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想研究基础数学的人的非传统想法:我可否以考研之外的路径进入数学圈?如果可以,我该怎样说服研究生导师们?
到目前为止,我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自学能力:我现在具有的“基础数学”知识有1.5%是与研究生讨论或请教他们而来,0.8%是请教老师,而97.2%是通过在没有交流的环境下独自看书自学而来,另外0.5%是其他渠道。
2 构造能力:在看似很正常或很平常之处去发现“问题”(PROBLEM),在看似古怪复杂或被告知“需要对它(某个概念或某个领域)非常小心”的地方反而没有“问题”(ask and question)。对任何学问总会试图举出反例,对既定的“共识”总会怀疑(比如对把流型上函数的全微分df重新定义为余切向量场非常怀疑),对某种公理化的“规则”试图打破...
3 直觉能力:如所说
4 创新能力:(独立创造新工具)
5 链接能力:联系数学不同领域的能力。
6 节省时间的能力:我会注意到....
7 一心多用的能力:
8 解释能力: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解释非常抽象的概念
考查可能性一:可以间接地考查。通过考查我(一些简单的证明题)和对一些复杂难懂的概念(比如p—adic域或p进整数环,或函子,或非标准实数,或模形式与模曲线,或恰当微分,或SHEAF,或概形,或K理论)的理解程度或解释方法。
考查可能性二:直接考查我是否具有以上所说的八种能力,可以和数学有关,也可以用和数学无关的考查办法(比如一心多用的能力在数学之外体现为:看电视时我会非常频繁的换台,每0.3到0.5秒换一个台,这样一小时下来我就看了俩三个小时“容量”的电视节目。又比如我很多时候会有灵感或“想法”,总是爱给别人“出点子”)。但这种考查要比第一种可操作性差一点,客观性可能也稍稍不足(一个人认为是“能力”的东西,可能在第二个人看来会是坏的;第二个人认为“这样才对啊”,第三个人可能认为那样是非常离谱的。所以各人思维不同,价值观也千差万别)
到目前为止,我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自学能力:我现在具有的“基础数学”知识有1.5%是与研究生讨论或请教他们而来,0.8%是请教老师,而97.2%是通过在没有交流的环境下独自看书自学而来,另外0.5%是其他渠道。
2 构造能力:在看似很正常或很平常之处去发现“问题”(PROBLEM),在看似古怪复杂或被告知“需要对它(某个概念或某个领域)非常小心”的地方反而没有“问题”(ask and question)。对任何学问总会试图举出反例,对既定的“共识”总会怀疑(比如对把流型上函数的全微分df重新定义为余切向量场非常怀疑),对某种公理化的“规则”试图打破...
3 直觉能力:如所说
4 创新能力:(独立创造新工具)
5 链接能力:联系数学不同领域的能力。
6 节省时间的能力:我会注意到....
7 一心多用的能力:
8 解释能力: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解释非常抽象的概念
考查可能性一:可以间接地考查。通过考查我(一些简单的证明题)和对一些复杂难懂的概念(比如p—adic域或p进整数环,或函子,或非标准实数,或模形式与模曲线,或恰当微分,或SHEAF,或概形,或K理论)的理解程度或解释方法。
考查可能性二:直接考查我是否具有以上所说的八种能力,可以和数学有关,也可以用和数学无关的考查办法(比如一心多用的能力在数学之外体现为:看电视时我会非常频繁的换台,每0.3到0.5秒换一个台,这样一小时下来我就看了俩三个小时“容量”的电视节目。又比如我很多时候会有灵感或“想法”,总是爱给别人“出点子”)。但这种考查要比第一种可操作性差一点,客观性可能也稍稍不足(一个人认为是“能力”的东西,可能在第二个人看来会是坏的;第二个人认为“这样才对啊”,第三个人可能认为那样是非常离谱的。所以各人思维不同,价值观也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