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常见的淡水鱼类中,有一类被称作“白条”“餐条”的小型鱼类,许多人对它们的真实身份并不知悉。在华东、华南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最常见的“白条”其实基本上是包括鲌亚科/Cultrinae的飘鱼属/Pseudolaubuca、似鱎属/Toxabramis、䱗属/Hemiculter、半䱗属/Hemiculterella和拟䱗属/Pseudohemiculter等这些体型细长,银光闪闪的小型鱼类。
笔者本系列的前两篇文章概述了䱗属和飘鱼属部分物种在形态上的特征差异,第一篇:《浅谈䱗(餐条)与贝氏䱗(油餐)的异同》用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与贝氏䱗/Hemiculter bleekeri的细部图片,从腹棱、侧线、背鳍、鳞片等几个切入点来辨别这两个非常相似的物种,续篇《对餐属和飘鱼属物种外形的观察》中采集了䱗、贝氏䱗和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的样本,用和第一篇同样的切入点大致分辨了这两属物种的异同。
编辑本系列文章的初衷一是出于笔者自身对东亚鲌亚科小型鱼类的喜爱:那些条条之间似有似无的微妙区别本身便是鲌亚科“白条”们的一大魅力所在;二是希望为包括笔者在内的大众非专业人士理清这些鱼类形态上的异同点,在碰到这些鱼类时提供一种简单、便捷的鉴种方式。
笔者本系列的前两篇文章概述了䱗属和飘鱼属部分物种在形态上的特征差异,第一篇:《浅谈䱗(餐条)与贝氏䱗(油餐)的异同》用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与贝氏䱗/Hemiculter bleekeri的细部图片,从腹棱、侧线、背鳍、鳞片等几个切入点来辨别这两个非常相似的物种,续篇《对餐属和飘鱼属物种外形的观察》中采集了䱗、贝氏䱗和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的样本,用和第一篇同样的切入点大致分辨了这两属物种的异同。
编辑本系列文章的初衷一是出于笔者自身对东亚鲌亚科小型鱼类的喜爱:那些条条之间似有似无的微妙区别本身便是鲌亚科“白条”们的一大魅力所在;二是希望为包括笔者在内的大众非专业人士理清这些鱼类形态上的异同点,在碰到这些鱼类时提供一种简单、便捷的鉴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