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X师大文学院全体师生同仁的一封公开信:
我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十年前就不再是了。偶尔流窜到这个论坛,看到这里有好多未来的语文老师,便想撒撒野:
我有一个小侄女,今年小学五年级,我对她的语文很担心。
我帮她写造句、作文(很多家长都干过吧?),有时会被她打回来——
“这个词我们老师没教过”。
“那你自己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吗?”
“明白,但是没教过的不能用。”
“口胡……”(心里想:我还打算抽空给你讲讲《东周列国志》呢,万一你写作文不小心“提前”用了里面的成语,让老师扣了分,我是帮了你还是害了你?)
还有什么好句好段的摘抄,这也是必有的作业,可我愣就是不明白,把一篇文章拆成支离破碎的“句”和“段”,还能看出什么“好”?
扩而广之,我还很担心她的其它科目。
实际上,我完全信不过她的老师们,可以的话我更希望能亲自教她。
虽然跟她的老师们相比,我的学历和学识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渣”。
记得小时候老师告诉我,“要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
那时候,我觉得老师真厉害!这句话好伟大!
现在回想起来,我才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混蛋,相信它的人是笨蛋!
有一桶水的老师,如果教出一杯水的学生,这个家伙是在误人子弟;
有一桶水的老师,教出一桶水的学生,也只不过是在履行职责而已;
只有一杯水的老师,却教出一桶水的学生,这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
我很幸运,在我小时候分别遇到两位好老师,教会了我数学和语文。
先说说我的数学老师,三十多岁,姓余,是个女老师,不算很漂亮。
她只教过我不到三年时间,小学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上学期结束。
三年,还是小学,能教多少东西?但她是我一生中最感激的人之一!
她没有“教会”我多少东西,但是她让我体会到了“数学很有趣”。
很多堂课上,她抛开书本坐在讲台上,给我们出数学智力题,抢答。
她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题目,大部分都没法直接从课本上找到解法,
而我们台下全班同学则各自冥思苦想,谁先想出来谁举手抢先回答。
这些题现在想起来当然很简单,但拿来考高年级的学生也有些难度。
比如说什么锯木头、分油、称天平、蜗牛爬墙……考试完全不考的。
但这些题目很有趣,比起课本上的车沙子拉水泥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为了表现自己(小孩子谁没有虚荣心呢?),我看了一些课外读物。
《趣味数学》之类的都快被我翻烂了,只为了课堂上能第一个举手。
她教的东西并不多,但却教会我最重要的一点——数学的乐趣何在。
原来十个数字能变化出这么多稀奇古怪,原来这些东西我也能看懂。
从此,每次拿到新数学书我都用一个星期看掉,然后一学期吃老本。
这也导致我的数学成绩不上不下,反正都能明白,也就不会太细心。
但跟别的同学相比,我自问数学能力要比他们高,哪怕他们成绩好。
大多数知识都是自己学来的,例如排列组合,我就是五年级自学的。
为了研究迷宫和一笔画的问题,六年级假期我在图书馆泡了一个月,
当时只知道多懂了点东西,后来回想起来才知道自己学的是拓扑学。
这些都是课本不印学校不考老师不教的知识,但很实用,也很有趣。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我算是亲身体会到了。
每次回想起这些,我都由衷地感激余老师,这一切,都是她给我的。
(不知不觉用起平时在论坛上的排版风格了,打住!以下是正常体)
再来说语文。我真正的语文老师……是我妈。
嗯……实际上最早教我识字的是我姥姥,我现在脑海中还有小时候(大概4、5岁?)她把识字卡片举到我面前让我认字的镜头,印象颇深的是卡片上写着个“鼠”字。
大概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蹲在楼道里看报纸了——家里没别的报纸,只有我姥爷订的《参考消息》,真要是看得懂就有鬼了,现在我也没明白当时为啥看得那么上瘾。
六岁开始上学,入学考试时老师指着报纸上的标题让我念,我把“了解(liaǒ jiě)”念成“le jiě”,倒也顺利pass了。
我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十年前就不再是了。偶尔流窜到这个论坛,看到这里有好多未来的语文老师,便想撒撒野:
我有一个小侄女,今年小学五年级,我对她的语文很担心。
我帮她写造句、作文(很多家长都干过吧?),有时会被她打回来——
“这个词我们老师没教过”。
“那你自己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吗?”
“明白,但是没教过的不能用。”
“口胡……”(心里想:我还打算抽空给你讲讲《东周列国志》呢,万一你写作文不小心“提前”用了里面的成语,让老师扣了分,我是帮了你还是害了你?)
还有什么好句好段的摘抄,这也是必有的作业,可我愣就是不明白,把一篇文章拆成支离破碎的“句”和“段”,还能看出什么“好”?
扩而广之,我还很担心她的其它科目。
实际上,我完全信不过她的老师们,可以的话我更希望能亲自教她。
虽然跟她的老师们相比,我的学历和学识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渣”。
记得小时候老师告诉我,“要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
那时候,我觉得老师真厉害!这句话好伟大!
现在回想起来,我才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混蛋,相信它的人是笨蛋!
有一桶水的老师,如果教出一杯水的学生,这个家伙是在误人子弟;
有一桶水的老师,教出一桶水的学生,也只不过是在履行职责而已;
只有一杯水的老师,却教出一桶水的学生,这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
我很幸运,在我小时候分别遇到两位好老师,教会了我数学和语文。
先说说我的数学老师,三十多岁,姓余,是个女老师,不算很漂亮。
她只教过我不到三年时间,小学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上学期结束。
三年,还是小学,能教多少东西?但她是我一生中最感激的人之一!
她没有“教会”我多少东西,但是她让我体会到了“数学很有趣”。
很多堂课上,她抛开书本坐在讲台上,给我们出数学智力题,抢答。
她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题目,大部分都没法直接从课本上找到解法,
而我们台下全班同学则各自冥思苦想,谁先想出来谁举手抢先回答。
这些题现在想起来当然很简单,但拿来考高年级的学生也有些难度。
比如说什么锯木头、分油、称天平、蜗牛爬墙……考试完全不考的。
但这些题目很有趣,比起课本上的车沙子拉水泥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为了表现自己(小孩子谁没有虚荣心呢?),我看了一些课外读物。
《趣味数学》之类的都快被我翻烂了,只为了课堂上能第一个举手。
她教的东西并不多,但却教会我最重要的一点——数学的乐趣何在。
原来十个数字能变化出这么多稀奇古怪,原来这些东西我也能看懂。
从此,每次拿到新数学书我都用一个星期看掉,然后一学期吃老本。
这也导致我的数学成绩不上不下,反正都能明白,也就不会太细心。
但跟别的同学相比,我自问数学能力要比他们高,哪怕他们成绩好。
大多数知识都是自己学来的,例如排列组合,我就是五年级自学的。
为了研究迷宫和一笔画的问题,六年级假期我在图书馆泡了一个月,
当时只知道多懂了点东西,后来回想起来才知道自己学的是拓扑学。
这些都是课本不印学校不考老师不教的知识,但很实用,也很有趣。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我算是亲身体会到了。
每次回想起这些,我都由衷地感激余老师,这一切,都是她给我的。
(不知不觉用起平时在论坛上的排版风格了,打住!以下是正常体)
再来说语文。我真正的语文老师……是我妈。
嗯……实际上最早教我识字的是我姥姥,我现在脑海中还有小时候(大概4、5岁?)她把识字卡片举到我面前让我认字的镜头,印象颇深的是卡片上写着个“鼠”字。
大概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蹲在楼道里看报纸了——家里没别的报纸,只有我姥爷订的《参考消息》,真要是看得懂就有鬼了,现在我也没明白当时为啥看得那么上瘾。
六岁开始上学,入学考试时老师指着报纸上的标题让我念,我把“了解(liaǒ jiě)”念成“le jiě”,倒也顺利pas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