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诸元吧 关注:970贴子:36,410
  • 7回复贴,共1
蝉在秋天圆寂,而禅仍在继续……
禅只饮冬雷后的第一滴雨滴
禅只穿雪花织成的夏衣
禅只在静止时起舞
禅只在起舞时止息
禅是莲花下的淤泥
禅是华服下的裸体
禅是风铃与风的纠缠
用声音惑乱了几个世纪
禅穿越了整个宇宙
在虚空的尽头回首
看禅师竖起拂尘
在公案内一声咳嗽
禅是一减去一后
盛况空前的宴席
禅是一加上一后
没有背影的别离


1楼2023-03-19 20:40回复
    本地一个真实往生案例
    前几天我上俺们这一个居士林请书,见负责人老赵正领着几个老头老太念佛。老赵的高堂老母在这个居士林往生的事迹,本地很多人都知道,并叹为观止。
    老赵的母亲90多了,老家属,没什么文化。一开始老赵让母亲搬居士林来随众念佛,老太太很抵触,很反感,才几天就闹着要回家。老赵与母亲深谈了几次,有一天,老母终于开窍了。她说是呀,人哪有不死的?再好的一家人也有生离死别的时候,不可能永远在一起。既然早晚要分开,如果真有你说的那么个好地方(极乐世界),我来世能到那里去,将来你也往生到那里去,咱们娘儿俩不就又在一起了?
    从那后,赵老太精进用功,每日里念佛不辍。有天晚上,她独自在卧室里念佛,阿弥陀佛现身了,老太太肉眼见佛。阿弥陀佛说:“这次我一定要接你去了,你愿意跟我去吗?”老太太喜出望外,连声说愿意。阿弥陀佛说:“那好,我给你10天的准备时间,10天后的中午,我来接你!”说完就不见了。老太太立即将这一喜讯告诉了儿子。
    从那天开始,赵老太开始止语,除了一句佛号外,一句别的话也没有。而且她开始禁食,几乎不吃什么,只是饮水,腹泻过几次,尽量将体内的毒素、秽物排泄干净。到了第11天上午,她躺在大堂被褥上,儿子领众为她助念,她自己也轻声跟着念。中午12点刚过,她忽然睁开眼睛,连说了三遍:“佛来了!佛来了!佛来了!”眼一闭便安详地往生了。众人又为她助念了几个小时。她的遗体面色红润,嘴角带笑,就像睡着了一般。
    一个不懂佛经,不明白教理,没什么文化,操劳一生的普通老人,只因为信了阿弥陀佛,开始老实念佛,短短时间,便修到能够提前10天预知时至,安详往生,简直是菩萨再来呀!而她的儿子,能千方百计劝母亲念佛往生极乐,永远摆脱轮回,这样的孝顺,才是真的大孝至孝啊!人世间那些所谓的孝顺,与老赵的至孝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南无阿弥陀佛


    2楼2023-03-19 20:41
    回复
      禅宗公案之:翠岩问眉
      翠岩禅师夏末示众云:『一夏以来,与兄弟东语西话,看翠岩眉毛在么?』
      保福云:『作贼人心虚。』
      长庆云:『生也。』
      云门云:『关。』
      =========================
      查了查网上对此公案的解释,未敢苟同。大多认为,师傅翠岩问眉毛在否,是因为佛家传说,若错解佛法须眉便会脱落,故师傅有此一问——他在结夏安居期间讲经说法,是否有过错误,出过纰漏。
      余以为,禅宗只接上上根人,所有传世公案,都不会离开真空妙有这一宗旨。翠岩禅师问“眉毛在否”,其实是在考试——给你们白活一夏天了,你们是骡子是马,来亮一亮各自的能耐吧!
      这个问题好答又难答。《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眉毛当然也是空。但你要答眉毛在,你着有;答不在,你着空。执空执有都属偏见,未解中道实相,所以都是零分。
      好在翠岩祖师的此仨弟子,均是后来禅宗成名的人物,没吃他的挂落。
      保福云“作贼人心虚”,意为你的心机我识破了,你的陷阱我不跳,这跟棒喝或者掉头而去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本不搭理你的问题,不入你的圈套。
      长庆云“生也”,避开了眉毛还“在不在”的“在”。心生法生,因为我心生,所以你的眉毛这个“法”也“生”了,避开了“在”字,因此没有执有,未着有相。
      最后云门说“关”,意为诸位都歇歇吧,唇枪舌剑再精彩,终究是离经叛道,去佛远矣。
      三位高徒都回答了师傅,都未失足坠崖,翠岩祖师当可安心,一个夏天的心血没有白费。
      正是:
      翠岩师傅拳法佳,显打眉毛冥打心。
      弟子若非功夫好,早在拳下丧了命。
      南无阿弥陀佛


      3楼2023-03-19 20:42
      回复
        禅宗公案之:“只此一颂,可起吾宗”
        天台德韶禅师有偈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法眼云:“只此一颂,可起吾宗”。
        学人举此公案问:如何是“通玄顶上,不是人间?”
        师云:“百鸟朝凤,露水难逢。”
        学人:如何是:“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师云:“莫向前。”
        学人:云何“只此一颂能起吾宗?”
        师云:“你只明此祖师半句意,不明整句意。”
        学人:如何是“整句意?”
        师云:“若得整句,终是半句。”
        ===================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通玄峰顶是空,人间是有,这句是在讲空不是有。众生生生世世执有,所以证空很难。真证空即得阿罗汉果位,即得解脱六趣,因此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故此法眼大师云“百鸟朝凤,露水难逢”:百鸟朝凤意为开悟了,而开悟决不是露水相逢那样简单,可以随随便便得到的。所以这一句是说空与有“非一”,不是一个。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心是空,青山是有。楞严经里“七处征心”,阿难怎么也找不到心到底在何处。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弟子心不安”,求达摩祖师为他“安心”。达摩道: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良久道:觅心了不可得。达摩道:为汝安心竟。慧可言下大悟。所以这句讲的是“空”之外没有“有”,空与有的关系是“非二”,不是二个。
        整个颂加起来,讲的是大乘佛法空与有之关系——非一非二。空与有既不是一个,也不是二个。这个非一非二,当然可以立宗了。
        至于师云“莫向前”,意为别再问了,这已经是语言的极限了。佛法明心见性之所以难,是因为到了最后,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只能靠自己慢慢努力了。
        整个颂说了俩意思,一个是非一,一个是非二。所以既是一句,也是半句。整句意即是两个半句意,两个半句意合成一个整句意。
        除佛教外,几乎所有的哲学、玄学、宗教……,要么着空,要么着有,只有释迦牟尼佛提出了空有圆融、心法(法包含思想、物质、时空、过去现在未来……等万事万物)一如,揭示了真空妙有这一宇宙真理。世无释迦佛,万古如长夜!
        正是:
        通玄峰顶有神仙,人间满目望青山。
        神仙不是凡人做,凡人梦醒始登攀。
        南无阿弥陀佛


        4楼2023-03-19 20:43
        回复
          禅宗公案之:“有吗?有吗?”
          赵州祖师到一草庵,对庵主说:“有吗?有吗?”
          庵主竖起了拳头。
          赵州说:“水太浅了,不是我那蚱蜢舟的停泊处。”说完便离开了。
          他又到另一草庵,同样的对庵主说:“有吗?有吗?”
          庵主同样竖起了拳头。
          赵州说:“能纵、能夺、能杀、能活。”随即向庵主顶礼。
          ==================
          在禅宗大德里,赵州祖师属于比较“调皮捣蛋”的那一类。这个公案怎么传世的呢?两种可能性最大:一个是赵州自己对人讲的;另一个是俩庵主是邻居,俩人相聚聊天,一个说今天赵老头来了,问我“有吗?有吗?”我一竖拳头,他还不认可,奚落了我一顿。另一个惊诧了,“赵州也上我庵里来了,也问我有吗,咋我一竖拳头,他立即又顶礼又作揖,照死了夸我?”
          ——这可真他娘的奇了怪了!
          愚比较倾向于,此公案是俩庵主碰头后传出来的。
          大乘佛法的精髓就是四个字“真空妙有”。赵州造访第一个庵,是在讲“真空”。俺来问“有吗?有吗?”已经是葛藤了,你还伸出只小拳头来回应,你不知空啊!因此赵州不许头一位庵主。
          赵州造访第二位庵主是在讲“妙有”,佛性虽空但相用不无,所以对庵主伸出的小拳头大加赞赏……
          现在问题来了——当俩庵主碰头交换情报后,二人会作何反应?如果二人为赵州的滑稽仰天一笑便罢了,倘若二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云,则赵州的心机便白废了也。
          其实,二人明白了,也没多什么;没明白,也没少什么。而赵州祖师早已前往下一站“耍宝”去也……
          正是:
          说有之时有是空,说空之时空是有。
          说空说有寻常事,闲云野鹤一赵州。
          南无阿弥陀佛


          5楼2023-03-19 20:43
          回复
            禅宗公案之:虚空落地
            僧问赵州: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有。
            僧云:几时成佛?
            州云:待虚空落地。
            僧云:虚空几时落地?
            州云:待柏树子成佛。
            ====================
            僧不悟妙有真空之法义,故问柏树有无佛性。众生与万物,有情与无情,皆是妙明真心所变现,都有佛性法性。故赵州答:有。
            ——僧遇到的倘是德山祖师,那棒子早挨上了。
            僧又问:柏树几时成佛?
            州答:待虚空落地时。
            ——僧遇到的倘是临济祖师,这时无论如何也要被大喝了。不过赵州的风格不是棒喝,他的风格是棉里针。
            这里要解释一下何谓虚空落地。前边僧问柏树子有无佛性,说明他不懂妙有真空。赵州慈悲,在断你生路的同时,要给你指条活路。故此赵州说“待虚空落地时”,这是在给僧讲真空妙有。如果僧能就此悟得了真空妙有,那自然也就懂得了前边的妙有真空。
            都知道一个东西能落地,它得是个“有”,它得是个物件,比如羽毛、瓶盖、木石等等。而虚空是个空,如何能落地?
            赵州在此是以虚空比喻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虽然是空,但不是顽空、死空,而是能随缘起用,妙用无边,能够生起寰宇,显现森罗万象。
            所以,这个空是有,因为是有,所以才能落地。
            无奈僧就像头粗野的毛驴,不管不顾,继续横冲直撞下去,问道:那虚空几时落地?
            这一下,他终于捏着赵州的棉里针了。赵州一句话就给僧戴上了嚼子、眼罩:待柏树子成佛时。
            僧连继续往下问都不可能了。一个修行人,被前辈如此吊打,稍有自尊心者,当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吧?
            正是:
            妙有真空你没空,真空妙有你没有。
            转圈拉磨戴眼罩,问你几时才知休(羞)?
            南无阿弥陀佛


            6楼2023-03-19 20:44
            回复
              禅宗公案之:野鸭子飞过去了
              一天,马祖禅师和弟子百丈禅师在散步,忽见一群野鸭子飞过去。马祖问道:“那是什么?”百丈禅师回答道:“一群野鸭子!”过了一会儿,马祖禅师问:“那群野鸭子呢?”百丈禅师答:“飞过去了。”马祖用力捏了一下百丈的鼻子,百丈痛得大叫。马祖便指着百丈的鼻子问:“不是在这里吗?你怎可说飞过去了?”百丈听后,廓然大悟!但他一句话也不说,却回到房里痛哭,禅友问他为什么要哭,他照实告诉大家说马祖老师捏痛了他的鼻子。禅友们不解似地问道:“是你做错了什么事情吗?”百丈禅师回答道:“你们可以去问问老师!”禅友们问马祖大师,马祖说百丈自己知道,禅友们再回头来问百丈,百丈却哈哈大笑,禅友们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以前哭,现在又笑呢?百丈禅师回答道:“我就是以前哭,现在笑!”
              =======================
              这个公案不复杂,是讲禅宗修行,时刻要安住本位,不得散佚。
              俺感兴趣的是,这个公案所揭示的一个真相——所谓时空,只是众生的幻觉。
              佛教认为,时空只是众生的幻觉。因为众生的心有顽固的相续性,分分秒秒相续不断,刚才看见野鸭子,现在心念相续,认为它当然是飞过去了……
              于是时间、空间诞生了。
              这个要唯证方知。修习如来禅,四禅八定,当修到初禅前的未到地定时,人的心念会停止,同时人的呼吸也会停止,人会感觉到自己的肉身以及外在世界统统消失不见了……
              时间空间当然也就消失了。
              而当念头一动时,呼吸就会恢复,我及周遭世界、时间空间……亦会恢复如常。
              这说明了什么?所谓的人我众生、时间空间、宇宙万物、生老病死、六道轮回……都是我们的念头创造出来的。念头哪来的?来自于我们生生世世的业力。
              一切法从心想生。为何有心想?因为有妄念(业力)。
              南无阿弥陀佛


              7楼2023-03-19 20:44
              回复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7-01 1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