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9日漏签0天
黛玉传吧 关注:3,571贴子:219,13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 170回复贴,共12页
  • ,跳到 页  
<<返回黛玉传吧
>0< 加载中...

【纸上纪录】《红楼梦忆》——87版电视剧<红楼梦>全程拍摄散记(图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关于《红楼梦》以及87版电视剧都无需赘言。
《红楼梦忆》乃已故红楼学术顾问邓云乡先生对电视剧拍摄全过程的记录,真可谓一部活灵活现的纸上纪录片。作者记:一九八七年七月甘七日完稿于峨眉军区疗养院居室北窗下,时窗外夏雨初罪,绿树如洗。
本楼将全书107个章节全部贴出,并收集相关图文资料附注补充。图片部分我立意于地理场景,不贴具体人物。小小私心,期望即可睹物思人暗抛泪、也可期待后来人。
我将随邓云乡先生走遍大江南北、逛过红楼诸景,叹我可叹,惜我所惜。这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呢!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邓云乡教授,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勤于撰述。退休后,以其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与他有涉的人,或事缘为诱因,或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潜心著书。著有:《燕山乡土记》、《北京的风土》、《红楼风俗谭》、《北京四合院》、《清代八股文》。还有散文集:《书情旧梦》、《秋水湖山》、《花鸟虫鱼》、《吾家祖屋》。
      邓云乡教授古稀之年,出访讲学。代表中国红学研究院的身分,参加了国际红学研讨会。80年代应邀担当中央电视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民俗指导,90年代又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主讲“天南海北话民俗”。前后54集。
      在其生命历程最后一个月中,在家里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实话实说”专栏节目的专题采访。还完成了“邓云乡文集”五百多万字的编撰工作。
      邓云乡教授,视学术为生命。他的书斋自称为“水流云在之室”,并撰有“水流云在”书系。一生学术成就卓著。对生活充满热情,心胸豁达、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勤奋踏实,是学子们的良师益友。
      (上海福寿园陵园文化研究所提供 )


2025-08-29 15:03: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红楼梦忆》  
    作 者/ 邓云乡
     字 数/ 226千字 页 码/ 331
     开 本/ 32 装 订/ 平装
     出版日期/ 2004-01 版 印 次/ 1-1
     书 号/ Isbn 7-5434-5325-8/k·244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定价:18.00元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红楼梦忆》《红楼诗草》《红楼零简》。邓云乡先生作为电视剧《红楼梦》的民俗指导,参与了整个拍摄过程,数年间他随剧组经过天南海北,亲历其中甘苦,往事浮跃,记忆翻涌,写下《红楼梦忆》作为纪念,也带领读者感受着红楼魅力。《红楼诗草》是先生在拍摄过程中随兴吟咏的诗词,部分尚未发表,书性诗心隐于其中,意兴自现。《红楼零简》是先生所写关于《红楼梦》小说和电视的文章,汇于一处奉献给读者。本文集收入云乡先生《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互相印证,必可收获至丰。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五十一 索桥情思--------------------------------------------------103
    
     五十二 离堆导江楼------------------------------------------------105
    
     五十三 青城山“游湖”--------------------------------------------107
    
     五十四 祟庆古蜀州------------------------------------------------109
    
     五十五 罨画池亭子------------------------------------------------111
    
     五十六 罨画小桥看“厨娘” ---------------------------------------113
    
     五十七 片云何意傍琴台--------------------------------------------115
    
     五十八 草堂游罢别成都-------------------------------------------117
    
     五十九 上诲大观园杂记--------------------------------------------120
    
     六 十 平伯师与红楼电视-------------------------------------------122
    
     六十— 移花接木--------------------------------------------------124
    
     六十二 “体仁沐德”红白喜事---------------------------------------126
    
     六十三 秦可卿灵堂------------------------------------------------128
    
     六十四 雨中谈趣--------------------------------------------------131
    
     六十五 青浦招待所------------------------------------------------133
    
     六十六 水乡行吟--------------------------------------------------135
    
     六十七 梨香院内外------------------------------------------------137
    
     六十八 宝玉情悟梨香院--------------------------------------------139
    
     六十九 淀山湖梅林------------------------------------------------141
    
     七 十 诗魂梅下定情时---------------------------------------------143
    
     七十一 闲话碧波楼------------------------------------------------145
    
     七十二 碧波“红楼”翰墨缘----------------------------------------147
    
     七十三 夜战碧波楼------------------------------------------------149
    
     七十四 三月下杨州------------------------------------------------151
    
     七十五 杨州拍摄日程单--------------------------------------------154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七十六 徐园薛蟠家------------------------------------------------156
    
     七十七 薛蟠家闹剧悲剧--------------------------------------------158
    
     七十八 凫庄,桥影,梦痕------------------------------------------160
    
     七十九 柳堤“悲喜剧”--------------------------------------------162
    
     八 十 妆点瘦西湖------------------------------------------------164
    
     八十一 元妃登舟幸园----------------------------------------------166
    
     八十二 杨州“红楼”友谊------------------------------------------168
    
     八十三 何园贾政书房----------------------------------------------170
    
     八十四 平山堂花圃------------------------------------------------172
    
     八十五 镇江半日--------------------------------------------------174
    
     八十六 “瓜洲古渡”----------------------------------------------176
    
     八十七 再到杭州--------------------------------------------------178
    
     八十八 阮公墩之晨------------------------------------------------180
    
     八十九 植物园池畔石榴裙------------------------------------------182
    
     九 十 设计“红香圃”---------------------------------------------184
    
     九十一 “仕女行乐图卷”------------------------------------------186
    
     九十二 湘云醉卧“芍药圃”----------------------------------------188
    
     九十三 湖山屐痕入梦痕--------------------------------------------190
    
     九十四 湖光夜色记友情--------------------------------------------192
    
     九十五 蓬莱爽约小述----------------------------------------------195
    
     九十六 文字因缘--------------------------------------------------197
    
     九十七 决定性战役------------------------------------------------199
    
     九十八 正定“荣国府”--------------------------------------------201
    
     九十九 宁荣街----------------------------------------------------203
    
     一 百 “更道”琐话-----------------------------------------------206
    
     一百零一 “元妃省亲”进府----------------------------------------208
    
     一百零二 “秦可卿之丧”出殡---------------------------------------211
    
     一百零三 “大场面”拍成了----------------------------------------214
    
     一百零四 黛玉进府------------------------------------------------216
    
     一百零五 院落及其它----------------------------------------------218
    
     一百零六 古郡·古寺----------------------------------------------220
    
     一百零七 别了正定------------------------------------------------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前言
     1987年6月27日,我自北京十三陵天寿山饭店参加“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归来,感到十分欣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拍摄完成了,第一轮播映也即将结束了,这次学术研讨会就是为此而召开的。主办单位有中国电视剧艺委会,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影报、中国红学会。研讨会上,大家发言热烈,我听了后自然受益很多。而令我深有感触的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完成,播映后获得广大观众的观赏,这件事本身,不论从红学研究,还是从电视艺术的成果来说,都是值得重视的。
    
     我作为一个《红楼梦》爱好者、研究者,有幸参加了《红》剧的拍摄工作,这确实是一个很不容易获得的学习机会。曹雪芹的《红楼梦》,本是一部集中华民族文化大成的书,是融中华民族艺术风格于一炉的书。作为一部小说,它的深度、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境界,可以讲是任何其它艺术形式难以超越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虽然说据原作改编,编导者又力图展现原作面貌,但是,真正作起来又谈何容易!纵然是努力、严肃、认真地去追求,结果或许也只能是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原作的精神。其中,有神似之处,有形似之处,有近似之处,自然也可能有背谬之处……总之,小说《红楼梦》和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绝不可能完全一样。而其间的差异,来自历史的差距。生活的差距,艺术才华的差距……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况且还有种种条件的限制,又怎么可能希望事情的结果都尽如人意呢?但毕竟它获得相当的成功,这又是使人感到十分兴奋的。
    
     几年来,我随《红》剧拍摄组,天南海北,亲自体味到拍摄工作中许许多多的甘苦。现在,看到荧屏上展现的一幕幕“红楼”画图,当时拍摄的种种情事,便时时浮现眼前。前景历历,禁不住梦魂牵绕。在我的记忆中,在个人心灵的“荧屏”上,也有幅幅令人心驰神往的画面展开;正如明末张宗子《陶庵梦忆》序言中所说:又是一番梦忆!荧屏上的画面,保存在录像带上了,记忆中的画面,又怎能让它成过眼云烟,不予保存呢?——此《红楼梦忆》之所以作矣!
    
     当然,这不是什么大著作,无宏论之可发,无“超前意识”之可谈,说不上宏观,也说不上微观,只是零散地记录些《红》剧拍摄的经过而已。所忆,所记,都是些拍摄过程中发生的趣闻琐事,因之又名为“散记”。在《红》剧拍摄过程中,随剧组到各处,偶然兴之所至,发起酸气来,也写了一些诗词。有随时发表了的,也有未发表的。这些诗词,不少已引用到《梦忆》诸篇短文中了。至于未引用的,觉得弃之可惜,便自选其可存者,汇成《红楼吟草》,附在这本书里,或许不曾辜负了当时的诗心!
    
     此外,年来各种报刊约写有关《红楼梦》和有关“红楼电视”短文的很多,在朋友们的催促下,长长短短也写了不少。因为都是零星的断篇残简,所以名之为《红楼零简》,作为本书的第三部分,统统奉献给读者,也是野人献曝之意吧!
    
     因此,这本小书共有三个部分;一是《红楼梦忆》,二是《红楼吟草》,三是《红梦零简》。在这部书里,当然以第一部分为主,其余皆可作为附录视之。承巴蜀书社诸同志不弃,给本书以出版的机会,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987年7月小暑后一日
     记于沪东水流云在轩雨窗下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附注: 文中所提编剧周雷介绍:周雷1937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他从事文史研究,专攻清史红学,曾赴京与吴晗先生专门就“清史与红学”这个话题进行探讨交流。1974年至1979年,周雷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参与《红楼梦》新版本校订注释工作,六年中天天精研12个脂批本和8个程高本。1983年至1987年间,他担纲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组组长、制片副主任、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文学剧本的改编创作、演艺人员的选拔培训、红学知识的咨询把关等。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 姑苏岁暮
    
     多亏了苏州老友,画家、诗人王西野兄帮助,使我能在苏州广结“红”缘,完成了剧组的任务。
    
     那天下午,我们匆匆赶到苏州,下榻姑苏饭店。当晚,即和西野兄研究工作,要布置十条二百多年前的姑苏小街—-《红搂梦》):中写的是:“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实际可以看出是以“七里山糖”的山塘街为背景的——都应该有一些什么摊贩,先草草作计划:什么卖桃花坞年画的呀,卖虎丘泥人的呀,支着绣床卖苏绣的呀、卖糖粥的“骆驼担”呀以及卖花、卖鸟、测宇,算命等等,一下子罗列了几十种。这时离开拍不过半月左右。这些古老的摊贩,稀奇的道具,该到哪里去找呢?决定第二天邀请几位能帮忙的开个会。
    
     恰巧第二天是星期日,又是农历□月二十七。家家忙着准备年菜。而那天又下着大雪,事情很急,只好包了个车,冒雪挨家把客人从厨房中请了来。都是熟朋友,大家一听说拍《红楼梦》电视剧,都感到很兴奋,愿意主动帮忙。
    
     苏州刺绣研究所主任,著名画家,刺绣专家徐绍青兄,把所中珍藏的乾隆年间木版桃花坞年画和康熙,乾隆年间的绣品、帐沿,衣裙、荷包等都拿了出来,并由研究所中年轻的女刺绣家来担任临时演员,届时摆摊表演。苏州博物馆领导也大力支持,拿出馆藏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俗名“落架”来参加摆摊,井由馆中的一位会捏泥人的老先生充当临时演员。这种泥人就是《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所写:“一出一出的泥人儿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不禁笑起来了。”
    
     这些用泥捏的人头像,加上粉彩,与真入画部颜色神情一样,身体不用泥捏,而是木架子。外穿小衣服,衣服还可以按季节更换,配上小桌子、小椅子,象生活行乐图一样。我读了几十年《红楼梦》,还是第—次见到这样的泥人小像。
    
     沿街叫卖赤豆糖粥、馄饨等的“骆驼担”也找到了。这种古老的竹制小贩担子在苏州街头已消失多年,这次好不容易找到一付。这种担子造型特殊,两头翘起,一头下面可放小火钵,上置锅于,保持温度,一头有小架子、小柜等,可放碗、筷、调匙等;中间毛竹片扁担,扛在肩上,十分轻巧。而放在地上,样子象匹骆驼,所以叫“骆驼担”。这种古老的带有江南地方色彩的吃食担子,也象北京旧时的馄饨担、杏仁茶担一样,使用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北京的是木制,而“骆驼担”则是竹竹制,更为轻巧。
    
     在电视播出了,看见荧屏上的“十里街”、“甄士隐”门前的摊贩,不禁想起前景,感到真象是昨天的事一样。



2025-08-29 14:57: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附注:虎丘泥人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虎丘泥人”源于苏州泥人,启始于唐,活跃于宋、元、明,鼎盛于清。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曾经风光无限,不但进入了正史,更被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以至还出现在盛清时期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中,并因曹雪芹那极为细腻、完整的描写而家喻户晓。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百度找来的骆驼担图片,可真是有趣。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且看如何挑起来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附注:文中提到的“葫芦庙”保圣寺原来在这里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五 开机典礼
    
     在角直除去拍十里街、葫芦庙、甄士隐家门前诸场景外,还拍了一场贾雨村升了县太爷,“乌帽猩袍”,坐着大轿上任一这场戏是在角在东南面河道队一座古老的大桥上拍的。机事’轿子缓缓地由桥上下来,镜头推近,现出纱帽红袍、端坐在桥中的贾雨村的上半身。贾雨村一出来作官,《红楼梦》第二回写道:
    
     原来西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人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
    
     “大比”是在京城举行的、“会试”。春天举行。先在贡院(即国家考,场)考,取中的发一榜,再到皇宫考,分出等级。三等的泛称“进士”,分配工作。“内班”在京城各部报到,分配当差。“外班”到会省的县中作县丞(相当于副县长)、教谕(如教育局的职责)、以及小县知县(全称“知某某县事”。官场中客气称呼叫“大令”。百姓称“县太爷”、“大老爷”等)。然后再升知县或大县知县。所以原文文叫“今升了本县太爷”。知县是七品官,下面还有八品、九品的小官,到“九品”为止。下面极小官吏均叫作“未入流”了。孙悟空的“弼马温”,就是“未入流”。贾雨村穿明代的官帽。乌纱帽,大红圆领,七品补子。但《红楼梦》作者预先声明他的书无朝代可考,所以不明写明代或清代官服,只写“乌帽猩袍”四字。猩是“猩猩红”。据说染红色加“猩猩血”之后,可以永不掉色。
    
     顺便说个笑话:演贾雨村的刘宗祜同志人很高大,美工同进租地坐的那顶轿做的很结实,都是好木头,份量很重。角直中学的同学作临时演员抬轿子,十分吃力。而拍摄时,一遍两遍拍不好,坐轿的“官”很舒服。而把抬轿的同学却给累坏了。现在想想,还感过意不去。
    
     拍这场戏时,作为整个t红楼梦》电视剧拍摄的开机典礼。总监制戴临风、电视剧制作中心阮若琳、副总监制胡文彬、编剧刘耕路等几位同志,都由北京赶来参机。在大桥下面,摆了一排椅子,面对拍摄现场。地方领导和大众电视等报刊的记者也都来了,看热闹的群众也很多,场面十分热闹。
    
     这天天气很好,但过了一天寒流来了。原想“二月春风似剪刀”,谁知江南水乡农村春天的寒冷,是十分“结棍”的。北京的客人以为南方比北方暖和,换上春装,衣冠楚楚地到角直来了。而角直小地方,没有取暖设备的高级旅馆i,只有江南式的客找、招待所。住在上下飕飕透着冷风的小客栈中,在北京暖气房间住惯的人,犹如置身于雪柜中,实在受不了,都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了。最后闹元霄、火烧葫芦庙等大场面他们都未参加。
    
     角直最后大场面。直拍到午夜三点多钟才结束。完成了”《红楼梦》电视剧最早序集的拍摄任务,实际等于“练兵”。这时宝、黛、钗是谁还不知道呢。



2025-08-29 14:51: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萧紫柒
  • 巧承恩济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六 记得祝愿词
    
     如果用工业上的术语说《红楼梦》电视剧的拍摄,那它就是流水作业,或是多条流水线同步进行。在角直拍摄的同时,找演员的人员已在全国各处开始一一“选美”了。
    
     坐惯办公室,或习惯于上班、一下班三班倒的人、是很难想象影、视摄制组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的,在摄制现场中,没有什么上班、下班、星期天休息等等。演员没有戏时,还可以休息、看书学习等等。而导演、摄像等工作人员,那只要一到现场,是一刻也不能分神的。需要工作几个钟头,就得全神贯注“战斗”几个钟头。一如第一、二集中出现的闹元宵、龙灯、喷火等场面,原来资料拍得很多,那场戏几乎紧张了一个通宵。有时沉重的摄像机要扛在肩上,跟着场景转,而且还要爬高、跪下来、矮下身来……亏得摄像李耀宗同志是位棒小伙子,体力差一些是于不了这个的。说真的,这活儿真比拍电影的摄影师费力多了。
    
     不止此也。在奇冷、奇热、风中、雨中、泥泽中都要拍摄。如在《红》剧的《简介》中,凤姐死后被狱卒拖着尸体在雪中行走的场面,那便是在东北哈尔滨野外雪地上拍的,零下三十度。摄像机在露天工作二十分钟,便拿到房中暖一暖。一进热屋子,摄像机外壳便象雪柜中的冰室一样,立刻蒙上一层雪白晶莹的霜。其次,读者可以想见了。由此一点,我也想起用视剧《今夜暴风雨》拍摄的艰苦程度。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是否能尝到这些滋味呢?
    
     角直拍摄告竣,回到苏州,小住二三日,但并没有闲着。在网师园、寒山寺,各拍了一些镜头。一、二集中,有一个甄土隐抱着小英莲摘“吊金钟”的镜头,就是在网师园拍的。
    
     拍完之后,又到天池山、同里等处采景,这可以叫作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吧。因为这样大的戏,要找一些理想场景,不花很大的精力去采景,是不行的。不过这两处采景结果,未能找到大量理想的镜头,便匆匆而去了。只在同里一所破旧的明代古老宅子中,推开里院前小门。忽然一片红光呈现眼前,原来是一株高过屋檐、有一二百年树龄的盛开的木棉花,招展于料峭的春风中。我笑着对摄像李耀宗何志说:“这不是《红楼梦》中的场景,倒象是《聊斋》中的意境……”这一瞬间红艳艳的光华,给我留下深刻的梦幻般的记忆。
    
     这次我送给导演王扶林兄一首《满庭芳》。词云:
    
     甲子逢春,红楼旧梦,先生自是情亲。一天烟雨,佳节过吴门。依样葫芦景物,华灯照,疑假疑真。痴心在,东风欲舞,白发亦销魂。 涕痕。知几许,葬花翠袖,修竹一罗巾。把场面安排,妙手传神。莫负芹翁十载,谁记得,黄叶孤村。向空碧,银河万里,珍重问兰因?
    
     开拍时的这首祝愿词,和今年写的惜别词, 正好前后辉映。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170回复贴,共12页
  • ,跳到 页  
<<返回黛玉传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