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观音吧 关注:2,307贴子:31,321
  • 0回复贴,共1

了凡四训》第四十课——积善之方(善有大小、偏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了凡四训》第四十课——积善之方(善有大小、偏正)
阿弥陀佛,各位同学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里面的善。袁了凡先生告诉我们,福善有大也有小。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从前有个叫卫仲达的人,他在政府机关工作,有一天他被小鬼抓去见阎罗王,阎罗王就审判他,叫判官把他的档案拿出来去称。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有善有恶,这善恶记录在两个本子里,由鬼王保存入档,都有档案记录。这也是袁了凡先生,为什么要教我们发敬畏之心的道理,对鬼神要敬畏。那么档案拿出来之后,看到记录恶的,不只是一个本子,搬出来一大堆本子,这都是他造恶的记录,而造善的只有一卷,看起来恶比善重。
可是上秤这么一称,结果是什么?恶并不重,也就是说恶很多,但是没有大恶,阎罗王看了以后很欢喜,心想这个人毕竟还是一个善人。但是卫仲达就问:“这才四十来年,我一生怎么会造这么多恶业呢?”这时候阎罗王就告诉他一句话:“一念不正就是恶”。
通过这句话,我们就了解了,什么是恶?不是说你做了恶事以后,那才叫恶,而是一个念头恶,鬼神就给你记一笔,所以恶念多也不可以。卫仲达这个例子就是这个样子,这么多本子记录恶,是什么?全是他的恶念。但是这么多恶却没有那一本的善重,为什么?我们看看他的善里面记录的是什么?是皇帝要做劳民伤财的事情,要大兴土木修建石桥,于是卫仲达就建议没有必要这么做,建议皇帝不要做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是皇帝没有理会他,还是照做了。
虽然没有阻止成功,但是卫仲达这一念善起作用了,为什么?他这一念善不是为自己,是为老百姓,真正的爱护老百姓。所以他这一念的影响力大,他的心是真实的、是圆满的。那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每天的起心动念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每天的发心是不是真实的?
比如,我们每天诵经,每天念佛,每天学习,回向。这个回向,我们是为谁回向?我们把这些功德每天回向给自己、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家庭,这个善就是小善,你得的利益就小。你所回向的人是不是真能得到利益?也不一定。
所以怎么办?我们通过这个故事要把自己的心量扩大,我们的家亲眷属有困难或者有病痛的时候,我们诵经、念佛,要回向十方法界,你这个心量就大了。不但回向给我们的六亲眷属,还要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希望他们没有病苦,希望一切众生没有苦难,希望一切众生都得到平安利益,你这样回向,你那个福善就大了。
为什么?你心大了,福善大,利益就大。你的家亲眷属,也就是说你所回向的人,他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我们往往遇到事情,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祷告半天都不灵,为什么?你心量太小了,心量小是什么?就是自私自利,不知道把自己修行的功德扩大到十方法界,所以利益小,所以你求来求去不灵。
所以我们怎么办?要把自己的心量放大,家庭不好,每天念佛回向,希望世间所有的家庭都好;孩子考试,希望天下所有的学子考试都能顺利;家里有病人、有病苦,希望十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健康,都能够没有病苦,你这样做就叫大善,就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说我们讲善有大小。
那么前面我们也讲过善有是非,袁了凡给我们讲了一个例子,关于这个例子,以前有许多同学还有疑问,遇到这件事情怎么办?就是讲,过去有一个宰相,他到了年岁以后,告老还乡,辞去了宰相的职务。虽然辞去了宰相的职务,但是他的德行事业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就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样,到哪里都有人尊敬他。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喝醉了,骂他。虽然骂他,但是这个人不动心,告诉随从,不要理会他,这个人喝醉了,不要跟他计较。过了一年以后,喝醉酒骂他的这个人犯了死刑,被关进了监狱。这个宰相听到这件事情以后就非常的后悔,他说:“假如去年他醉酒骂我的时候,我把他送到官府治他的罪就好了,给他一个惩罚,让他生起戒心,他就不至于做出更大的坏事,我当时只是心存厚道,没想到这样反而养成了他的过恶,我这不是善,我这是恶呀。”
袁了凡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讲,有一年是荒年,饥荒,没有粮食,穷人就到集市上去抢粮食,这个时候一个富翁就向县政府告状,可是县官没有理会,于是这些穷民更加放肆的抢劫。怎么办?这个富人就在自己家中私设刑堂,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审判,惩罚他们,最后把抢劫这件事情平定了。
我们想想,如果这个富人不把这些抢劫犯惩罚了、平定了,他们就会怎么样?变成暴民,扰乱社会治安,这就是讲,恶心做了善事,为什么?私设公堂是恶,但是最后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善,没有让他们成为暴民,没有让这个社会治安更糟糕。对于这些道理,对于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要了解透彻,为什么?因为我们往往自以为是善事,而未必是真善。
就像那个宰相遇到酒醉的人,这个事情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遇到了以后,会选择什么?选择原谅,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9-26 12:0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