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问题(按照问题严重程度排序):
1-官方客服解决问题方式极度敷衍且缺乏专业性。
很多年前开始使用小米产品(目前接入米家APP的小米及其生态链产品近百个),记得当年的客服无论是热情程度、认真态度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方面都很让人舒适。现在的官方客服只会用重置、重启、您再试试等这类固定话术应付客户,根本不会根据客户具体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让人感觉到极度愤怒的同时,更体会到一种店大欺客之感。
2-扫地机器人不能返回基座。
与很多该产品用户遇到的问题一样。在扫托中途返回基座时,再上基座底部斜板时拖布旋转导致机器跑偏(肉眼可观测的原因),从而掉出基座,造成不能正常返回的问题。反复几次后(一般是出现3次“正在自动对接”的语音提示),语音提示要求用户手动搬回基座。但如果手动搬回会立刻停止当前工作任务,需要再次手动开启扫拖任务,这是非常糟糕的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次的任务都会出现上述问题,但出问题的概率至少超过80%。此时不得不佩服小米在科研领域的成就,居然已经开发出“量子”扫地机器人了。就是在发出扫拖指令的时候,如果你正好不在家或没有留意它,它有时能够顺利完成工作并安然地躺在基座里充电。但一但你在家,或者对他进行观测,它大概率在这个环节出现“系统坍缩”。太牛了!(没错,小米,我就是在讽刺你!!!)
3-清扫任务无故中断。
一般首次使用扫地机器人之前,都要经历绘制地图的过程。在第一次清扫的同时绘制场地的地图,并保存起来。具体原理和过程此处不多赘述。但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漏掉某个或几个房间,直接执行返回充电、集尘、清洗拖布、烘干拖布的任务。就此也跟客服进行过询问。当然,得到答复仍然是问题1中的那一套话术。特别耐心地教我怎么重置,怎么重启,怎么重新绘制地图。尽管我一再强调,我能熟练地进行些操作,并且一一做都做过了,但仍然会得到同样的回复,甚至一张操作流程截图(注意,是人工客服)。作为一个10多年的米粉老用户,感受到了在智商上莫大的侮辱。
4-拖布清洗、烘干问题。
相信大多数用户购买该产品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可以完成从集尘到清洗自动化工作,从而达到“解放双手”的目的。但如果你第二天闻到拖布将满满的恶臭均匀地涂抹在你家每个角落的时候,是多么的崩溃。正如一部分用户反映的问题中所提到的,它虽然清洗,但烘干时并不加热。导致托盘中的污垢产生大量细菌及微生物,在潮湿的环境中急速繁殖,同时产生恶臭(具体形成原因及成分,请参考相关文献:《〈中国家庭厨房卫生调查白皮书〉公布》,载《现代生活用品》2011年第9期,第114页)。显然造成这样的问题,小米应该在产品设计和底层系统设计时缺少了在这一功能上的考虑。另外,如果有跟我一样产品的米友,根据我的经验,至少在每两天就要清洗一次基座底部托盘,并在清洗之后,喷洒少量消毒液(洗衣服用的消毒液就行,亲测除臭效果明显)。注:我的1S已安装自动上下水及清洁液,包括各类耗材均为官方原版。
5-其他相对不值一提的问题。
以上1-4都是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让人火大的问题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为产品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问题:
1)核心的清洁功能方面,效能一般。虽然该产品自带清洁拖布功能,但一般家庭中地面的灰尘量远远超出肉眼可见的量。这一点在我除1S以外,用过的3款扫地机器人的尘盒中的毛发和灰尘量就能体现。因此,在扫拖过后,如果在一定的迎光夹角下,清晰的看到拖布旋转留下的印渍。当然所有的扫地机器人,我们不能期待它能够像人工一样的清洁力度,它的作用是在保持家中常态的清洁程度,并不能达到大扫除的清洁效果,这一点需要所用用户理解。
2)自带的地毯智能识别功能几乎没有。
3)这一代产品或许是因为使用了可视避障机制,导致反弹避障挡板的装配出现Bug,经常提示“请拍打挡板”的提示语音。
4)先说这多吧。
最后,我对小米的产品仍然保有很大期待。后续新发布的智能家居产品也有很大概率会购买使用。但希望小米真的能够在不断扩大体量的同时不要疏忽了广大用户,特别是老用户的体验。或许我的这一篇“小作文”并不能被官方看到,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但我仍愿分享出来,一方面是希望与我一样的用户注意到购买产品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希望新用户在购买时,能够理性的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是否入坑。
最后的最后,关于上述问题的描述,是我用了该产品2个多月的真实体验。决定发布这篇反馈也是今天早上1S出现问题后,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关于问题的照片、视频以及多次和客服沟通的截图我也懒得收集了。我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仅希望一款好的产品,除了自己强大的功能之外,更应该具有好的用户体验,不是吗?
1-官方客服解决问题方式极度敷衍且缺乏专业性。
很多年前开始使用小米产品(目前接入米家APP的小米及其生态链产品近百个),记得当年的客服无论是热情程度、认真态度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方面都很让人舒适。现在的官方客服只会用重置、重启、您再试试等这类固定话术应付客户,根本不会根据客户具体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让人感觉到极度愤怒的同时,更体会到一种店大欺客之感。
2-扫地机器人不能返回基座。
与很多该产品用户遇到的问题一样。在扫托中途返回基座时,再上基座底部斜板时拖布旋转导致机器跑偏(肉眼可观测的原因),从而掉出基座,造成不能正常返回的问题。反复几次后(一般是出现3次“正在自动对接”的语音提示),语音提示要求用户手动搬回基座。但如果手动搬回会立刻停止当前工作任务,需要再次手动开启扫拖任务,这是非常糟糕的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次的任务都会出现上述问题,但出问题的概率至少超过80%。此时不得不佩服小米在科研领域的成就,居然已经开发出“量子”扫地机器人了。就是在发出扫拖指令的时候,如果你正好不在家或没有留意它,它有时能够顺利完成工作并安然地躺在基座里充电。但一但你在家,或者对他进行观测,它大概率在这个环节出现“系统坍缩”。太牛了!(没错,小米,我就是在讽刺你!!!)
3-清扫任务无故中断。
一般首次使用扫地机器人之前,都要经历绘制地图的过程。在第一次清扫的同时绘制场地的地图,并保存起来。具体原理和过程此处不多赘述。但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漏掉某个或几个房间,直接执行返回充电、集尘、清洗拖布、烘干拖布的任务。就此也跟客服进行过询问。当然,得到答复仍然是问题1中的那一套话术。特别耐心地教我怎么重置,怎么重启,怎么重新绘制地图。尽管我一再强调,我能熟练地进行些操作,并且一一做都做过了,但仍然会得到同样的回复,甚至一张操作流程截图(注意,是人工客服)。作为一个10多年的米粉老用户,感受到了在智商上莫大的侮辱。
4-拖布清洗、烘干问题。
相信大多数用户购买该产品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可以完成从集尘到清洗自动化工作,从而达到“解放双手”的目的。但如果你第二天闻到拖布将满满的恶臭均匀地涂抹在你家每个角落的时候,是多么的崩溃。正如一部分用户反映的问题中所提到的,它虽然清洗,但烘干时并不加热。导致托盘中的污垢产生大量细菌及微生物,在潮湿的环境中急速繁殖,同时产生恶臭(具体形成原因及成分,请参考相关文献:《〈中国家庭厨房卫生调查白皮书〉公布》,载《现代生活用品》2011年第9期,第114页)。显然造成这样的问题,小米应该在产品设计和底层系统设计时缺少了在这一功能上的考虑。另外,如果有跟我一样产品的米友,根据我的经验,至少在每两天就要清洗一次基座底部托盘,并在清洗之后,喷洒少量消毒液(洗衣服用的消毒液就行,亲测除臭效果明显)。注:我的1S已安装自动上下水及清洁液,包括各类耗材均为官方原版。
5-其他相对不值一提的问题。
以上1-4都是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让人火大的问题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为产品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问题:
1)核心的清洁功能方面,效能一般。虽然该产品自带清洁拖布功能,但一般家庭中地面的灰尘量远远超出肉眼可见的量。这一点在我除1S以外,用过的3款扫地机器人的尘盒中的毛发和灰尘量就能体现。因此,在扫拖过后,如果在一定的迎光夹角下,清晰的看到拖布旋转留下的印渍。当然所有的扫地机器人,我们不能期待它能够像人工一样的清洁力度,它的作用是在保持家中常态的清洁程度,并不能达到大扫除的清洁效果,这一点需要所用用户理解。
2)自带的地毯智能识别功能几乎没有。
3)这一代产品或许是因为使用了可视避障机制,导致反弹避障挡板的装配出现Bug,经常提示“请拍打挡板”的提示语音。
4)先说这多吧。
最后,我对小米的产品仍然保有很大期待。后续新发布的智能家居产品也有很大概率会购买使用。但希望小米真的能够在不断扩大体量的同时不要疏忽了广大用户,特别是老用户的体验。或许我的这一篇“小作文”并不能被官方看到,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但我仍愿分享出来,一方面是希望与我一样的用户注意到购买产品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希望新用户在购买时,能够理性的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是否入坑。
最后的最后,关于上述问题的描述,是我用了该产品2个多月的真实体验。决定发布这篇反馈也是今天早上1S出现问题后,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关于问题的照片、视频以及多次和客服沟通的截图我也懒得收集了。我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仅希望一款好的产品,除了自己强大的功能之外,更应该具有好的用户体验,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