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新页—顾嘉煇
1974年,是香港乐坛历史性一年,是香港粤语流行曲开辟新天地的一年。
在这年,开天辟地的竟不止一样,而是两样同时发生。双响炮齐鸣。
以顾嘉煇为首的中式小调流行曲:
顾嘉煇1974年创作《啼笑因缘》中式小调流行曲,正式揭开全球独有的中式小调流行曲音乐类型,配合电视剧热潮的爆发,顾嘉煇在往後十多廿年创作了一系列丰硕的中式小调流行曲作品,席卷香港、东南亚及其他华人社会,其他音乐人争相加入,缔造了香港乐坛七、八十年代一个黄金期。
中式小调流行曲特点:
1. 以中式五声音阶为旋律创作主要模式。
2. 旋律简单节奏简单(符合中乐节奏传统)。
3. 加入中国乐器作伴奏,配上西式鼓,低音结他,配乐中西合璧。
4. 歌词用字方面,具古式中文色彩与韵味。
5. 歌词内容多涉及人生哲理及家国江湖情义,这与电视剧内容有莫大关系。
6. 为日後「港式流行曲」打定深厚基础,日後将衍化成「港式流行曲」。
7. 唱中式小调流行曲的歌手,不少是从唱欧西曲「转」过来唱的,如叶丽仪、叶振棠、罗文、林子祥等等皆是。以往被视为粤语歌星「cheap」的观念逐步给打破。
1974新一页:许冠杰
1974年,另一个乐坛巨大新力量爆破而出,这就是许冠杰带领的讽刺时弊小市民心声的现代流行曲了。
许冠杰的出现,将香港流行曲带至街知巷闻境界,将「流行曲」的定义带至符合现代世界的定义。他的口语化通俗歌词大受普罗市民观迎,但同时受到一些社会人士攻击。
许冠杰歌曲的特点:
1. 许冠杰歌曲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快歌。快歌是Rock 'n'Roll曲式,有改编,有原创,在这方面他深受猫王Elvis Presley影响。许冠杰快歌的歌词是口语通俗广东话,内容多是小市民生活写照;讲钱,想发达,上司/下属关系及生活之艰苦等。
2. 许冠杰歌第二类是:慢歌。慢歌的歌词,跟其快歌歌词竟完全相反,是古典式中文绮艳文字(後期古意略减),内容以情爱为主,间中有搞笑成分。是创作曲,少部分改编。
3. 许冠杰的快、慢同样大受欢迎。
4. 很多人以为许冠杰是将小市民生活以通俗口语入歌词的始创者,实则不然,早期流行曲早有大量这样的例子。
5. 许冠杰首创的是将西方Rock 'n'Roll与欧西流行曲带进粤语流行曲界,将以往欧西/粤语歌分成楚河汉界的局面打破,渐渐的,将不少以往只听欧西歌的年青人引进中文乐坛。
6. 出奇的是,许冠杰影响力虽大,他的摹仿者,却不多。自许冠杰退出乐坛後,香港乐坛就尚未见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唱作人。
巨星时期(七十年代中—八十年代初)
得顾嘉煇与许冠杰的开拓,香港乐坛就沿他两开拓的两条路,由小路走至康庄大道。
七十年代中、後期与八十年代初期,香港乐坛巨星涌现,当时真是几乎粒粒皆星,有曰此为「巨星制」,不过,这不是个制度,当时并没有特别的制度,故称此时为巨星时期会较适合。
这个时期巨星有:梅艳芳、徐小凤、林子祥、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罗文、关正杰、甄妮、郑少秋、许冠杰、叶丽仪……等等。
为何会出现「巨星期」
七十年代中、後期至八十年代初,香港乐坛繁荣一片,巨星众多,原因是:
1. 有人才:当时的歌手普遍都有深厚实力。
2. 幕後人才:作曲、作词人都有高水准。
3. 找到了适合时代与群众口味的曲式:中式小调流行曲,小市民心声流行曲与港式流行曲都是极适合该个时代群众口味的歌曲模式。
不过,更重要的是因为:
4. 适逢香港(及亚洲)经济极速蓬勃起飞,风云际会,加上电视於民间普及,歌曲借助电视剧的力量,二者合力一发不可收拾,发展之快和境况之盛,令人目眩。
「巨星期」的「港式流行曲」
「巨星期」将「港式流行曲」光芒发挥到极致。
1974年,是香港乐坛历史性一年,是香港粤语流行曲开辟新天地的一年。
在这年,开天辟地的竟不止一样,而是两样同时发生。双响炮齐鸣。
以顾嘉煇为首的中式小调流行曲:
顾嘉煇1974年创作《啼笑因缘》中式小调流行曲,正式揭开全球独有的中式小调流行曲音乐类型,配合电视剧热潮的爆发,顾嘉煇在往後十多廿年创作了一系列丰硕的中式小调流行曲作品,席卷香港、东南亚及其他华人社会,其他音乐人争相加入,缔造了香港乐坛七、八十年代一个黄金期。
中式小调流行曲特点:
1. 以中式五声音阶为旋律创作主要模式。
2. 旋律简单节奏简单(符合中乐节奏传统)。
3. 加入中国乐器作伴奏,配上西式鼓,低音结他,配乐中西合璧。
4. 歌词用字方面,具古式中文色彩与韵味。
5. 歌词内容多涉及人生哲理及家国江湖情义,这与电视剧内容有莫大关系。
6. 为日後「港式流行曲」打定深厚基础,日後将衍化成「港式流行曲」。
7. 唱中式小调流行曲的歌手,不少是从唱欧西曲「转」过来唱的,如叶丽仪、叶振棠、罗文、林子祥等等皆是。以往被视为粤语歌星「cheap」的观念逐步给打破。
1974新一页:许冠杰
1974年,另一个乐坛巨大新力量爆破而出,这就是许冠杰带领的讽刺时弊小市民心声的现代流行曲了。
许冠杰的出现,将香港流行曲带至街知巷闻境界,将「流行曲」的定义带至符合现代世界的定义。他的口语化通俗歌词大受普罗市民观迎,但同时受到一些社会人士攻击。
许冠杰歌曲的特点:
1. 许冠杰歌曲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快歌。快歌是Rock 'n'Roll曲式,有改编,有原创,在这方面他深受猫王Elvis Presley影响。许冠杰快歌的歌词是口语通俗广东话,内容多是小市民生活写照;讲钱,想发达,上司/下属关系及生活之艰苦等。
2. 许冠杰歌第二类是:慢歌。慢歌的歌词,跟其快歌歌词竟完全相反,是古典式中文绮艳文字(後期古意略减),内容以情爱为主,间中有搞笑成分。是创作曲,少部分改编。
3. 许冠杰的快、慢同样大受欢迎。
4. 很多人以为许冠杰是将小市民生活以通俗口语入歌词的始创者,实则不然,早期流行曲早有大量这样的例子。
5. 许冠杰首创的是将西方Rock 'n'Roll与欧西流行曲带进粤语流行曲界,将以往欧西/粤语歌分成楚河汉界的局面打破,渐渐的,将不少以往只听欧西歌的年青人引进中文乐坛。
6. 出奇的是,许冠杰影响力虽大,他的摹仿者,却不多。自许冠杰退出乐坛後,香港乐坛就尚未见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唱作人。
巨星时期(七十年代中—八十年代初)
得顾嘉煇与许冠杰的开拓,香港乐坛就沿他两开拓的两条路,由小路走至康庄大道。
七十年代中、後期与八十年代初期,香港乐坛巨星涌现,当时真是几乎粒粒皆星,有曰此为「巨星制」,不过,这不是个制度,当时并没有特别的制度,故称此时为巨星时期会较适合。
这个时期巨星有:梅艳芳、徐小凤、林子祥、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罗文、关正杰、甄妮、郑少秋、许冠杰、叶丽仪……等等。
为何会出现「巨星期」
七十年代中、後期至八十年代初,香港乐坛繁荣一片,巨星众多,原因是:
1. 有人才:当时的歌手普遍都有深厚实力。
2. 幕後人才:作曲、作词人都有高水准。
3. 找到了适合时代与群众口味的曲式:中式小调流行曲,小市民心声流行曲与港式流行曲都是极适合该个时代群众口味的歌曲模式。
不过,更重要的是因为:
4. 适逢香港(及亚洲)经济极速蓬勃起飞,风云际会,加上电视於民间普及,歌曲借助电视剧的力量,二者合力一发不可收拾,发展之快和境况之盛,令人目眩。
「巨星期」的「港式流行曲」
「巨星期」将「港式流行曲」光芒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