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一位先贤,自然是从后向前看,后面的辉煌往往让人把他前面的道路想象成一门心思奔着这个目标而去的。其实,一个人的日后成就,往往是从徘徊中走出来的,甚至可能把大部分生命用在与终极目标完全不同的试探中。一开始没找准路,东撞一头西撞一头,却也是一个人认清自己的必要成本,是最终选择和确定方向的前提。东奔西投,才知道哪条道走不通,哪条道走得通。于是,有了后来迈开大步的直行。
看看管平湖的人生,便会看到这样一条前半生朝东暮西、后半生心无旁骛的道路。说起来不敢相信,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国宝级”琴家,现代琴学史上仅位于查阜西之后的“二号人物”,演奏上达到神界、把《流水》送上太空的“金手”,竟然像一般人一样,早年道路很不“靠谱”。
他一直习琴,也一直没有离开过琴,但也一直喜欢别的,而且分心程度一点不亚于琴。从说起来还算“高大上”的绘画、书法,到很不“高大上”的养金鱼、斗蟋蟀、嗜花草。总之,前朝遗少笃嗜的那些在当代人心目中与“知识分子”的概念不沾边的“玩意儿”,一样没少干,而且投入精力一点不少于琴。他的“玩”艺,可不是一般水平,是贴本痴迷,靡费无度。前半生,从他口中吐出的“艺花木、养金鱼、蓄鸣虫”的频率,绝不低于琴。单看早期记录,真得不免让人生疑,他就是后人心目中的“琴圣”?
其实,这才是真实人生。当然,后人需要解答是:是什么让他人生蜕变,从两头不著岸的游弋,幡然回身,再无他顾,一路迈上现代“琴圣”的“头把交椅”?
看看管平湖的人生,便会看到这样一条前半生朝东暮西、后半生心无旁骛的道路。说起来不敢相信,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国宝级”琴家,现代琴学史上仅位于查阜西之后的“二号人物”,演奏上达到神界、把《流水》送上太空的“金手”,竟然像一般人一样,早年道路很不“靠谱”。
他一直习琴,也一直没有离开过琴,但也一直喜欢别的,而且分心程度一点不亚于琴。从说起来还算“高大上”的绘画、书法,到很不“高大上”的养金鱼、斗蟋蟀、嗜花草。总之,前朝遗少笃嗜的那些在当代人心目中与“知识分子”的概念不沾边的“玩意儿”,一样没少干,而且投入精力一点不少于琴。他的“玩”艺,可不是一般水平,是贴本痴迷,靡费无度。前半生,从他口中吐出的“艺花木、养金鱼、蓄鸣虫”的频率,绝不低于琴。单看早期记录,真得不免让人生疑,他就是后人心目中的“琴圣”?
其实,这才是真实人生。当然,后人需要解答是:是什么让他人生蜕变,从两头不著岸的游弋,幡然回身,再无他顾,一路迈上现代“琴圣”的“头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