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相声演员,姑且时间上就界定为解放前就从艺的老先生们,那一代演员们的特点是,必须有一样与众不同的拿手技艺才行,否则你站不住(观众们不会买票看你)。举例子来说:
张寿臣先生,从仅有的几段录音来看,技巧性很强,但又很不着痕迹的融入在相声中,听着寿老的相声就像聊天,而且你就那么爱听还不嫌贫气;
马三立先生,马家的贯口是独一份的,听着就那么舒服那么享受,对小人物心理的刻画,揣摩很到位;而且“帅卖怪坏”四样,马老站在那随便来个表情你就想乐;
赵佩茹先生,那个磁性的嗓音天生就是说相声的,掌握段子多且瓷实,跟谁搭档都是相得益彰;
刘宝瑞先生,那个阴阳嗓,那个单口,而且单口对口捧逗,都没问题,还能创新;
接下来说侯宝林先生,侯先生的说行不行?咱们说《夜行记》《批三国》《打灯谜》《阴阳五行》,这几段相声没有唱吧?侯先生一样能说,但是,为什么说侯先生以唱功见长?因为侯先生嗓子确实好,早年还学过戏,并且同时代演员以唱为主的段子不多,更何况,那个年代的人们,爱听戏,常听戏,侯先生把这些戏曲融入到相声里,一下子大火,所以我们讲侯先生的时候,会突出他的唱,但是他实际上说功也很好。
再说欣赏水平问题,我不认为不爱听侯先生就是欣赏水平不行。主要是时代问题,有些段子是有时限性的,很多人现在不听戏的,所以你听《改行》没有共鸣,包括《婚姻与迷信》,这都是时代问题,正常。另外,人在欣赏风格上都有自己的喜好,这个也正常。所以,欣赏水平上,我觉得,就图个乐嘛,不用较真的。
最后说说侯先生是大师,首先是因为侯先生对相声的贡献大,对相声的净化,是他首先倡导的,也是亲身实践的,侯先生改良了很多相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一大贡献。另外,侯先生开拓了相声可以演的范围,典型的就是把唱融入到相声中,以前相声只有《汾河湾》《黄鹤楼》这种唱功的段子,但侯先生拓宽了这方面的范围,这也是一大贡献。再有就是相声艺术水平,这个确实高,这个高不是我说的,是侯先生的前辈、同辈和晚辈们认可的,也是相当一部分观众认可的(不认可的话,为什么解放前侯先生已经大红大紫了,且之后直到晚年侯先生的演出也都是爆满呢),而不是类似于现在许多所谓的艺术家被官方和同行“吹捧”的。所以,侯先生可以称为大师,这个没什么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