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收入主要来源包含两部分,一是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二是事业收入。
1、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就是我们狭义理解的政府财政拨款,由基本收入和项目收入组成。
基本收入即维持学校基本运转所需的费用,比如人员工资、公用费用等;
项目收入由各单个建设项目汇总构成,比如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教学质量工程经费、基础建设项目等。
回溯了三年数据:
2021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大11.8亿,燕山13.5亿,河大13.1亿。
2020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大9.1亿,燕山12.4亿,河大9.8亿。
2019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大9.3亿,燕山10.3亿,河大11.4亿。
三所高校工大一直是守门员角色,基本收入大家大体持平,差距主要在项目收入,这部分工大一直低于燕山和河大。对于工大这所异地办学高校,倒不令人意外。项目收入以双一流建设为例简单说明下(燕山、河大决算报告主要罗列了这部分绩效内容,只能对比这部分):
省财政安排工大双一流专项建设经费共8700万,其中首批5000万,二批追加3700万;
省财政安排燕山双一流专项建设经费1亿元,即21-25年重点支持燕山5亿双一流专项资金;
省财政安排河大双一流专项建设经费8000万,部省合建专项建设经费1亿元。
一所已上车双一流,另两所还在买票,对没上车的追加投资可以理解,但已上车的经费少于未上车的,怕是全国找不到第二家。
2、事业收入简单理解就是高校自筹收入,主要包含纵/横向科研经费、学费、银行贷款等。
2021年度事业收入工大6亿,燕山5.5亿,河大4.9亿,工大自己挣钱能力似乎还行。
毛估估算下,工大21年科研经费3亿+,本科学费24000人*5000元/人=1.2亿,研究生学费10000人*8000元/人=0.8亿,大差不差。
支出部分重点看了下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和人员工资。
2021年度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工大6.2亿,燕山8.4亿,河大7.9亿,工大最少,原因项目收入工大最少。
2021年度人员工资支出工大4.1亿,燕山3.9亿,河大3.7亿;
同期教职人员总额工大2800人,燕山3200人,河大3400人;
工大用最多的工资养了最少的人,元光学者果然费钱。
在学校经费收入增加预期有限的情况下,随着元光学者持续聘任,难免让人担心其可持续性。
还有个有意思的数据,燕山、河大20年人员工资总额都在4.5亿左右,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21年降了这么多,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研究。
总的来说,工大、燕山、河大无疑是省属高校第一梯队,就双一流建设来说,假设十四五省双一流专项经费仍与十三五持平共25亿,5亿/年,那工大、燕山、河大已经拿走一大半了。省里对燕山、河大建设双一流的支持全部落在了真金白银上,如果第三轮还没能上车,可别再骂河北省和工大了,在财政力所能及情况下河北已经很努力了,工大也只拿了双一流高校本该有的那一部分,且未多拿一分。
1、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就是我们狭义理解的政府财政拨款,由基本收入和项目收入组成。
基本收入即维持学校基本运转所需的费用,比如人员工资、公用费用等;
项目收入由各单个建设项目汇总构成,比如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教学质量工程经费、基础建设项目等。
回溯了三年数据:
2021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大11.8亿,燕山13.5亿,河大13.1亿。
2020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大9.1亿,燕山12.4亿,河大9.8亿。
2019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大9.3亿,燕山10.3亿,河大11.4亿。
三所高校工大一直是守门员角色,基本收入大家大体持平,差距主要在项目收入,这部分工大一直低于燕山和河大。对于工大这所异地办学高校,倒不令人意外。项目收入以双一流建设为例简单说明下(燕山、河大决算报告主要罗列了这部分绩效内容,只能对比这部分):
省财政安排工大双一流专项建设经费共8700万,其中首批5000万,二批追加3700万;
省财政安排燕山双一流专项建设经费1亿元,即21-25年重点支持燕山5亿双一流专项资金;
省财政安排河大双一流专项建设经费8000万,部省合建专项建设经费1亿元。
一所已上车双一流,另两所还在买票,对没上车的追加投资可以理解,但已上车的经费少于未上车的,怕是全国找不到第二家。
2、事业收入简单理解就是高校自筹收入,主要包含纵/横向科研经费、学费、银行贷款等。
2021年度事业收入工大6亿,燕山5.5亿,河大4.9亿,工大自己挣钱能力似乎还行。
毛估估算下,工大21年科研经费3亿+,本科学费24000人*5000元/人=1.2亿,研究生学费10000人*8000元/人=0.8亿,大差不差。
支出部分重点看了下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和人员工资。
2021年度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工大6.2亿,燕山8.4亿,河大7.9亿,工大最少,原因项目收入工大最少。
2021年度人员工资支出工大4.1亿,燕山3.9亿,河大3.7亿;
同期教职人员总额工大2800人,燕山3200人,河大3400人;
工大用最多的工资养了最少的人,元光学者果然费钱。
在学校经费收入增加预期有限的情况下,随着元光学者持续聘任,难免让人担心其可持续性。
还有个有意思的数据,燕山、河大20年人员工资总额都在4.5亿左右,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21年降了这么多,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研究。
总的来说,工大、燕山、河大无疑是省属高校第一梯队,就双一流建设来说,假设十四五省双一流专项经费仍与十三五持平共25亿,5亿/年,那工大、燕山、河大已经拿走一大半了。省里对燕山、河大建设双一流的支持全部落在了真金白银上,如果第三轮还没能上车,可别再骂河北省和工大了,在财政力所能及情况下河北已经很努力了,工大也只拿了双一流高校本该有的那一部分,且未多拿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