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箭羽的主要参数及相关影响1、箭羽尺寸即箭羽长度,美猎常用的有3英寸(76毫米)、4英寸(102毫米)、5英寸(127毫米)箭羽,其他规格的还有1.75英寸(44毫米)、2英寸(51毫米)、2.5英寸(63.5毫米)。一般3英寸以下(含3英寸)的箭羽适用于φ4.2毫米内径及以下的细箭,4英寸~5英寸箭羽适用于粗箭。通常箭羽越长(或面积越大),对箭的修正能力就越强,需要的修正距离会越短,但空气阻力更大,抗侧风性会有所降低。此外,一般全箭越重,需要的修正力就越大,适配箭羽的尺寸也会越长,或箭羽的面积越大。
2、箭羽数量美猎大多采用三羽箭,每片羽毛间隔120°,需区分主副羽,一般主羽和两片副羽颜色上会有区别,搭箭时,主羽垂直于弓弦,并指向弓窗开口方向,如果装反,主羽很容易在出箭时碰擦弓窗侧垫,而影响射准(副羽在箭杆挠度匹配时,箭尾会因挠度变形,更容易避过侧垫)。
下图为三羽箭的主副羽
实际上除主流的三羽箭外,还有双羽箭、四羽箭、多羽箭及无羽箭(光杆)等不同箭羽类型。
下图从左至右的箭尾,无羽箭、双羽箭、三羽箭、90°四羽箭、120°四羽箭
双羽箭在历史上曾被多次使用,其羽毛粘贴工艺简单,易大批量生产,飞行阻力小,箭支远距离存速高,但稳定性、修正性较差,因此,目前除了追求复古弓箭的体验外,使用量并不多,对于有弓窗箭台的弓而言,一般需要设置稍高的搭箭点防止箭羽碰擦箭台。
四羽箭的稳定性、修正性很高,箭支需要的修正距离比三羽箭短,有更快的修正速度,且不需要区分主副羽,正反搭箭均可,适合速射、骑射,但飞行阻力比三羽箭大,对箭速、射程有较明显的影响,抗风偏性也有所下降,一般适合中近射程。四羽箭通常有两种粘羽方法,一种是箭羽90°均分,另一种是120°箭羽对称分布。通常120°对称分布的四羽会比90°均分的四羽更容易避开弓窗侧垫,但需要注意搭箭方向(120°箭羽应朝着侧垫方向搭箭)。
若箭羽数多于四片,即为多羽箭。多羽箭的稳定性和修正性极强,但飞行阻力过大,箭速损耗明显,一般实用性不强,多用于表演性质的特技射箭中。
无羽箭,即不粘羽毛的光箭杆,主要用来校准箭的动态挠度,使箭支与弓的实拉磅数更好匹配,从而提高箭的准确度和集中度。当然,传说历史上也出现过在箭尾加工孔槽,利用空气涡流稳定箭支的光杆箭,即风羽箭,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箭羽的数量与末端箭速、抗风性成反比,与稳定性、修正效率成正比。
下图为90°四羽箭
下图为120°四羽箭,图片引用自:不识澍(B站)
下图为光杆无羽箭,图片引用自:大白聊射箭(B站)
3、箭羽粘贴位置及箭羽护套箭羽粘贴位置越靠近箭尾,箭羽的修正力矩就越大,修正速度及稳定性就越好,但如果粘贴位置过于靠后,则会影响到勾弦靠位,毕竟美猎大多选用嘴角作靠位点,箭羽太靠后可能会使主羽戳到嘴,因此,美猎的箭羽末端到箭尾末端通常保持4~6厘米左右的距离。
国产真箭羽前端一般会有热缩管(受热后会收缩)制成的护套(或直接胶带缠绕,一些传统木竹箭支会使用绳线缠绕),一是保护持弓手与箭台弓窗不被羽梗刮伤(特别是古典传统弓及无台美猎,箭羽可能会擦过手背),二是保护箭羽不在碰撞中脱胶撕裂。但一些热缩管在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出现松脱的情况,一般可再次加热或更换处理。
下图为箭羽粘贴位置
下图为箭羽护套
使用传统弓时,箭羽梗刺伤大拇指,图片引用自:骏文(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