不知 哪疼的厉害,已经 疼得昏死过几次了,您快去给看看吧。" 胡三太爷马上收起书,背起药箱就往外走。约摸走了一个时辰,他们来到了后生的家,进屋一看后生的娘早已昏迷不醒了。经过胡三太爷的抢救,后生的娘渐渐苏醒了过来。他根据切脉诊断出病症,开了药单,并拿出自己的钱,让后生抓药去了。
几天后,后生娘的病全好了,娘俩带着礼物来到胡三太爷家,胡三太爷说什么也不肯收礼物,还把自己采的滋补的药物送给老人家一些,分文不取。胡三太爷就是这样真心实意地为百姓看病除灾,不想这件事感动了太上老君,他赐给胡三太爷神药——胡仙连丹,无论是什么病,只要吃下去,就能药到病除,而且还有起死回生的神奇作用。现在的胡三太爷佛像,手里还拿着胡仙连丹呢,好像准备再为百姓治病一样。
再说胡大太爷一看三弟走了,赶忙和父亲,二弟商量寻找三弟的事。事情商量好以后,胡大太爷和胡二太爷来到碧海祠见到三弟,喜出望外,并留了下来,弟兄三人一起为百姓善行乐施,深受群众尊敬和爱戴。 胡老太爷由于惦念三个儿子,就派一个绰号叫胡淘气的家人外出寻找三位太爷,最后在现在碧海祠这个地方找到了。三位太爷见胡淘气来了,也把他留在这里。由于长年劳累,他四人先后去世。
当地人在三位太爷和胡淘气死后,修了一座庙,起名胡仙庙,根据他们功德的大小,把胡三太爷列到正位,胡大太爷列到左边,胡二太爷列到右边,胡淘气列到右下首。

此道观根据当地风俗形成一家之长,可谓是大连当地风俗文化的写照,并将兴亡百代、立世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