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檔除了美國和大清以外都在腳下了,工廠本來是用十為單位擴建的,需求品長年維持在正常價格。
某日經版上某清醒人點醒,需求品無極限,加上我本身工廠都是勞動合作社,於是開始以百為單位往下砸。
會有幾周的陣痛期(價格被打到-75%,稅收大減),但底子厚,撐得住,價格很快回穩(-50%+),並在幾個月內飆升回正常價格(-33%~+33%),這期間稅收和國民平均生活水平都大增。
目前正在五百個廠丟下去都只有略微波動的階段(大概能砸下10~20%的價格),可以想見,隨著總廠數的增多,影響會越來越小、需求越來越大。
首都圈已經幾乎沒自耕農(2M多的空地,不到10K的自耕農,一擴廠直接歸零),都是在擴廠時才從其他地區搬遷來的技術移民,在本地停留的失業者怕是都在等著下一波擴廠。
之後怕是要以千為單位來計算工業群。

記得擴廠是從底層開始擴上去,先確保原料,把原料價格打下來(-30%左右),再等比例把上一級工廠產能往上提,以此類推。
除非你建設部門爆表,那你可以整條線一起飛升。

--
就這狀況我還是小改過的,如果純原版,工廠規模怕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