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吧 关注:2,449贴子:8,621

东亚地区与24史书 秦皇汉武文化是东亚地区未来千年的主流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亚地区的历史记录,最好的载体是24史书。
24史书是东亚地区文化的独特产物。
东亚地区,确实不同于中亚地区、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甚至完全不同于非洲地区、欧洲地区与美洲地区。
东亚地区的历史,与中亚地区、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有紧密的联系。
但是东亚地区的历史,与非洲地区、欧洲地区与美洲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文明,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
故而,不要谈论所谓的地球村。地球上的人类的不同人种,在200年之前,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瓜葛。
只是进入20世纪以后,东亚地区才开始与欧美地区开始了频繁的交往。
所以,东亚地区的文化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不要指望在1000年之内,东亚地区的文化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秦皇汉武的思想,起码在未来的1000年之内,还是主导东亚地区历史发展进程的主流文化。


IP属地:江西1楼2023-01-08 06:04回复
    三家注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索隐】:言救弊为政之术,所为苟可以彊国,则不必要须法於故事也。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案,《商君书·更法》:“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大意是:制法只要能强国,就不必沿用旧法;制礼只要于民有利,就不必死守旧礼。】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索隐】:言贤智之人作法更礼,而愚不肖者不明变通,而辄拘制不使之行,斯亦信然矣。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IP属地:江西2楼2023-01-08 13:19
    回复
      2025-07-31 00:49: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家注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案。“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语出《商君书·更法》。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要效仿古法。《更法》是《商君书》中的第一篇,集中反映了商鞅的反古易礼、推行新法、施行新政之变法思想。
      《更法》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秦国变法前夕,商鞅同甘龙、杜挚针对“是否变法”这一问题在朝堂上进行的一次论战。秦孝公首先提出议题:“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甘龙首先抛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杜挚也提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之依据。
      针对甘龙、杜挚之论,商鞅反问二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同时,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论断,表达了坚持变革,反对因循守旧、勇于进取的革新精神。商鞅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了夏、商、周三代礼制不同,但都称王天下;齐桓、晋文等之所以称霸诸侯,是因为各自法度不同。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妨大胆改革,无须效法古制。要革新就必须反对守旧,要前进就必须反对倒退。】


      IP属地:江西3楼2023-01-08 13:19
      回复
        三家注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令民为什伍,【索隐】:刘氏云:“五家为保,十保相连。”【正义】:或为十保,或为五保。
        而相牧司连坐。【索隐】:牧司谓相纠发也。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恐变令不行,故设重禁。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索隐】:案:谓告奸一人则得爵一级,故云“与斩敌首同赏”也。
        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索隐】:案律,降敌者诛其身,没其家,今匿奸者,言当与之同罚也。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正义】:民有二男不别为活者,一人出两课。
        有军功者,各以率【集解】:音律。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索隐】:末谓工商也。盖农桑为本,故上云“本业耕织”也。怠者,懈也。周礼谓之“疲民”。以言懈怠不事事之人而贫者,则纠举而收录其妻子,没为官奴婢,盖其法特重於古也。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索隐】:谓宗室若无军功,则不得入属籍。谓除其籍,则虽无功不及爵秩也。


        IP属地:江西4楼2023-01-08 13:20
        回复
          三家注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案,秦孝公和商鞅即将在秦国上演的变法,虽没有革命那样暴烈,却也充满了重重阻力。第一重的阻力就来自朝内。秦国自建国到孝公,已历400余年,自有成熟的法度规则。孝公欲以商鞅之法变革秦法,朝内保守派的大臣们首先不同意。第三重阻力是在宗室。在春秋时期,国君为公室大宗,国君的兄弟为小宗。为强化统治,一般大宗为君,小宗为相,相互扶持以加强公室。这也是为何春秋时有那么多以公孙、公叔、公子为氏的。例如魏国国相公叔痤,就是魏国先君之子,现任国君之叔。秦孝公欲以商鞅之法强秦,自然要给予商鞅足够的权力,那必然不能以公室之人为相。商鞅之法若不能震慑公室之人,那么新法之运行必然受阻。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即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公室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公室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公室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公室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公室专职。也就是说,非公室大臣中,商鞅职位已极。
          新法运行一年后,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子傅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太子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在政治和军事上商鞅的变革主要集中在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分封制”、实行“什伍制”。“世卿世禄制”即是官位爵位世袭制,即使连国家最重要的任卿这样的高官也可以继承。这就造成强者愈强,一旦主少国疑,就有可能出现强臣噬主。晋国的灭亡既源于此。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了重要官职的世袭,为国家选拔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制定二十级军功爵,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商鞅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分全国为四十一县,县设今以主县政,设丞以副县令,设尉以掌军事。
          郡县制及军功爵制的推行,彻底废除了秦国公室在秦国的特权,极大的集中了国家权力,使国君能够一统国家之权力,大大的减少了公室内耗。
          实行什伍制,秦国的城市周边,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至此时,均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却不分家的,赋税加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户籍制度的采用,使民间没有隐匿人口,一方面增加了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赋税。老百姓之间的相互检举揭发大大的节约了政府劳力。
          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工商业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商人的活动加以限制,增加商人的税赋,让商人回归田野从事农业劳动】


          IP属地:江西5楼2023-01-08 13:20
          回复
            三家注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商君相秦十年,【索隐】:战国策云孝公行商君法十八年而死,与此文不同者,案此直云相秦十年耳,而战国策乃云行商君法十八年,盖连其未作相之年耳。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索隐】:谓天资其人为刻薄之行。刻谓用刑深刻;薄谓弃仁义,不悃诚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IP属地:江西6楼2023-01-08 13:21
            回复
              东亚地区的历史发展,人口再生产的运动轨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群体的长期延续发展,取决于该群体的人口净出生数量,也就是当年人口的出生数量,减去当年的人口死亡数量。故而,东亚地区的所有有见识的君王,十分重视人口的再生产,秦国与秦始皇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古代历史的发动机不是物质生产主导,而是人口的生产再生产起客观的主导作用。这个论点必须放在东亚地区历史事实中去理解。
              在古代,东亚地区社会的人口到达了六千万之巨。庞大人口组成的国家形态在世界史上是无以伦比的。
              东亚地区各个王朝的更替轮回都是与人口的数量增殖有关,人口与王朝战争存在着对应关联。
              东亚地区社会的施政措施也是围绕着人口的增殖来达到盛世目标,主要体现在休养生息政策上。
              ---------------------


              IP属地:江西8楼2023-01-10 16:41
              回复
                学术界认为较靠谱的是东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的数字,当时已出现“料民”这一人口调查统计活动,此时中国有“一千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人”。【案,前684年庄王十三年 春,齐伐鲁,战于长勺,齐败。 十三年,周伐郑,郑射伤桓王,隧离开郑回到周。二十三年,桓王去世。桓王去世,其子庄王佗继位。庄王四年,周公想杀死庄王,立王子克。辛伯向庄王报告此事,王杀了周公,王子克逃到燕国。十五年,庄王去世。庄王去世,其子厘王胡齐继位。厘王三年,齐桓公开始称霸。五年,厘王去世。】
                先秦时,各诸侯国出于强国、征战和称霸的需要,纷纷推出积极的人口政策,鼓励生育。如东部齐国,管仲治齐时,国内采取奖励生育政策,对外推出移民政策,欢迎“外国人”到齐国定居;被吴国打败的越国,越王勾践尤重人口发展,国内所有育龄妇女只要生孩子,从医疗到护理,费用国家全包。
                西部的秦国,秦孝公继位后也赶紧调整人口政策,重用商鞅,实施变法,对内奖励农耕,改善老百姓生活,提高生育能力;对外“利其田宅,免其兵役”,欢迎三晋百姓移民秦国,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
                到秦始皇时,秦国进一步加强人口管理。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开始要求男子登记年龄,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谓“初令男子书年”。据《帝王世纪》,秦代时中国总人口达“二千余万”,这是中国总人口首破0.2亿。
                -------------


                IP属地:江西9楼2023-01-10 16:49
                回复
                  2025-07-31 00:43: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汉朝,中国人口增长加速,形成了中国人口史上第一个生育高峰期。
                  刘启(景帝)当皇帝末年(公元前141年),中国总人口已超0.3亿;到西汉后期又翻近一倍,约0.6亿人,中国首过半亿人。据《汉书·地理志》: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
                  西汉人口增加如此之快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西汉朝廷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措施。据《汉书·惠帝纪》,汉惠帝时“民产子复勿事二岁”,生了一个孩子即可免徭役2年。
                  --------------------


                  IP属地:江西10楼2023-01-10 16:51
                  回复
                    现代学术界认为,北宋人口最盛时期在赵佶(徽宗)当皇帝时。据《宋史·地理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全国总户数是20882258户,为历史最高,但总人口仅约0.47亿,平均每户仅2口多,显然不对。
                    考证发现,原来宋代人口统计不计女性,推算大观四年北宋全国总人口应过0.9亿;如果以通行的古代平均每户5人计算,则人口过亿。
                    路遇、滕泽之著《中国人口通史》分析,算上当时的少数民族、辽、西夏、西藏、台湾等今日中国版图内人口,中国总人口约1.21亿。这一数据还是偏低估算,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估计为1.25亿。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突破一亿人口的是哪个朝代?很多人可能以为是唐朝或者明朝,因为唐朝发达,明朝人口大增长。但实际上是宋朝,不是唐朝,也不是后来的明朝,就是宋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破亿的国家。公元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全国户数则达到了20882258户,估计总人口约1.2亿。
                    不管是何时传入的,但占城稻对宋朝的影响是深远的。
                    由于占城稻适应性强、耐旱,对于南方广大的丘陵地区和北方旱地有着极强的针对性,这些优点使过去“稍旱即水田不登”的稻田,可获得合理的收成。于是占城稻的引入,极大促进了宋朝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同时也促进了北宋人口的增长。北宋时期,人口则增长到超过1亿,占城稻功不可没。只有以稻、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社会才能支撑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
                    关于占城稻的传入和记载,正史记载如下:
                    《宋史》上记载: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戊辰:“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解,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蔺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 榜示民,后又种于玉衰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宋会要辑稿》上记载:“大中祥符五年五月,遣使福建州,取占城稻三万解,分给江淮、两浙 三路转运使,并出种法……。
                    《国朝会要 》上记载:“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禾分给江淮、两浙嘈,并出种法,令择民田之高仰者,分给种之。”
                    《台湾纪事》(清)吴子光 撰
                    闽中诸榖,盛称占城稻,分赤、白二种,有六十日可获者,有百日可获者,最宜于备旱。宋真宗时,遣使求其种以归,故名占城稻云。
                    八闽通志 卷之二十五。  食货   土产     福州府
                    谷之属
                    稻 《尔雅》曰:“稌稻。”《说文》谓稻为“粳,糯,稌属也”。糯亦名秫。《字林》云:“糯,粘稻,而粳稻不粘。”今之食米皆粳稻,酿酒则糯稻也。其名品皆甚多,而八郡土俗所呼,又各不同,不能悉载。兹特取其大者志之。早稻,春种夏熟。晚稻,盖早稻既获再插,至十月而熟者。其米皆有红、白二色。宋马益诗云:“两熟潮田世独无”,盖谓是也。大冬稻米,亦有红、白二色,春种冬熟,岁惟一收,然其所获与岁二熟者亦差相等。
                    占城稻无芒而粒细。《湘山野录》:“宋真宗以福建田多高仰,闻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种,得一十石,以遗其民,使莳之。”《三山志》谓其有早、晚二种。《邵武志》谓其种有六十日可获者,有百日可获者,今八郡皆有之。
                    ---------------------------


                    IP属地:江西11楼2023-01-10 16:52
                    回复
                      宋朝的宋徽宗时期,是东亚地区古代最为繁荣的时期,人口第一次超过1个亿。
                      ---------------------------
                      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国时,全国“人众之损,万有一存”,魏国、蜀国人口总数加在一起为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5372891)人。吴国人口没有统计,史家按照“吴之所领兵户凡十三万二千”来推算,吴国人口不会超过蜀国。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三国人口总数在600万至700万左右。
                      《晋书》记载:西晋咸宁六年(280年),全国人口总数为一千一百一十六万(11160000)人。
                      《隋书》记载: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人口总数为四千六百零一万(46010000)人。
                      唐朝中期,人口变化仍然不大。
                      《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人口为五千二百九十一万(52910000)人。
                      《宋史》记载: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人口总数为四千六百七十三万(46730000)人。
                      《元史》记载: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全国人口为五千八百二十三万(58230000)人。
                      《明史》记载: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年,全国人口总数为六千零六十九万(60690000)人。
                      《清史稿》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人口为两亿零五百五十九万(205590000)人。
                      到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人口达到了四亿多人,为四亿一千九百四十四万(419440000)人。
                      《清续文献通考》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国人口达到了四亿七千三百五十四万(473540000)人,这就是民间俗称的“四万万人”。
                      一般认为,明朝人口最盛时在朱厚熜(世宗)当皇帝时的嘉靖年间,“户九百三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口五千八百五十五万七千七百三十八。”明代陈全之在《蓬窗日录》中称,民间人口统计“十漏六七”。如果以此说法来推算,当时全国总人口已过亿。
                      路遇、滕泽之所著的《中国人口通史》认为,明代人口最盛时近1.7亿;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同样认为,明后期虽然战争、瘟疫导致人口大减,但仍维持在1.5亿的水平。
                      -----------------------------


                      IP属地:江西12楼2023-01-10 16:56
                      回复
                        宋朝的宋徽宗时期,是东亚地区古代最为繁荣的时期,人口第一次超过1个亿。
                        ---------------------------
                        -----------------------------
                        清代人口剧增,出现了人口增长的第三个高峰期。从弘历(高宗)当皇帝的乾隆年间开始,中国人口数量一路增速,突飞猛进,有学者称之为“人口大爆炸”。据《东华续录·乾隆》,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中国人口达143171559人,超过1.4亿,这也是古代官方史料上人口统计第一次出现9位数;到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人口已达200472461人,这是中国人口首次破2亿;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人口达301487115人,这是中国人口首次破3亿。
                        清道光咸丰年间是中国古代人口最旺盛期,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中国人口首破4亿,据《清宣宗实录》,当年总人口为401008574人。奕(文宗)当皇帝的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达4.3亿。到载湉(德宗)当皇帝时的光绪年间,“四万万”已成为形容中国人口资源的惯用语。中国古代人口从乾隆二十七年的2亿到咸丰元年的4.3亿,前后仅用90年时间。
                        中国人口为何在清代发生“人口大爆炸”?学术界认为,这与清廷的人口政策有直接关系。在玄烨(圣祖)当皇帝时,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与赋税分开,不再像以往那样按成年人头收税,大大刺激了每个家庭的生育欲望。
                        实际上,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与世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当时全球人口都在增加,“摊丁入亩”仅是刺激人口增殖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以前大量漏报的人口重新登记入册,也导致“人口激增”;另外医疗水平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种的增加,与食物结构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那么,在古代“人口大爆炸”时代,中国人口资源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世界公认的人口资源大国。据公开的估测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总人口为13.6亿,约占世界总人口18.8%。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最少的时期是东汉末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全国仅0.25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10%左右;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最大的时期是北宋末期,当时人口已超过1.2亿,占世界总人口40%上下。
                        可见,中国古代人口最多的“人口大爆炸”时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反而不是最高。以公元1850年来算,当时世界总人口约10.9至14亿,而中国人口4.3亿,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在39.%至31%之间;取平均数,“人口大爆炸”时代的中国总人口占世界的比例为35%。


                        IP属地:江西13楼2023-01-10 16:57
                        回复
                          通过人口总数量的运动轨迹,可以清晰的看出,东亚地区的在西汉时期、北宋时期、满清时期,经历了三次人口发展的大爆炸。东亚地区在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不到1000万,远低于春秋战国时代的2000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隋唐时期,东亚地区的人口没有突破6000万的第一次的高峰。
                          东亚地区在北宋,在明朝,在满清时期,迎来了两次人口的大爆炸。北宋宋徽宗时期,人口超过1个亿。明朝嘉靖帝时期,人口再次达到1个亿,乾隆帝时期人口爆炸为2亿人口,后期是3亿人口,道光帝时期人口上冲到4亿人口。
                          由此,东亚地区从西周到满清的发展轨迹,就很清楚了,客观的标准也有了。
                          这就是,东亚地区的战乱,往往导致人口的大量减少,甚至上千年的大倒退。
                          在满清时期以后,由于东亚地区的大一统,没有经历上百年的战乱时期,由此东亚文明大发展,人口从明朝的一亿多,爆炸为4亿人口,直到21世纪的14亿人口。
                          所以
                          东亚地区的秦皇汉武的大一统的思想,有着巨大的推动东亚地区文明发展的作用。
                          ---------------------------


                          IP属地:江西14楼2023-01-10 17:11
                          回复
                            范文澜认为,秦统一六国之前,七国人口总数约二千万左右。杨宽也认为,战国时期,七国总人口大约二千万左右。葛剑雄则认为,战国人口已达到四千五百万左右。尽管学者对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的看法存在分歧,但春秋战国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事实则是毋庸置疑的。
                            天下一统之后,秦朝人口总数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呈下降趋势,秦时的人口由战国时的3000万下降到2000万,其中每年有300余万青壮年男劳力从事各种繁重的摇役。
                            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长年的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的打击,并直接导致了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西汉建立之初,中国人口尚不及1500万,相比战国人口最高峰时期的水平是大大下降了。
                            为了恢复国力,汉政府大力鼓励早婚早育,多生多育。高祖七年(前200年)下诏:“民产子,复勿事二岁。”所谓“勿事”,就是“不役使”,免除徭役的意思。惠帝时,政府又出台强制性政策:“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这是以强硬的法律手段来促使女子早婚以繁衍人口。西汉最高统治者还数次释放宫女,让她们出宫嫁人,生儿育女。比如汉文帝时,曾“出孝惠皇帝后宫美人,令得嫁。”后元七年夏,文帝崩于未央宫,遗诏上说:“无禁取妇嫁女……。归夫人以下至少使。”应劭注曰:“夫人以下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皆遣归家,重绝人类。”
                            文帝的作法对以后的皇位继承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继者津津乐道的“孝文时故事”。景帝也仿效文帝的做法,遗诏中也说,“出宫人归其家,复终身。”哀帝即位之初,即下诏曰:“掖庭宫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平帝崩后,也“出媵妾,皆归家得嫁,如孝文时故事。”这些做法对人口的增长显然是有非常有利的。为了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殖,西汉政府在法律层面往往也对女子网开一面。景帝曾下诏曰:“孕者未乳,……,颂系之。”为确保腹内胎儿的安全,女罪犯可免于带刑具,对怀孕的女犯法外开恩。这些鼓励早婚早育、多生多育的人口政策,大大促进了西汉时期人口的增长。文景之时,伴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户口数有了很大增长。
                            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综合国力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新高。西汉初年我国人口不及1500万,文景之际已达2500多万,景武之际人口数量又达到3000多万;武帝前期可能已经出现了3400多万的人口高峰。
                            西汉前期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高达12‰左右,中国人口已接近6000万,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IP属地:江西15楼2023-01-10 17:13
                            回复
                              2025-07-31 00:37: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两汉之际,战乱及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致使人口数量又一次锐减。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东汉之初,为增殖人口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光武帝刘秀也推行了积极的人口政策,先后采取了释放奴婢、宽肴女犯等一系列措施。如建武三年,刘秀下诏释放犯罪女徒:“女徒雇山归家”。之后,刘秀又两次为奴婢问题下诏,不得杀害和摧残奴婢。两年后,刘秀再下诏释放奴婢,“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或依为人下妻,欲去者,恣听之;敢拘留者,比青、徐二州以略人法从事。”这样,大量奴婢获得了人身自由,这显然是有利于人口增值的。
                              妇女生育可以免交三年的人头税,怀孕期间国家发给粮食补助,并免除其丈夫一年的人头税,这项人口政策“实惠”特别多,力度特别大,汉政府为了增殖人口,发展经济,用心可谓良苦。
                              在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和相对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下,东汉前期人口增长幅度也比较大,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国人口只有2100多万,到了和帝元兴元年(105年),人口已高达5300多万。
                              在两汉400多年相对和平稳定的时间里,东亚地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口也进入一个相对增长较快的阶段,达到了东亚地区5000-6000万的人口高峰。


                              IP属地:江西16楼2023-01-10 17: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