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的上一贴“近古长臂弓”介绍了这类弓形的基本结构、比例、工作原理、变体分类。
我的观点是:西亚的土耳其弓、波斯弓,以及我国明清时期的小弰弓、大弰弓、后来的清弓,以及同时期使用长角的朝鲜弓(短角的不算)同属于一个科技类型,该类型的特点是形变区长度所占的比例较大,有带反翘的硬弰,有利用次形变区协助压榨主形变区的功能,该类型的基本比例是:硬弰+kasan的长度占全弓的1/5左右。
上一个贴子里面提到,这种弓的尺寸范围是所有弓里面最宽的,既有曲长不到1米的小弓,也有曲长超过1米7的大弓,极大和极小都有可取之处。
本贴试图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近古长臂弓做得极小、极大都是优秀弓形。
一、长臂弓的拉力曲线特点
直拉弓的拉力曲线是近似直线,在弦角达到一定程度后拉力曲线上扬。
下图的长弓全长约2米(不算弰头),其拉力曲线直到80厘米处还是基本直的,若拉距继续增加会缓缓上扬,截至80厘米时储能系数1.0219。

短臂长弰弓的拉力曲线会有一些S形走势,开头有一段快速上升,然后相对平稳,随着弦角加大再次上扬。
下图的长弰弓全长144厘米(弦口间,不算弰头),弦长134厘米,形变区短。截至80厘米时储能系数1.0363。以这张弓的尺寸,70厘米时拉感还算甜美,但是80厘米时拉感就比直拉弓要紧了。

长臂弓的拉力曲线有更强的S形走势,开头上升很快,然后相对平稳,随着弦角加大再次上扬。
老枪的土耳其弓曲长约128厘米(弦口间,不算弰头)弦长119.5厘米,截至80厘米时储能系数1.0636。因为形变区不短,这张弓的蓄能毫不逊色于尺寸更大一些的短臂长弰弓,但是因为弦长短,这张弓弦角变化更快,拉到80厘米时拉力曲线最后上扬非常陡。

秦皇的一张玻片清弓,曲长约167厘米(不算弰头)。截至85厘米拉距时储能系数1.2366。老贾清弓拉力曲线与此几乎一样,老于清弓可能更猛一些。请注意这个比例!注意这个比例!注意这个比例!这时拉距大约是弓曲长的50%。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128曲长的老枪土耳其在64厘米状态如何:

蓄能同样非常饱满,储能系数超过1.22,和清弓的水平非常接近。至于这个系数为什么没有玻片清弓那么高,最大的原因应该在于弓档相对较大(128弓长有将近17厘米弓档,而玻片清弓167弓长也不过19厘米弓档,且还是高弦垫垫起来的)。如果把老枪这种水平的形变控制和清弓的大尺寸高弦垫结合起来,蓄能肯定是要更加强大的。
关于清弓为什么拉感非常舒适,小弰弓为什么拉感紧,可以做出这样的粗暴解释:
所有制作正确的近古长臂弓,都会在拉距初期有非常饱满的蓄能,当拉距在弓长的50%时,拉力上升处在柔和期,当拉距超过弓长的60%以后的时候,拉力上扬变得越来越严重。
清弓之所以不陡升,是因为其基本尺寸非常大,标准曲长超过170厘米。即使以缩水版的167厘米为例,你也需要拉到100厘米以上的拉距,才会出现128厘米短弓拉80厘米时的陡升感。
二、长臂弓的实际弓长、拉距案例
(1)远程靶弓、战弓
在上一个贴子中,我们谈到伊朗文献中靶弓的弓长、箭长比例是弓长13.5把,箭长8.5把,箭长占弓长的63%,战弓箭长不变,但要加长弓臂,弓长14把,箭长占弓长的60.7%。此处弓长大概是包括弰头了,但是基本范围如此。
老枪的土耳其弓,全长带弰头约132厘米,本人使用81厘米长的箭拉满,比例约61%,落在这个范围之内,拉力曲线状态如前面所示。一般认为角弓的拉感会比层压弓更柔和,战弓60.7%的箭长比例应当是使用起来比较从容舒适的,而且战弓还要考虑全天候待命的问题,相对加长也是合理做法。
(2)飞弓
同一部伊朗文献里面提到伊朗飞弓的箭比普通的箭更长,未提到类似土耳其飞弓的托盘装置,也许伊朗人具备适合制作低挠度轻箭的独特材料。这篇文章看来编排散乱,不同地方自相矛盾,有说飞箭要加长3指的,也就是差不多9.1把长,有说飞箭长9.5把的,未提及飞弓长度的问题,按照默认13.5把来算,飞弓的箭长和弓长之比在67.1%或70%。
土耳其飞弓采用缩短尺寸的方法,追求在小拉距上完成压榨,不算弰头的曲长可以短到41英寸,使用拉距可到27-28英寸。
战弓要考虑拉感舒适以及长时间上弦待用的问题,飞弓把轻箭箭速作为最优先目标,而只有增加压榨,才能在同等质量体积中产出最多的能量。飞弓的拉距普遍能超过弓曲长的65%。
不仅如此,无论从一些实物还是从书籍记载来看,飞弓都有减短形变区比例的做法,这意味着其压榨其实比数字表现出来的更加猛烈。
(3)明清大弰
从武备志看,明大弰的曲长应该在160厘米(也有人认为160厘米是上弦长度,曲长是176厘米),明末边军的箭杆长88厘米。清代弓的曲长在170多厘米,为了方便表现比例,我们取176厘米,清朝标准的战箭杆长是96厘米。按明大弰160曲长来说,两种箭杆的长度全都是其弓长的50%再加8厘米。
关于这种设计的猜想是这样的:这种弓奉行“软弓长箭”的战术思想,使用主体是职业军队中臂展最大、体格最好的人员,要求使用者能够轻松稳定地把弓开到50%拉距精确射击,并且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使用更大拉距提升威力,为此箭长额外留出了8厘米。也就是说其拉距比例在弓长的50-55%。如果人臂展不足,不能满足50%的基本拉距,对这样的弓来说是大材小用,过低的效率还可能对这个短臂展使用者的力量造成浪费。
(4)比例之外的绝对尺寸
对于同等的拉距来说,打个比方,78厘米拉距,一张远射弓的曲长应该在130厘米左右,一张明清大弰风格的弓曲长应该在156厘米,尺寸比值不过是5:6。然而实际上这两种弓的尺寸比可以大到120:176的程度,原因有二:第一是明清大弰早已明确了大拉距的战术用法,有在职业军队中专门挑选培养能够胜任大拉距的人的机制;第二是短弓的拉感会限制人可以射准的拉距。
射准需要在撒放前的最后阶段使用背张力顶着弓力完成一小段扩张,对于拉力上升很快的弓,推弓侧的肩背肌肉会很快疲劳,为了保持准确必须限制拉距。
高颖拉距在人的臂展x0.45,用短弓的话需要使用特别的开弓方法才能次次拉满,采用平开的话会很快感觉到推弓侧肩背肌肉疲劳,不能维持精准,甚至满弓都有困难。
西亚射书的主张比高颖拉距稍短,讲究箭杆在嘴唇以上,胡子高度,后手拉到后耳边,后肘保持高位,这个拉距大约比高颖短2厘米,在不用尺蠖开弓法的情况下,这个拉距的舒适度和可持续性要好于高颖拉距,这就是因为拉感不友好而不得不减小拉距的案例。
而在使用大弓的时候,在高颖拉距持满撒放会比较轻松,体力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再加三五厘米拉距而不发生错误的肌肉代偿,起码可以保持连续几箭是稳定的,这可以叫做“爆发拉距”。
以本人为例,臂展173,按照高颖的方式拉满81厘米箭(杆80厘米),按照西亚方式拉满79厘米箭(杆78厘米),射80多磅清弓的时候,可以大拇指够到84-85厘米处打上一会,一旦相关肌肉疲劳(主要是后肩)、其它肌肉发生代偿,把拉距退回高颖拉距即可恢复稳定。
我的观点是:西亚的土耳其弓、波斯弓,以及我国明清时期的小弰弓、大弰弓、后来的清弓,以及同时期使用长角的朝鲜弓(短角的不算)同属于一个科技类型,该类型的特点是形变区长度所占的比例较大,有带反翘的硬弰,有利用次形变区协助压榨主形变区的功能,该类型的基本比例是:硬弰+kasan的长度占全弓的1/5左右。
上一个贴子里面提到,这种弓的尺寸范围是所有弓里面最宽的,既有曲长不到1米的小弓,也有曲长超过1米7的大弓,极大和极小都有可取之处。
本贴试图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近古长臂弓做得极小、极大都是优秀弓形。
一、长臂弓的拉力曲线特点
直拉弓的拉力曲线是近似直线,在弦角达到一定程度后拉力曲线上扬。
下图的长弓全长约2米(不算弰头),其拉力曲线直到80厘米处还是基本直的,若拉距继续增加会缓缓上扬,截至80厘米时储能系数1.0219。

短臂长弰弓的拉力曲线会有一些S形走势,开头有一段快速上升,然后相对平稳,随着弦角加大再次上扬。
下图的长弰弓全长144厘米(弦口间,不算弰头),弦长134厘米,形变区短。截至80厘米时储能系数1.0363。以这张弓的尺寸,70厘米时拉感还算甜美,但是80厘米时拉感就比直拉弓要紧了。

长臂弓的拉力曲线有更强的S形走势,开头上升很快,然后相对平稳,随着弦角加大再次上扬。
老枪的土耳其弓曲长约128厘米(弦口间,不算弰头)弦长119.5厘米,截至80厘米时储能系数1.0636。因为形变区不短,这张弓的蓄能毫不逊色于尺寸更大一些的短臂长弰弓,但是因为弦长短,这张弓弦角变化更快,拉到80厘米时拉力曲线最后上扬非常陡。

秦皇的一张玻片清弓,曲长约167厘米(不算弰头)。截至85厘米拉距时储能系数1.2366。老贾清弓拉力曲线与此几乎一样,老于清弓可能更猛一些。请注意这个比例!注意这个比例!注意这个比例!这时拉距大约是弓曲长的50%。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128曲长的老枪土耳其在64厘米状态如何:

蓄能同样非常饱满,储能系数超过1.22,和清弓的水平非常接近。至于这个系数为什么没有玻片清弓那么高,最大的原因应该在于弓档相对较大(128弓长有将近17厘米弓档,而玻片清弓167弓长也不过19厘米弓档,且还是高弦垫垫起来的)。如果把老枪这种水平的形变控制和清弓的大尺寸高弦垫结合起来,蓄能肯定是要更加强大的。
关于清弓为什么拉感非常舒适,小弰弓为什么拉感紧,可以做出这样的粗暴解释:
所有制作正确的近古长臂弓,都会在拉距初期有非常饱满的蓄能,当拉距在弓长的50%时,拉力上升处在柔和期,当拉距超过弓长的60%以后的时候,拉力上扬变得越来越严重。
清弓之所以不陡升,是因为其基本尺寸非常大,标准曲长超过170厘米。即使以缩水版的167厘米为例,你也需要拉到100厘米以上的拉距,才会出现128厘米短弓拉80厘米时的陡升感。
二、长臂弓的实际弓长、拉距案例
(1)远程靶弓、战弓
在上一个贴子中,我们谈到伊朗文献中靶弓的弓长、箭长比例是弓长13.5把,箭长8.5把,箭长占弓长的63%,战弓箭长不变,但要加长弓臂,弓长14把,箭长占弓长的60.7%。此处弓长大概是包括弰头了,但是基本范围如此。
老枪的土耳其弓,全长带弰头约132厘米,本人使用81厘米长的箭拉满,比例约61%,落在这个范围之内,拉力曲线状态如前面所示。一般认为角弓的拉感会比层压弓更柔和,战弓60.7%的箭长比例应当是使用起来比较从容舒适的,而且战弓还要考虑全天候待命的问题,相对加长也是合理做法。
(2)飞弓
同一部伊朗文献里面提到伊朗飞弓的箭比普通的箭更长,未提到类似土耳其飞弓的托盘装置,也许伊朗人具备适合制作低挠度轻箭的独特材料。这篇文章看来编排散乱,不同地方自相矛盾,有说飞箭要加长3指的,也就是差不多9.1把长,有说飞箭长9.5把的,未提及飞弓长度的问题,按照默认13.5把来算,飞弓的箭长和弓长之比在67.1%或70%。
土耳其飞弓采用缩短尺寸的方法,追求在小拉距上完成压榨,不算弰头的曲长可以短到41英寸,使用拉距可到27-28英寸。
战弓要考虑拉感舒适以及长时间上弦待用的问题,飞弓把轻箭箭速作为最优先目标,而只有增加压榨,才能在同等质量体积中产出最多的能量。飞弓的拉距普遍能超过弓曲长的65%。
不仅如此,无论从一些实物还是从书籍记载来看,飞弓都有减短形变区比例的做法,这意味着其压榨其实比数字表现出来的更加猛烈。
(3)明清大弰
从武备志看,明大弰的曲长应该在160厘米(也有人认为160厘米是上弦长度,曲长是176厘米),明末边军的箭杆长88厘米。清代弓的曲长在170多厘米,为了方便表现比例,我们取176厘米,清朝标准的战箭杆长是96厘米。按明大弰160曲长来说,两种箭杆的长度全都是其弓长的50%再加8厘米。
关于这种设计的猜想是这样的:这种弓奉行“软弓长箭”的战术思想,使用主体是职业军队中臂展最大、体格最好的人员,要求使用者能够轻松稳定地把弓开到50%拉距精确射击,并且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使用更大拉距提升威力,为此箭长额外留出了8厘米。也就是说其拉距比例在弓长的50-55%。如果人臂展不足,不能满足50%的基本拉距,对这样的弓来说是大材小用,过低的效率还可能对这个短臂展使用者的力量造成浪费。
(4)比例之外的绝对尺寸
对于同等的拉距来说,打个比方,78厘米拉距,一张远射弓的曲长应该在130厘米左右,一张明清大弰风格的弓曲长应该在156厘米,尺寸比值不过是5:6。然而实际上这两种弓的尺寸比可以大到120:176的程度,原因有二:第一是明清大弰早已明确了大拉距的战术用法,有在职业军队中专门挑选培养能够胜任大拉距的人的机制;第二是短弓的拉感会限制人可以射准的拉距。
射准需要在撒放前的最后阶段使用背张力顶着弓力完成一小段扩张,对于拉力上升很快的弓,推弓侧的肩背肌肉会很快疲劳,为了保持准确必须限制拉距。
高颖拉距在人的臂展x0.45,用短弓的话需要使用特别的开弓方法才能次次拉满,采用平开的话会很快感觉到推弓侧肩背肌肉疲劳,不能维持精准,甚至满弓都有困难。
西亚射书的主张比高颖拉距稍短,讲究箭杆在嘴唇以上,胡子高度,后手拉到后耳边,后肘保持高位,这个拉距大约比高颖短2厘米,在不用尺蠖开弓法的情况下,这个拉距的舒适度和可持续性要好于高颖拉距,这就是因为拉感不友好而不得不减小拉距的案例。
而在使用大弓的时候,在高颖拉距持满撒放会比较轻松,体力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再加三五厘米拉距而不发生错误的肌肉代偿,起码可以保持连续几箭是稳定的,这可以叫做“爆发拉距”。
以本人为例,臂展173,按照高颖的方式拉满81厘米箭(杆80厘米),按照西亚方式拉满79厘米箭(杆78厘米),射80多磅清弓的时候,可以大拇指够到84-85厘米处打上一会,一旦相关肌肉疲劳(主要是后肩)、其它肌肉发生代偿,把拉距退回高颖拉距即可恢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