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指岭组
主要分布于嵩山以东五指岭地区。根据岩石组合分为三个岩性段:
(一)五指岭组一段卢崖寺寺里沟北出露齐全,岩性为灰白、浅黄褐色石英岩与绢云石英片岩互层,顶部为紫红色石英岩和不稳定的白云岩,白云岩之下局部有一层厚约10米的紫红色绢云千枚岩,微含磷,个别地方P205达15%,厚104米。
五指岭组展布于嵩山东坡,位处大塔寺复背斜向三官庙复向斜过渡的一个平卧倒转背斜的倒转翼上,地层褶皱强烈,次级构造发育,是研究嵩山群第一世代构造形态的好地区。
(二)五指岭组二段出露在登封唐庄铁匠沟西至张家门北。岩性为青灰色,浅灰色千枚状石英绢云片夹薄层石英岩,顶部有一不稳定的白云岩,厚304米。
五指岭组二段二云石英片岩铷——锶法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7.99亿年。
五指岭组二段剖面末端的纸坊水库一带,嵩山群第二世代构造变形比较发育,它强烈地改造和掩盖了第一世代构造形迹。根据褶皱样式、方位、轴面面理性质褶皱再褶曲、面理交切、线理截割等标志,可以分辩两个世代的变形和迭加关系。
(三)五指岭组三段出露在登封唐庄井湾岩棚至庙坡一带,底部为一层厚10.3米的浅紫—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含绢云、绿泥石英岩,交错层理极为发育,特征明显。往上多为绿泥绢云片岩,夹石英片岩,铁质石英岩,绢云片岩,上部具数层厚8—10米的假象磁铁矿层。顶部为铁质绢云石英片岩、铁质石英岩及含炭绢云石英片岩,总厚301米。
在庙坡山顶处可以见到五指岭组三段与庙坡山组的接触关系。五指岭组三段顶部为深灰色含炭质绢云石英片岩,庙坡山组为灰白色厚层状石英岩,二者为整合接触,地貌标志明显,容易辩认。
主要分布于嵩山以东五指岭地区。根据岩石组合分为三个岩性段:
(一)五指岭组一段卢崖寺寺里沟北出露齐全,岩性为灰白、浅黄褐色石英岩与绢云石英片岩互层,顶部为紫红色石英岩和不稳定的白云岩,白云岩之下局部有一层厚约10米的紫红色绢云千枚岩,微含磷,个别地方P205达15%,厚104米。
五指岭组展布于嵩山东坡,位处大塔寺复背斜向三官庙复向斜过渡的一个平卧倒转背斜的倒转翼上,地层褶皱强烈,次级构造发育,是研究嵩山群第一世代构造形态的好地区。
(二)五指岭组二段出露在登封唐庄铁匠沟西至张家门北。岩性为青灰色,浅灰色千枚状石英绢云片夹薄层石英岩,顶部有一不稳定的白云岩,厚304米。
五指岭组二段二云石英片岩铷——锶法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7.99亿年。
五指岭组二段剖面末端的纸坊水库一带,嵩山群第二世代构造变形比较发育,它强烈地改造和掩盖了第一世代构造形迹。根据褶皱样式、方位、轴面面理性质褶皱再褶曲、面理交切、线理截割等标志,可以分辩两个世代的变形和迭加关系。
(三)五指岭组三段出露在登封唐庄井湾岩棚至庙坡一带,底部为一层厚10.3米的浅紫—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含绢云、绿泥石英岩,交错层理极为发育,特征明显。往上多为绿泥绢云片岩,夹石英片岩,铁质石英岩,绢云片岩,上部具数层厚8—10米的假象磁铁矿层。顶部为铁质绢云石英片岩、铁质石英岩及含炭绢云石英片岩,总厚301米。
在庙坡山顶处可以见到五指岭组三段与庙坡山组的接触关系。五指岭组三段顶部为深灰色含炭质绢云石英片岩,庙坡山组为灰白色厚层状石英岩,二者为整合接触,地貌标志明显,容易辩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