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拜杨宝森:不扣门的入室弟子
5岁顽童,没有摆桌宴请,父亲一句话,磕了一个头,“收徒极严”的杨宝森就欣然接受了叶蓬。为此,梨园界至今有人质疑。其实,质疑者是对叶杨两家的渊源不甚了解。
首先,两家有亲戚关系:叶盛兰的二姐、叶蓬的姑母叶玉琳嫁给了杨宝森的表兄宋继亭。这层关系在如今看来似乎不够近,但在当时枝蔓繁多的大家族体系中,已算是亲近的了。其二,杨宝森与叶盛兰在舞台上英雄相惜,生活中交情深厚。其三,杨宝森很喜欢叶蓬。因夫人赵霞章身体不好,一直未能生养,杨宝森当时没有自己的孩子,只抱养了一个女儿小玲,与叶蓬同年。其四,两家曾有同院居住的缘分。
关于这一条,还得从头细说。
众所周知,叶蓬的祖父叶春善是富连成科班的创办者,老人家在世时,叶家是一个大家族。当时的大家族都是讲究儿孙不离老人左右,分家就意味着败落。于是父母兄弟同住在宣武区北海寺街8号,就是现在的崇光百货大楼后面。叶春善膝下六女五子,可以想见当年那座大院内的喧嚷热闹。后来儿女长大成人,男娶女嫁、叶繁枝茂,老院住不下了,儿子们便各自在外面买房置业。
1944年,有了妻子和一对儿女的叶盛兰也要自立门户。他在诺大一个北京城里看来看去,最后买下了离海北寺街不远的棉花5条甲3号院。这是北城衙门李姓官员的宅子,要搬入必须重新修缮。房子正在修缮时,叶盛兰得知杨宝森也在找房子,而且一时没有找到顺意的房子。叶盛兰对杨宝森说:“您现在看房子着急,我正买好了房子在修缮,内院(上房)已经修缮好了,您要是不嫌弃就先搬进来住着,再接着找自己中意的房子。”杨宝森也不和这位四弟客气,就携夫人与养女搬了进去。
就这样,叶盛兰吧自己新买的还没享用过的房子让给杨宝森住。叶家搬进之前,杨宝森主动腾出上房,搬到已修缮好了外院南房。叶家乔迁当日,杨宝森作为先搬进来的客人,买了一对古瓷花瓶送到上房来,反客为主为叶盛兰“贺居”。
杨宝森坐稳后,叶盛兰招呼叶蓬过来,说:“给三伯父磕头!”懵懂的小叶蓬就照做了。杨宝森微笑着说:“这非节非寿的,怎么磕起头来了?”叶盛兰说:“我想让孩子学老生,就跟着您吧.”杨宝森笑着扶起叶蓬,认下了这个徒弟。那时叶蓬环顾四周,在场的只有自己的父母、姐姐和几位亲朋好友,这也算是京剧史上最简单的一次拜师仪式了吧?
拜师之后,以《武家坡》开蒙,叶蓬向杨宝森学了《四郎探母》、《文昭关》和《击鼓骂曹》等剧目。因为太小,当时有点像“学着玩儿”,但大师开蒙,获益是终身的。叶蓬严谨的继承了杨派的精髓,虽后来离开舞台、一心执教,但为师父传薪递火,也是功不可没的。
家人一直戏称叶蓬是杨宝森的“不叩门入室弟子”。年幼的叶蓬到杨家主要为两件事:一是跟师傅学艺,二是找小玲玩。他每天光顾杨家好几趟,都是“咕咚”一声推门闯进去,从来不敲门。民国时礼数犹繁,但杨宝森夫妇咋么舍得去约束这个5岁的孩子呢?况且,这是四弟的掌上明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