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们在器材选购的原则上已经有了不少总结。
详见:
也谈新人选弓:https://tieba.baidu.com/p/6658912685
美猎新人装备指南:https://tieba.baidu.com/p/6645236295
本篇资料整合了以上两个精品贴关键的概念部分,也增添了一些装备的基础知识,主要想从实用的角度为新人提供一些器材选购的意见,希望能帮助新人积累些基础概念,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也希望新人能获得更好的射箭体验与技术提升。当然,如果有没讲到位的地方,也希望弓友们不吝赐教或是提出意见。
一、弓与箭的选购
1、有没有必要买自己的器材
很多新人在购买器材前都会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必要买一套自己的装备,这里编者仅以自身经验为主,分情况为新人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在决定购买器材之前,需要明白以下几件事:第一,射箭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练习,并持续投入精力、时间、汗水,不断磨练,才能达到并维持一定水平的运动。第二,射箭需要一块有足够空间、足够安全保障的专业场所或非公共属性的场地进行练习。第三,射箭不仅仅需要依靠练习来提高成绩,还需要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更进一步提升水平。第四,装备在练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或随着射手水平的增长,出现装备升级的需求,这些都是后期需要有大小资金投入的。第五,射箭的第一追求是准度,新人在具备一定水平之前,盲目追求高磅数、远射程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射不准的话,射的远又有什么用呢)。
通常新人打算买装备时,会有几种情况,一是有条件在箭馆接触射箭,且打算在箭馆练习;二是在箭馆接触射箭,但自己有场地练习;三是暂无条件在箭馆接触射箭,但自己有场地,并打算摸索练习。
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而言,一般并不建议过早购买自己的装备,主要是新人在比较正规、靠谱的箭馆完全可以用馆弓渡过初始的入门阶段,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对射箭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去坚持,毕竟也有很多人在入门后就丧失了兴趣。当新人经过理论学习与初步实践,并能在近距离取得不错的稳定成绩,如果决心继续坚持下去,就可以考虑买一套适合自己的器材了。
对于第三种情况,一般也是建议经过理论学习,并能确保练习场地安全的前提下,购买一套性价比较高、质量性能靠谱的器材进行练习。
2、弓的选购
(部分参考射箭沙龙:Topgas 也谈新人选弓)
(1)磅数及拉距的选择
一般而言,大多数成年男子能稳定控弓的磅数在25磅~35磅之间,大多数成年女子能稳定控弓的磅数在15磅~25磅之间。新人对于磅数的选择关键在于“可稳定驾驭”,具体方法可以用30秒原则来判断,即搭箭开弓后,能维持30秒相对稳定的满弓状态,前后手没有明显的抖动即可。在此基础上,可选择接近自己能力上限的磅数,相对稍高一点的磅数,对撒放也会有一定的容错。
如果新人有机会在箭馆接触射箭,也可以通过馆弓来判断合适自己的磅数。如果没有机会接触射箭,那么男性选择25磅~30磅入门,女性选择15磅~20磅入门是比较稳妥的。当然,也有男性35磅~40磅入门的情况,但毕竟是少数,且这种情况通常在之前有过低磅数的体验。一般情况下是不推荐新人使用超过35磅入门弓的。此外,身材形态、是否锻炼与能开弓的磅数之间也无必然联系,一些新人体格壮硕,但二十五磅的弓依然难以控稳,毕竟射箭用到的肌肉群与肌肉控制方式与普通锻炼是有区别的。
选择合理的磅数进行练习,新人会比较容易上手,练习时不易疲劳,能保证足够的练习量,也比较方便调整动作,有利于射准与初期成绩的提升,对建立信心,保持兴趣会有很大帮助,且30磅的弓配10格令每磅的箭,完全能适应30米内的射准练习,参加业余赛也足够了。
而过高的磅数新人将难以驾驭,勉强开弓且不能维持稳定的动作输出,无疑会对射准产生巨大影响,而脱离准度的高磅数也没有实际的意义,其次,难以驾驭的弓会使意外空放、错放的概率增加,同时,高磅数也会增加箭与箭靶的损耗。不过有些新人觉得练一段时间应该就能适应了,但在你适应的这段时间里,可能为了强开弓,已经形成了各种不利于射准的借力动作,这会阻碍后期技术水平的提升,到时候如果再想有所突破,或许整个动作体系都有可能要推到重来。此外,不符合射箭原理的动作也会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疲劳程度的增加也不利于训练量的维持,且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进行练习,磅数越高,不适应感会越明显。最后,高磅数的弓也较难在二手市场中找到买家变现,装备流通性并没有中低磅数的弓好。因此,想着在磅数上一步到位实际上并不现实。
不过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认为,可以通过低磅数弓的练习就能掌握高磅数弓了,低磅数弓仅仅是更容易帮助射手建立正确的动作体系,为将来可能的装备升级打下基础,想要掌握高磅数弓依然需要在力量、耐力、身体控制等方面进行适应与训练提高。
拉距的选择相对比较简单,推荐新人使用计算法。先测量臂展长度,在身体站直的情况下,背贴墙面,双臂向两侧自然平伸,手掌展开,测量左手中指尖到右手中指尖的最大距离,得出臂展,并以厘米计量。
接着套入计算公式:
拉距(英寸)=臂展长度(厘米)÷2.54(厘米英寸单位换算值)÷2.5(拉距换算比值)
即:拉距(英寸)=臂展长度(厘米)÷6.35
或:拉距(英寸)=臂展长度(英寸)÷2.5
计算举例:臂展长度为178厘米,套入公式178÷2.54÷2.5,得出理论拉距为28.03英寸。一般理论拉距与实际拉距不会相差太大。

(2)品牌及样式的选择与弓性能上的考量
对于很多新人而言,入门第一把弓的决定因素实际上取决于预算,所以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一般推荐选购一把性价比较高,且弓型、品牌较为主流的国产美猎(如老黑、军兴、布衣村夫、巴尔、炎字弓坊、刚刚好等)。对于弓型结构或性能差异上的考量,新人可不必过于纠结,自己喜欢哪种就选哪种也可以,当然一些非主流弓型的避坑还是要考虑的,比如玻璃纤维弓与复合弓把型的弓,特别是复合弓把型的弓,这种弓型直接套用复合弓的弓把造型,推弓点非常靠后,会导致容错、拉感、震动、指向性等方面体验很糟糕。然后是一些需要有一定技术基础才能掌握的装备也不推荐新人选购,比如对开弓直线力有较高要求的大钩子反曲弓(弓稍反曲量比常规反曲弓要大很多,如果开弓直线力不到位,弓稍有扭转的可能,对射准有比较大的影响)。
左图玻璃纤维弓,右图复合弓把型的弓

下图为大钩子反曲弓

此外,新人也不必过于纠结长弓弓型与反曲弓型在箭速、效能、容错上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在新人的技术水平上是难以体现的。
当然,如果预算充裕,选购一些中高档配置的装备或是进口弓也可以,但建议新人不要想着在装备上一步到位,或是觉得价格越贵的弓在性能上就一定越好(贵的弓在品质和性能上不会差,但也要考虑关税与品牌溢价的因素)。毕竟射箭成绩终究取决于人的技术水平,高手使用一把普通价位的弓同样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装备性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呈现锦上添花的效果,且随着后期技术水平的提升,装备上也会有升级的需求。
(3)常见的弓性能描述讲解
(部分参考B站:陷阵营伙夫长对弓性能讲解的视频)
对于一张弓的性能描述,最直观的应该就是弓的拉力曲线图了。
拉力曲线图由横轴拉距、纵轴磅数与图表中拉距磅数相对应的点连线构成。它能最直观的体现弓在特定拉距下的拉力变化程度,也能反映弓的拉感变化、储能对比等。
下图为弓的拉力曲线图

通过不同弓的拉力曲线对比,也能从图表上表明两张弓在理论性能上的区别。比如下图中两张弓在28英寸拉距下都是49磅拉重,但红色曲线的弓在28英寸拉距前要比蓝色曲线的弓拉感弱,而28英寸拉距后,红色曲线的弓在拉力上的变化要比蓝色曲线的弓更迅猛,也就是拉感上的对比会更硬一些。当然,拉距在19英寸~28英寸之间,红色曲线的弓在拉力上的变化也要比蓝色曲线的弓更快,也就是图标上的曲线上升更陡,同样会使红色曲线的弓在拉感变化上感觉开始变硬了些。
下图为两张弓的拉力曲线对比图

通过拉力曲线图的对比,也可以了解弓的理论储能情况,大家都明白做功的含义,开弓所做的功就是克服不同拉距上的力将弓弦拉至靠位点,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克服的力越多,所做的功就越大,也意味着弓的储能就越大。在拉力曲线图上可以将拉力曲线与拉距轴扫过的面积视为弓的储能区,面积越大,弓的储能就越大。红色曲线与蓝色曲线的弓在28英寸拉距下都是49磅,但蓝色曲线的弓在整个开弓过程中所需的开弓拉力都更大,那么也就意味着蓝色曲线的弓储能会更多一些,如果两张弓在能量转换效率上相同,那么同等箭重的情况下,蓝色曲线的弓将会有更快的箭速。
下图为两张弓28英寸拉距下拉力曲线的理论储能对比

而说到能量转换率(也就是效能),即弓的弹性储能转化为箭支动能的效率,需要了解的一点是,弓片、减震甚至弓弦都会因为自重而损耗弓片回弹能量的释放,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弓长越长,或者弓臂、弓弦越重,弓自身损耗的储能占比就越多,相对的效能就越低,所以,弓在结构与材料上不断设计改良,逐渐演化出了弓长较短、效能较高,且弓臂自身较轻的层压反曲弓。当然,如果箭重增加,能进一步争夺弓的储能分配,弓的能量转化效率也会适当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重箭能量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动能(物体质量与速度平方乘积的二分之一),并不仅仅在于箭速的改变。
对于反曲弓而言,特别是钩子反曲,有一个概念常被提起,那就是所谓的“甜区”。反曲弓的“甜区”是指开弓后半程,拉力随着弓弦接近靠位点而提高,但拉力提高的幅度会比较平缓,拉感不会像长弓那样陡然变硬,属于反曲弓在拉感上的体验优势。当然,这种拉感体验并不能与复合弓那种后半程拉力变小的体验相提并论,毕竟反曲弓的拉力仍会随拉距的增加而提升,并不会像复合弓那样省力变小。
最后,还有一个常被提起的性能描述就是容错,一般而言,弓的容错性主要取决于弓长,弓长越大,自重越大,在惯性的作用下,自身的稳定性就越强,同时,弦长越大,垂直于开弓平面上的弓弦干扰对弓片回弹的影响就越小,且长弓的勾弦夹角也会比短弓更大,弓弦不容易挤压手指,对撒放的干扰会更小。
因此,如果新人能够选择弓长较大的弓,对射准练习还是比较友好的,如果弓长选择过短,比如选用弓长在56英寸以下的弓,会由于勾弦夹角较小,弓弦更容易挤压手指,而导致新人不好驾驭。
下图为长弓短弓在垂直于开弓平面上相同的弓弦干扰对弓片回弹影响的对比

下图为长弓与短弓勾弦夹角的对比

(4)主视眼与左右手弓的选择
所谓主视眼是指大脑优先接受成像分析与定位物体的眼睛,也称注视眼或优势眼,简单的说就是双眼成像时,某只单眼会占主导地位,双眼成像会跟某只单眼成像更接近。而主视眼可能是左眼,也可能是右眼。
通常主视眼会影响左右手弓的选择,理想状况下,主视眼为右眼,惯用手为右手(右撇子),推荐使用右手弓(右手勾弦,箭杆在右眼下方,右眼主视瞄准,左手持弓,持弓时弓窗开口在左);主视眼为左眼,惯用手为左手(左撇子),推荐使用左手弓(左手勾弦,箭杆在左眼下方,左眼主视瞄准,右手持弓,持弓时弓窗开口在右)。
不过也有主视眼与惯用手相反的情况,如主视眼为左眼,惯用手为右手,或主视眼为右眼,惯用手为左手,或因双眼视力不同,双眼瞄出现重影的状况。此时,建议以惯用手为先,眯着或闭着主视眼,用另一只眼睛瞄准,毕竟对射箭准度起决定作用的是技术动作,且主视眼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切换过来(当然,这个因人而异,有些人很难切换)。虽然单眼瞄相对于双眼瞄而言缺乏距离感,但如果采用差距法这种基础瞄法,也不会存在什么困难。
对于主视眼的判断,通常有种较简单的方法,就是选定一个较远的物体,伸出双手用虎口叠成三角形视窗放在面前,先通过双眼看到选定的物体,再分别闭上一只眼睛去看这个选定物,如果能看到,那么此时睁开的眼睛就是主视眼,如果看到物体被手遮住,此时的眼睛就是非主视眼。
下图为主视眼的判断方法

下图为主视眼为右眼,睁左眼,闭右眼时看到的情况

下图为主视眼为左眼,睁右眼,闭左眼时看到的情况

下图为持弓时右手弓与左手弓的区别

详见:
也谈新人选弓:https://tieba.baidu.com/p/6658912685
美猎新人装备指南:https://tieba.baidu.com/p/6645236295
本篇资料整合了以上两个精品贴关键的概念部分,也增添了一些装备的基础知识,主要想从实用的角度为新人提供一些器材选购的意见,希望能帮助新人积累些基础概念,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也希望新人能获得更好的射箭体验与技术提升。当然,如果有没讲到位的地方,也希望弓友们不吝赐教或是提出意见。
一、弓与箭的选购
1、有没有必要买自己的器材
很多新人在购买器材前都会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必要买一套自己的装备,这里编者仅以自身经验为主,分情况为新人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在决定购买器材之前,需要明白以下几件事:第一,射箭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练习,并持续投入精力、时间、汗水,不断磨练,才能达到并维持一定水平的运动。第二,射箭需要一块有足够空间、足够安全保障的专业场所或非公共属性的场地进行练习。第三,射箭不仅仅需要依靠练习来提高成绩,还需要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更进一步提升水平。第四,装备在练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或随着射手水平的增长,出现装备升级的需求,这些都是后期需要有大小资金投入的。第五,射箭的第一追求是准度,新人在具备一定水平之前,盲目追求高磅数、远射程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射不准的话,射的远又有什么用呢)。
通常新人打算买装备时,会有几种情况,一是有条件在箭馆接触射箭,且打算在箭馆练习;二是在箭馆接触射箭,但自己有场地练习;三是暂无条件在箭馆接触射箭,但自己有场地,并打算摸索练习。
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而言,一般并不建议过早购买自己的装备,主要是新人在比较正规、靠谱的箭馆完全可以用馆弓渡过初始的入门阶段,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对射箭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去坚持,毕竟也有很多人在入门后就丧失了兴趣。当新人经过理论学习与初步实践,并能在近距离取得不错的稳定成绩,如果决心继续坚持下去,就可以考虑买一套适合自己的器材了。
对于第三种情况,一般也是建议经过理论学习,并能确保练习场地安全的前提下,购买一套性价比较高、质量性能靠谱的器材进行练习。
2、弓的选购
(部分参考射箭沙龙:Topgas 也谈新人选弓)
(1)磅数及拉距的选择
一般而言,大多数成年男子能稳定控弓的磅数在25磅~35磅之间,大多数成年女子能稳定控弓的磅数在15磅~25磅之间。新人对于磅数的选择关键在于“可稳定驾驭”,具体方法可以用30秒原则来判断,即搭箭开弓后,能维持30秒相对稳定的满弓状态,前后手没有明显的抖动即可。在此基础上,可选择接近自己能力上限的磅数,相对稍高一点的磅数,对撒放也会有一定的容错。
如果新人有机会在箭馆接触射箭,也可以通过馆弓来判断合适自己的磅数。如果没有机会接触射箭,那么男性选择25磅~30磅入门,女性选择15磅~20磅入门是比较稳妥的。当然,也有男性35磅~40磅入门的情况,但毕竟是少数,且这种情况通常在之前有过低磅数的体验。一般情况下是不推荐新人使用超过35磅入门弓的。此外,身材形态、是否锻炼与能开弓的磅数之间也无必然联系,一些新人体格壮硕,但二十五磅的弓依然难以控稳,毕竟射箭用到的肌肉群与肌肉控制方式与普通锻炼是有区别的。
选择合理的磅数进行练习,新人会比较容易上手,练习时不易疲劳,能保证足够的练习量,也比较方便调整动作,有利于射准与初期成绩的提升,对建立信心,保持兴趣会有很大帮助,且30磅的弓配10格令每磅的箭,完全能适应30米内的射准练习,参加业余赛也足够了。
而过高的磅数新人将难以驾驭,勉强开弓且不能维持稳定的动作输出,无疑会对射准产生巨大影响,而脱离准度的高磅数也没有实际的意义,其次,难以驾驭的弓会使意外空放、错放的概率增加,同时,高磅数也会增加箭与箭靶的损耗。不过有些新人觉得练一段时间应该就能适应了,但在你适应的这段时间里,可能为了强开弓,已经形成了各种不利于射准的借力动作,这会阻碍后期技术水平的提升,到时候如果再想有所突破,或许整个动作体系都有可能要推到重来。此外,不符合射箭原理的动作也会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疲劳程度的增加也不利于训练量的维持,且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进行练习,磅数越高,不适应感会越明显。最后,高磅数的弓也较难在二手市场中找到买家变现,装备流通性并没有中低磅数的弓好。因此,想着在磅数上一步到位实际上并不现实。
不过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认为,可以通过低磅数弓的练习就能掌握高磅数弓了,低磅数弓仅仅是更容易帮助射手建立正确的动作体系,为将来可能的装备升级打下基础,想要掌握高磅数弓依然需要在力量、耐力、身体控制等方面进行适应与训练提高。
拉距的选择相对比较简单,推荐新人使用计算法。先测量臂展长度,在身体站直的情况下,背贴墙面,双臂向两侧自然平伸,手掌展开,测量左手中指尖到右手中指尖的最大距离,得出臂展,并以厘米计量。
接着套入计算公式:
拉距(英寸)=臂展长度(厘米)÷2.54(厘米英寸单位换算值)÷2.5(拉距换算比值)
即:拉距(英寸)=臂展长度(厘米)÷6.35
或:拉距(英寸)=臂展长度(英寸)÷2.5
计算举例:臂展长度为178厘米,套入公式178÷2.54÷2.5,得出理论拉距为28.03英寸。一般理论拉距与实际拉距不会相差太大。

(2)品牌及样式的选择与弓性能上的考量
对于很多新人而言,入门第一把弓的决定因素实际上取决于预算,所以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一般推荐选购一把性价比较高,且弓型、品牌较为主流的国产美猎(如老黑、军兴、布衣村夫、巴尔、炎字弓坊、刚刚好等)。对于弓型结构或性能差异上的考量,新人可不必过于纠结,自己喜欢哪种就选哪种也可以,当然一些非主流弓型的避坑还是要考虑的,比如玻璃纤维弓与复合弓把型的弓,特别是复合弓把型的弓,这种弓型直接套用复合弓的弓把造型,推弓点非常靠后,会导致容错、拉感、震动、指向性等方面体验很糟糕。然后是一些需要有一定技术基础才能掌握的装备也不推荐新人选购,比如对开弓直线力有较高要求的大钩子反曲弓(弓稍反曲量比常规反曲弓要大很多,如果开弓直线力不到位,弓稍有扭转的可能,对射准有比较大的影响)。
左图玻璃纤维弓,右图复合弓把型的弓

下图为大钩子反曲弓

此外,新人也不必过于纠结长弓弓型与反曲弓型在箭速、效能、容错上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在新人的技术水平上是难以体现的。
当然,如果预算充裕,选购一些中高档配置的装备或是进口弓也可以,但建议新人不要想着在装备上一步到位,或是觉得价格越贵的弓在性能上就一定越好(贵的弓在品质和性能上不会差,但也要考虑关税与品牌溢价的因素)。毕竟射箭成绩终究取决于人的技术水平,高手使用一把普通价位的弓同样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装备性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呈现锦上添花的效果,且随着后期技术水平的提升,装备上也会有升级的需求。
(3)常见的弓性能描述讲解
(部分参考B站:陷阵营伙夫长对弓性能讲解的视频)
对于一张弓的性能描述,最直观的应该就是弓的拉力曲线图了。
拉力曲线图由横轴拉距、纵轴磅数与图表中拉距磅数相对应的点连线构成。它能最直观的体现弓在特定拉距下的拉力变化程度,也能反映弓的拉感变化、储能对比等。
下图为弓的拉力曲线图

通过不同弓的拉力曲线对比,也能从图表上表明两张弓在理论性能上的区别。比如下图中两张弓在28英寸拉距下都是49磅拉重,但红色曲线的弓在28英寸拉距前要比蓝色曲线的弓拉感弱,而28英寸拉距后,红色曲线的弓在拉力上的变化要比蓝色曲线的弓更迅猛,也就是拉感上的对比会更硬一些。当然,拉距在19英寸~28英寸之间,红色曲线的弓在拉力上的变化也要比蓝色曲线的弓更快,也就是图标上的曲线上升更陡,同样会使红色曲线的弓在拉感变化上感觉开始变硬了些。
下图为两张弓的拉力曲线对比图

通过拉力曲线图的对比,也可以了解弓的理论储能情况,大家都明白做功的含义,开弓所做的功就是克服不同拉距上的力将弓弦拉至靠位点,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克服的力越多,所做的功就越大,也意味着弓的储能就越大。在拉力曲线图上可以将拉力曲线与拉距轴扫过的面积视为弓的储能区,面积越大,弓的储能就越大。红色曲线与蓝色曲线的弓在28英寸拉距下都是49磅,但蓝色曲线的弓在整个开弓过程中所需的开弓拉力都更大,那么也就意味着蓝色曲线的弓储能会更多一些,如果两张弓在能量转换效率上相同,那么同等箭重的情况下,蓝色曲线的弓将会有更快的箭速。
下图为两张弓28英寸拉距下拉力曲线的理论储能对比

而说到能量转换率(也就是效能),即弓的弹性储能转化为箭支动能的效率,需要了解的一点是,弓片、减震甚至弓弦都会因为自重而损耗弓片回弹能量的释放,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弓长越长,或者弓臂、弓弦越重,弓自身损耗的储能占比就越多,相对的效能就越低,所以,弓在结构与材料上不断设计改良,逐渐演化出了弓长较短、效能较高,且弓臂自身较轻的层压反曲弓。当然,如果箭重增加,能进一步争夺弓的储能分配,弓的能量转化效率也会适当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重箭能量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动能(物体质量与速度平方乘积的二分之一),并不仅仅在于箭速的改变。
对于反曲弓而言,特别是钩子反曲,有一个概念常被提起,那就是所谓的“甜区”。反曲弓的“甜区”是指开弓后半程,拉力随着弓弦接近靠位点而提高,但拉力提高的幅度会比较平缓,拉感不会像长弓那样陡然变硬,属于反曲弓在拉感上的体验优势。当然,这种拉感体验并不能与复合弓那种后半程拉力变小的体验相提并论,毕竟反曲弓的拉力仍会随拉距的增加而提升,并不会像复合弓那样省力变小。
最后,还有一个常被提起的性能描述就是容错,一般而言,弓的容错性主要取决于弓长,弓长越大,自重越大,在惯性的作用下,自身的稳定性就越强,同时,弦长越大,垂直于开弓平面上的弓弦干扰对弓片回弹的影响就越小,且长弓的勾弦夹角也会比短弓更大,弓弦不容易挤压手指,对撒放的干扰会更小。
因此,如果新人能够选择弓长较大的弓,对射准练习还是比较友好的,如果弓长选择过短,比如选用弓长在56英寸以下的弓,会由于勾弦夹角较小,弓弦更容易挤压手指,而导致新人不好驾驭。
下图为长弓短弓在垂直于开弓平面上相同的弓弦干扰对弓片回弹影响的对比

下图为长弓与短弓勾弦夹角的对比

(4)主视眼与左右手弓的选择
所谓主视眼是指大脑优先接受成像分析与定位物体的眼睛,也称注视眼或优势眼,简单的说就是双眼成像时,某只单眼会占主导地位,双眼成像会跟某只单眼成像更接近。而主视眼可能是左眼,也可能是右眼。
通常主视眼会影响左右手弓的选择,理想状况下,主视眼为右眼,惯用手为右手(右撇子),推荐使用右手弓(右手勾弦,箭杆在右眼下方,右眼主视瞄准,左手持弓,持弓时弓窗开口在左);主视眼为左眼,惯用手为左手(左撇子),推荐使用左手弓(左手勾弦,箭杆在左眼下方,左眼主视瞄准,右手持弓,持弓时弓窗开口在右)。
不过也有主视眼与惯用手相反的情况,如主视眼为左眼,惯用手为右手,或主视眼为右眼,惯用手为左手,或因双眼视力不同,双眼瞄出现重影的状况。此时,建议以惯用手为先,眯着或闭着主视眼,用另一只眼睛瞄准,毕竟对射箭准度起决定作用的是技术动作,且主视眼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切换过来(当然,这个因人而异,有些人很难切换)。虽然单眼瞄相对于双眼瞄而言缺乏距离感,但如果采用差距法这种基础瞄法,也不会存在什么困难。
对于主视眼的判断,通常有种较简单的方法,就是选定一个较远的物体,伸出双手用虎口叠成三角形视窗放在面前,先通过双眼看到选定的物体,再分别闭上一只眼睛去看这个选定物,如果能看到,那么此时睁开的眼睛就是主视眼,如果看到物体被手遮住,此时的眼睛就是非主视眼。
下图为主视眼的判断方法

下图为主视眼为右眼,睁左眼,闭右眼时看到的情况

下图为主视眼为左眼,睁右眼,闭左眼时看到的情况

下图为持弓时右手弓与左手弓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