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吧 关注:493,774贴子:7,451,910

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刘慈欣与江晓原对话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由于度娘g点太多,不得不分开发,挨个试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3-16 11:07回复
    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刘慈欣与江晓原对话录
    主持/记录:王 艳
    原载于《新发现》杂志2007年第11期
      人类最终会被带到哪里?人类对于未来的信念能否一直维系?用什么来维系?科学吗?科学能解决什么?不能解决什么?
      2007年8月26日,闲适的夜晚,在女诗人翟永明开办的“白夜”酒吧,《新发现》编辑部邀请到前来成都参加“2007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的两位嘉宾: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以及近年经常发表科幻评论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就我们共同的疑惑,就科幻、科学主义、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场面对面思想交锋的精彩对谈。下面是对谈的记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3-16 11:0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刘:从历史上看,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特》就有反科学的意味,她对科学的描写不是很光明。及至更早的《格列佛游记》,其中有一章描写科学家,把他们写得很滑稽,从中可以看到一种科学走向学术的空泛。但到了儒勒•凡尔纳那里,突然变得乐观起来,因为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激励了他。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3-16 11:08
      回复
        江:很多西方的东西被引进进来,都是经过选择的,凡尔纳符合我们宣传教育的需要。他早期的乐观和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是分不开的,当时人们还没有看到科学作为怪物的一面,但他晚年就开始悲观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3-16 11:09
        回复
          刘:凡尔纳确实写过一些很复杂的作品,有许多复杂的人性和情节。有一个是写在一艘船上,很多人组成了一个社会。另外他的《迎着三色旗》也有反科学的成分,描写科学会带来一些灾难。还有《培根的五亿法郎》。但这些并不占主流,他流传的几乎都是一些在思想上比较单纯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反而出现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上个世纪20年代。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人们希望从科幻造成的幻象中得到一种安慰,逃避现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3-16 11:09
          回复
            江:据说那时候的书籍出版十分繁荣。关于凡尔纳有个小插曲,他在《征服者罗比尔》里面写到徐家汇天文台,说是出现了一个飞行器,当时徐家汇天文台的台长认为这是外星球的智慧生物派来的,类似于今天说的UFO。但其他各国天文台的台长们都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而不相信他,后来证实了那确实来自外星文明。这个故事犯了一个错误:其实那时候徐家汇天文台的台长不是中国人,而是凡尔纳的同胞——法国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3-16 11:10
            回复
              刘:凡尔纳在他的小说中创立了大机器这个意象,以后很多反科学作品都用到了。福斯特就写了一个很著名的反科学科幻作品,叫做《大机器停转之时》。说的是整个社会就是一个运转的大机器,人们连路都不会走了,都在地下住着。有一天这个大机器出了故障,地球就毁灭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3-16 11:11
              回复
                江:很多读者都注意到,你的作品有一个从乐观到悲观的演变。这和凡尔纳到了晚年开始出现悲观的转变有类似之处吗?背后是不是也有一些思想上的转变?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3-16 11:1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刘:这个联系不是很大。无论悲观还是乐观,其实都是一个表现手法的需要。写科幻这几年来,我并没有发生过什么思想上的转变。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3-16 11:12
                  收起回复
                    刘:有人说科学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因为科学有可能造成一些问题,比如人性的异化,道德的沦丧,甚至像南茜•克雷斯(美国科幻女作家)说“科学使人变成非人”。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人性其实一直在变。我们和石器时代的人,会互相认为对方是没有人性的非人。所以不应该拒绝和惧怕这个变化,我们肯定是要变的。如果技术达到了那一步,我想不出任何问题是技术解决不了的。我认为那些认为科学解决不了人所面临的问题的人,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顾虑,那就是人本身不该被异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3-16 11:13
                    收起回复
                      刘:你说的这个确实成立,但我谈的问题没有那么的宽泛。并且我认为人生的目的科学是可以解决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3-16 11:14
                      收起回复
                        江:我认为很多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正面说,是中性的,要看谁用它:坏人用它做坏事,好人用他做好事。但还有一些东西,从根本上就是坏的。你刚才讲的是一个很危险甚至邪恶的手段,不管谁用它,都是坏的。如果我们去开发出这样的东西来,那就是罪恶。为什么西方这些年来提倡反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反的对象是科学主义,不是反对科学本身。科学主义在很多西方人眼里,是非常丑恶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3-16 11:15
                        回复
                          刘:我想说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用话语来说服你,和在你脑袋里装一个芯片,影响你的本质判断,这两者真有本质区别吗?
                            江:当然有区别,说服我,就尊重了我的目田意志。
                            刘:现在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我在下一部作品中要写的:假如造出这样一台机器来,但是不直接控制你的思想,你想得到什么思想,就自己来拿,这个可以接受吗?
                            江:这个是可以的,但前去获取思想的人要有所警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03-16 11:16
                          回复
                            刘:对了,我要说的就是这一点。按照你的观点,那么“乌托邦三部曲”里面,《1984》反倒是最光明的了,那里面的人性只是被压抑,而另外两部中人性则消失了。如果给你一个选择权,愿意去《1984》还是《美丽新世界》,你会选择哪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3-16 11:1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江:可能更多的人会选择去《美丽新世界》。前提是你只有两种选择。可如果现在还有别的选项呢?
                                刘:我记得你曾经和我谈到的一个观点是:人类对于整体毁灭,还没有做好哲学上的准备。现在我们就把科学技术这个异化人的工具和人类大灾难联系起来。假如这个大灾难真的来临的话,你是不是必须得用到这个工具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03-16 1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