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吧 关注:16,921贴子:996,236

时代的烙印,人性的抗争------聊一聊长篇知青小说《雪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相信,如果没有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此剧同名原著的作者,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这个名字,恐怕消失在芸芸众生中,久矣。
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可是我最喜欢的三位国内作家之一呢(其他两位是贾平凹和路遥)。


IP属地:江苏1楼2023-03-07 16:59回复
    但这次我要聊的并不是这部非常出名的《人世间》,而是早于它近三十年的另一部作品——《雪城》。
    据说,《雪城》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被誉为梁晓声“知青小说”三部曲,开创了“知青文学”的先河。
    而且《雪城》和《今夜有暴风雪》都拍成了电视剧,在当年播出后反响热烈,得到了高度评价。其中《雪城》的主题曲《心中的太阳》,更是在刘欢的演绎下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最热最火的歌曲之一!


    IP属地:江苏2楼2023-03-07 17:00
    收起回复
      当年我看《雪城》这部作品时年纪不大,应该还在上学时,那时还是在大型文学刊物《十月》上连载着的呢。
      后来上班了,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套新版书,凭着对这部小说的热爱,果断买下。篇幅很长,有110多万字,分上下册,字体较小。说实话,这封面设计得真漂亮,太吸引我了!



      IP属地:江苏3楼2023-03-07 17:03
      回复
        相对于莫言,陈忠实这一类作家的作品有相当数量是叙述解放前后时期之事而言,梁晓声的作品多为作者同时代背景下的故事,这就拉近了读者们(尤其是六零后,七零后)心理上的距离,更容易产生共鸣。
        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并且,他的作品辛辣地讽刺了那些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利用社会背景、职位、权力谋取私利暴富起来的一批“新贵们”,既揭露了他们致富手段的卑鄙,也揭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苍白。相反,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所奔波,但却享受着精神生活上的充实。
        在这种层面上,反映了他在“灵与肉”,“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中的抗争与回归,主张回归质朴、知足、正义的人性,摒弃那冷冰冰的理性,那装饰得漂亮的诺言。这一指导思想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独具一格,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
        一,现实主义的英雄化风格;
        二,现实主义的平民化风格;
        三,现实主义的寓言化风格。


        IP属地:江苏4楼2023-03-07 17:06
        回复
          《雪城》虽然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并称知青三部曲,但后两者主要讲述的是上山下乡时的奋斗史,而前者则是讲述了知青们在返城后面临的来自精神、物质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并描写了他们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历经的各种艰辛磨难,可以说是那两部作品的后续。


          IP属地:江苏8楼2023-03-07 17:15
          回复
            有趣的是,全书分为上下两部,而两部又正好分成两个时间段,有些藕断丝连的味道。
            上部的时间发生在1979年末到1980年春天,这段时间里,知青们刚刚返城,一边向过去的身份告别,一边开始对新生活的艰苦探索;
            下部的时间发生在1986年,这六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青们的生活和六年前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IP属地:江苏9楼2023-03-07 17:16
            收起回复
              让我们来看看书中的众生相:
              姚玉慧,前市长的女儿又如何?走不出自己的人,终究只能安立于一方角落。
              徐淑芳,这是一个刚强、执着、坚韧而又多情贤惠的女强人,她不信命,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整个地改写了命运的安排。
              刘大文,曾经兵团的“金嗓子”。性格太软弱,以致在生活的剧变面前,是那样地被动、畏缩和战栗。一个只靠情感生活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是苍白无力的。
              吴茵,敢于做自己,曾执着地爱过,生活过,这便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王志松,曾是最最热血的男子汉,却被社会毒打成了自个最看不起的那一类。
              郭立伟,乐观,坚强,最重要的是他从不抱怨,是一只顽强的小强,并对未来充满期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号召下,有一部分人能够先富起来,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其他人还在抱怨的时候,他已经在往前走了。
              严晓东,他靠自己本事赚钱,也是最仗义的朋友,人生得此知己,何其幸运!
              姚守义,适应时代变化的“明白人”。他一边改变,一边坚持,并找到了某种形式的平衡,不让自己为难。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IP属地:江苏10楼2023-03-07 17:17
              回复
                通读过这部作品,我觉得作者的意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社会着眼,写“伤痕”,表现出“文革”浩劫的余波,突出时代的悲剧。
                作品以“十年浩劫”结束不久,二十万知青离开北大荒,一夜之间大返城的躁动时期为背景,生动地表现了“上山下乡”悲剧虽已过去,但历史遗留在生活里的悲剧,却不可能一夜之间自行结束。在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雪城里,下自邻里人家,上至市府官员,都卷入了命运交迭、心灵冲撞的情感漩涡。衣食住行、职业出路、生活位置、存在与希望,一时间成为了人人关心、户户忧虑的大问题。
                这批返城知青曾经泣血流汗的艰苦奋斗,而今不但没有见到自己所期待的业绩和意义,相反,连他们自身的位置和价值也淡化若无。他们已没有当年的虔诚和狂热,但又不具备足以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这是历史酿造的一杯苦酒,也是他们生存选择的艰难前提。可以说,悲剧并没有终结,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延伸和发展。


                IP属地:江苏11楼2023-03-07 17:18
                回复
                  二,通过人物表现,突出了知青们在为生计奔波的逆境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作品凝重深沉地开掘了一代青年走出历史性的灾难之后,心灵中保留着的美好因素,着力于灵魂拯救、温暖、沟通和理解的描绘,并赋予人物以强烈的英雄气概和人格力量。他们相濡以沫、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他们百折不挠、顽强进取的生活态度,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纯洁的信念和纯真的爱情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他们所特有的斗争方式,他们嘲弄邪恶的目光,这一切中,都蕴藏着热烈和真诚,令人心热、令人崇敬。
                  可以看出,集体高于个人,道德先于需要的群体意识和伦理原则已深深渗入了他们的魂魄和骨髓,成为他们一切行动的准则,造就了他们不可淹没的英雄气概。
                  这是一首对那一代人顽强奋斗,永不放弃的人生赞歌!


                  IP属地:江苏12楼2023-03-07 17:19
                  回复
                    下面谈谈它的艺术特色。
                    一,突出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十年浩劫”对于那一代的中国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作者无需夸大和赘笔,就能令读者们真真切切地感到书中人们所受到的深深伤害和不可名状的痛苦和恐惧。同时又对知青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回顾、反思与剖析。如对考场风波的描写,对刘大文、姚玉慧等人的心灵透视,都是冷峻而写实的。
                    但不得不说,在这种现实主义的强烈感染下,作者忍不住加入了比较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甚至可以说直露地在作品中表达出了自己的论点和思想。(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明珠投暗的司马翎先生,他的作品风格何其相似啊)
                    二,在结构上如树分数枝,而每枝都枝繁叶茂。
                    作品以人物命运为中心,以影响人物命运的中心事件作为人物形象刻画和联系的纽结点,有点有面,平行推进。如徐淑芳、姚玉慧、刘大文、王志松、严晓东……每个人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而彼此之间又相互穿插和交融,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及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IP属地:江苏13楼2023-03-07 17:20
                    回复
                      三,善于创造和渲染艺术氛围。
                      作者以一种略带忧伤和低沉的悲剧情调,构置出一些不无悲壮的场景气氛,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如徐淑芳的婚礼风波,先是王志松、严晓东、姚守义三人演绎烧花圈的贺礼,之后新郎的弟弟郭立伟愤然要与送花圈的王志松拼个你死我活,又演绎出一段悲情万分的故事来。还有姚玉慧与将军公子在江边的话别,刘大文的演唱会等等。
                      第四,现实与回忆的完美结合。
                      作者在交代事件,刻画人物时,恰到好处地穿插了大量回忆,把历史和现实交织起来,既扩大了作品的容量,又使得叙述的内容更加条理明晰,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


                      IP属地:江苏14楼2023-03-07 17:22
                      回复
                        最后,谈谈看过此书之后的一些感悟:
                        1,那个年代的返城待业知青,他们心中的苦闷与不甘,也许只有同时代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
                        2,如今的新中国,再也不会有这般的困境了。只是个人的发展好坏,说到底了还是因人而异。
                        3,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还会有人因身受不公而被充当牺牲品,而且其中之苦仍然会无从诉说。
                        4,归根结底,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什么样的人,而这一切,都会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IP属地:江苏15楼2023-03-07 17:23
                        回复
                          顶顶,楼主写得好,建议以后多来点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3-07 17:47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03-07 19:29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3-07 23: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