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sci吧 关注:11,869贴子:5,736
  • 10回复贴,共1

共同一作被认可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人说,宁可当二作,也不要做一作,这样至少”死个“明白。但事实上,共同一作的方式正在越来越受认可,明确且不可逆。
顶刊的“共一”被认可这直接体现国内头部高校的用人选择上,据了解,自今年起,不少C9高校的教研岗招聘要求中都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提供3-5篇高水平代表作,以此取代从前对论文影像因子、数量描述。北京某知名大学的相关领导表示,现在各学科领域的高水平论文肯定还是发在国际顶刊上;那对于很多普通博士来说,独立一作显然不现实,而共同一作也能体现他在其中的贡献和学术潜力。所以,往往更看重期刊质量,在顶刊上发表的文章,共同一作含金量也很高。而普通高校,同样也是优先看期刊,例如在CNS级别的刊物上是共同一作,肯定比国内普通刊物的独立一作更具有说服力。不仅是用人,各单位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同样认可共同第一作者。
参杂人情的“共一”被限制:
在评审规则中,不同单位对于共同一作的认可程度不同。有些按照SCI分级,只认可A5B4C3D2范围内的共同第一作者;有些则常常会设置权重系数来判定加分多少,例如N个共同作者、每个人算1/N篇。当然,还有少数单位,共同第一作者只认1个人,不能同时享受共一的加分。
至于求学阶段,以公共一作身份发表的论文成果就更容易被认可了。无论是评奖评优、还是毕业要求,只要是第二作者及以上层次的署名,一般都被学校学院承认。比较无论从资源渠道、还是科研能力来看,都很难以独立第一作者的署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稿,因此即使是SCI的共同第一作者,也实属难得。
跳出求职、考评、毕业这些刚需场景、而从科研本身的发展出发,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更是一种必然趋势。
共同一作,已是必然趋势: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增多,跨校甚至跨国合作越来越普及。尤其是进行重磅研究,很难单打独斗,不同课题组共同协作才有双赢的机会。
从2021年上半我国内地高校CNS发文统计中可知,80%左右的文章通过国际(内)合作形式完成,有些研究的共同通讯、共同一作数量更是达到5、 6个之多。
总而言之,基于合作研究而产生的学术论文中的共同第一作者,理当视作第一作者的身份去接纳和认可。


IP属地:辽宁1楼2022-12-26 13:45回复
    欢迎大家留言


    IP属地:辽宁2楼2022-12-26 13:46
    回复
      2025-08-26 17:06: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


      IP属地:辽宁3楼2022-12-26 13:46
      回复
        楼主看到会回复的


        IP属地:辽宁4楼2022-12-26 13:46
        回复
          楼主主页有很多分享,大家可以关注看看


          IP属地:辽宁5楼2022-12-26 13:47
          回复
            会经常更新的


            IP属地:辽宁6楼2022-12-26 13:47
            回复
              欢迎大家咨询


              IP属地:辽宁7楼2022-12-26 13:47
              回复
                1


                IP属地:辽宁8楼2022-12-26 13:47
                回复
                  2025-08-26 17:00: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11


                  IP属地:辽宁9楼2022-12-26 13:47
                  回复
                    顶顶


                    IP属地:辽宁10楼2022-12-26 13:47
                    回复
                      顶定顶顶


                      IP属地:辽宁11楼2022-12-26 13: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