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可兰经》亦有提及撒旦(shaytan)及其喽罗组成的鬼魔世界,但因着回教非常严格的一神论,它是统摄着各个教义,鬼魔一类思想的发展便大受规范了,而且鬼魔的性质与及功能,也与一般了解的不一样。
回教的鬼魔思想主要来自下列几处:一、回教兴起前亚拉伯世界的鬼怪传说;二、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创造经文(创一至三章);三、吸收了回教传播之地的当地传说,包括波斯、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及非洲等地。最典型的例子是伊朗什叶派的“激情戏”(taziyas),此剧原是记念胡桑之死(Husayn ibn Ali,回教英雄穆罕默德之孙,主后680),并为他唱哀歌,剧中提及的阴间及鬼怪均以伊朗民间传说为素材,然后加以演绎。但当此剧传至印度和巴基斯坦,却成了他们主要的诗歌题材。不过回教学者在鬼魔及其他神话传说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主因是此类有待研究的诗歌与故事,若非仍留在口传的阶段,没有记诸于文字,就是因为那些已记于文字的,都是较少人认识的语言,就如巴基斯坦语其中一种叫“辛达语”(Sindhi),便有极丰富之传说故事,但世界上懂辛达语的学者不多。
这样看来,我们起码可以为回教的鬼世界分辨出两种秩序:一、源自圣经而具有自己色彩的开天辟地神话与末世论;二、吸收了地方民间传说与回教的基本教义混合而成的鬼故事二。前者有些还可见于《可兰经》(参surah 7:172,11:9,20),后者则主要是见于地方的神话、诗章和宗教画。
回教所了解人的世界、鬼魔的世界,及末世的情景是这样的:世界是由神的“道”(kun,,意即“是”)造成,人是神用泥土造成,他一生是命定要作神的仆役或代理人。在人之上有天使,它们是由光造成,且是为了顺服及敬拜神而受造。因为亚当是万人之父,有特别的地位,神命令所有天使都要拜亚当,所有天使都顺从了,只有伊布来思(Iblis)不肯,它为此被神咒诅,是第一个堕落的天使,亦成了恶魔之首;而此众恶魔就是亚拉伯人称之“镇尼”(亚拉伯文为jinn;英文为genies)。在回教未兴起之前,镇尼已存在于古阿垃伯人的原始信仰中,它不是什么神祉,却是个有灵性的活物,而且性情残暴。回教把这思想接受过来,成为他们的鬼世界的班底。按《可兰经》所述,镇尼是真神阿拉以无烟之火造成,本无善恶之分,亦无固定之形状,却是有性别之分,显现于人前则多以人形来出现。后来镇尼差不多都是性恶的,且成了鬼魔的代表。
其实自《可兰经》成书的时候,亚拉伯人的宇宙观已经充满各种神仙鬼怪,《可兰经》并没有刻意拒绝,反倒接受了好些重要的鬼魔进入他们的信仰世界。问题是他们或后代的神学家从没有花时间把鬼魔界弄清楚谁是谁的问题,造成的混乱可真不小。
首先,为后人称之为众魔的镇尼,到底是属于人形的还是兽形的恶魔呢?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它们与各恶魔头的关系也是模糊不清的。第二,谁是恶魔的首领呢?有时是叫作“撒旦”(亚拉伯文为shaytans;英文为satan),也有时是称作伊布来思的,在《可兰经》它们明显地是不同的两位,不是一位的两个名字。第三,就是连镇尼本身的身分也不是很清楚的,在古阿拉伯的民间传说,镇尼是沙漠恶魔的总称,其表现能力是沙漠的自然力量,而其目的就是要使人苦不堪言。但到了穆罕默德(约主后570 - 632)的时代,镇尼的身分在民间故事中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那麽凶残恐怖,反而渐具人性,甚至可以与人发生恋情!在后来的发展,镇尼的身分更变得非常难捉摸,在一些回教神学家的笔下,它是邪恶世界的代表(亦有神学家断然否认镇尼的存在,例:Ibn Khaldun),但在说故事之人(gassas,此为亚拉伯世界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把亚拉伯传统的文化、精神及神学,藉说故事的形式传递下去),镇尼与回教圣徒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而此类故事亦深受民间欢迎。
整体地说,《可兰经》与及各正统回教的典籍对不同层次的鬼魔工作,认识是颇为一致的。镇尼虽然是可以有不同的性格及取向,它们顶多是使人倒霉,或遇上种种苦难,其遗害到底是有限的;撒旦可就不一样了,它一直努力支持伊布来思来敌挡神,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要把那些并不立心跟随神的人引入歧途,在此意义而言,撒旦与伊布来思均是神和人的共同敌人。
回教的鬼魔思想主要来自下列几处:一、回教兴起前亚拉伯世界的鬼怪传说;二、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创造经文(创一至三章);三、吸收了回教传播之地的当地传说,包括波斯、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及非洲等地。最典型的例子是伊朗什叶派的“激情戏”(taziyas),此剧原是记念胡桑之死(Husayn ibn Ali,回教英雄穆罕默德之孙,主后680),并为他唱哀歌,剧中提及的阴间及鬼怪均以伊朗民间传说为素材,然后加以演绎。但当此剧传至印度和巴基斯坦,却成了他们主要的诗歌题材。不过回教学者在鬼魔及其他神话传说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主因是此类有待研究的诗歌与故事,若非仍留在口传的阶段,没有记诸于文字,就是因为那些已记于文字的,都是较少人认识的语言,就如巴基斯坦语其中一种叫“辛达语”(Sindhi),便有极丰富之传说故事,但世界上懂辛达语的学者不多。
这样看来,我们起码可以为回教的鬼世界分辨出两种秩序:一、源自圣经而具有自己色彩的开天辟地神话与末世论;二、吸收了地方民间传说与回教的基本教义混合而成的鬼故事二。前者有些还可见于《可兰经》(参surah 7:172,11:9,20),后者则主要是见于地方的神话、诗章和宗教画。
回教所了解人的世界、鬼魔的世界,及末世的情景是这样的:世界是由神的“道”(kun,,意即“是”)造成,人是神用泥土造成,他一生是命定要作神的仆役或代理人。在人之上有天使,它们是由光造成,且是为了顺服及敬拜神而受造。因为亚当是万人之父,有特别的地位,神命令所有天使都要拜亚当,所有天使都顺从了,只有伊布来思(Iblis)不肯,它为此被神咒诅,是第一个堕落的天使,亦成了恶魔之首;而此众恶魔就是亚拉伯人称之“镇尼”(亚拉伯文为jinn;英文为genies)。在回教未兴起之前,镇尼已存在于古阿垃伯人的原始信仰中,它不是什么神祉,却是个有灵性的活物,而且性情残暴。回教把这思想接受过来,成为他们的鬼世界的班底。按《可兰经》所述,镇尼是真神阿拉以无烟之火造成,本无善恶之分,亦无固定之形状,却是有性别之分,显现于人前则多以人形来出现。后来镇尼差不多都是性恶的,且成了鬼魔的代表。
其实自《可兰经》成书的时候,亚拉伯人的宇宙观已经充满各种神仙鬼怪,《可兰经》并没有刻意拒绝,反倒接受了好些重要的鬼魔进入他们的信仰世界。问题是他们或后代的神学家从没有花时间把鬼魔界弄清楚谁是谁的问题,造成的混乱可真不小。
首先,为后人称之为众魔的镇尼,到底是属于人形的还是兽形的恶魔呢?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它们与各恶魔头的关系也是模糊不清的。第二,谁是恶魔的首领呢?有时是叫作“撒旦”(亚拉伯文为shaytans;英文为satan),也有时是称作伊布来思的,在《可兰经》它们明显地是不同的两位,不是一位的两个名字。第三,就是连镇尼本身的身分也不是很清楚的,在古阿拉伯的民间传说,镇尼是沙漠恶魔的总称,其表现能力是沙漠的自然力量,而其目的就是要使人苦不堪言。但到了穆罕默德(约主后570 - 632)的时代,镇尼的身分在民间故事中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那麽凶残恐怖,反而渐具人性,甚至可以与人发生恋情!在后来的发展,镇尼的身分更变得非常难捉摸,在一些回教神学家的笔下,它是邪恶世界的代表(亦有神学家断然否认镇尼的存在,例:Ibn Khaldun),但在说故事之人(gassas,此为亚拉伯世界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把亚拉伯传统的文化、精神及神学,藉说故事的形式传递下去),镇尼与回教圣徒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而此类故事亦深受民间欢迎。
整体地说,《可兰经》与及各正统回教的典籍对不同层次的鬼魔工作,认识是颇为一致的。镇尼虽然是可以有不同的性格及取向,它们顶多是使人倒霉,或遇上种种苦难,其遗害到底是有限的;撒旦可就不一样了,它一直努力支持伊布来思来敌挡神,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要把那些并不立心跟随神的人引入歧途,在此意义而言,撒旦与伊布来思均是神和人的共同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