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语地名与苗族历史文化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都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我们从苗语地名中可以看到苗族人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一些情况。凯里市舟溪乡欧雅村北的Bil Dod(比朵)①意为舂米坡,昔日有百余家居住,因无水而不能建碾房,只能靠舂米,故得名。青曼乡的Ghab Hxab(干下)意为水车处,过去该地建有水车。台江县交密乡的Wangs Jangs(汪江)意为栽秧的山弯弯,相传古代苗族人民种植水稻只知播种后间苗,不懂得移栽,后来一位老农拾取牛滚凼中遗弃的秧苗栽种,长势很好,后人袭之,并以此为寨名。方省乡的Ghab Wul Dab Yib(打革坝)意为秧田弯,此地有一水沟通过田坝,水源充沛,日照时间长,当地人多以此为秧田,故得名。
苗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温饱问题全靠自己解决。为了解决穿衣问题,苗族人民自栽棉花纺纱织布。棉花,苗语称Bangx Hsenb,Mais Hsenb,或Bangx Mais Hsenb。凯里市湾溪街道办事处有Diongl Mais Hsenb(棉花冲),苗汉意同。格冲乡有Mais Hsenb(高本),这些都因种植棉花而得名。苗族妇女用棉纱织成布后,再用蓝靛浸染。凯里市翁项乡的Eb Hsenc(翁省)意为染水,昔日在河边放置染缸染布。三都自治县巫不乡苗语称Bub Ded,意为制靛染青。据当地苗族迁徙歌说,那里是三都苗族中最早种蓝草制靛染布的地方。有歌曰:“穿白怕脏了难洗,穿蓝怕变成汉人,穿青才是苗家本色,才像吃牯脏的支系。”②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都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我们从苗语地名中可以看到苗族人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一些情况。凯里市舟溪乡欧雅村北的Bil Dod(比朵)①意为舂米坡,昔日有百余家居住,因无水而不能建碾房,只能靠舂米,故得名。青曼乡的Ghab Hxab(干下)意为水车处,过去该地建有水车。台江县交密乡的Wangs Jangs(汪江)意为栽秧的山弯弯,相传古代苗族人民种植水稻只知播种后间苗,不懂得移栽,后来一位老农拾取牛滚凼中遗弃的秧苗栽种,长势很好,后人袭之,并以此为寨名。方省乡的Ghab Wul Dab Yib(打革坝)意为秧田弯,此地有一水沟通过田坝,水源充沛,日照时间长,当地人多以此为秧田,故得名。
苗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温饱问题全靠自己解决。为了解决穿衣问题,苗族人民自栽棉花纺纱织布。棉花,苗语称Bangx Hsenb,Mais Hsenb,或Bangx Mais Hsenb。凯里市湾溪街道办事处有Diongl Mais Hsenb(棉花冲),苗汉意同。格冲乡有Mais Hsenb(高本),这些都因种植棉花而得名。苗族妇女用棉纱织成布后,再用蓝靛浸染。凯里市翁项乡的Eb Hsenc(翁省)意为染水,昔日在河边放置染缸染布。三都自治县巫不乡苗语称Bub Ded,意为制靛染青。据当地苗族迁徙歌说,那里是三都苗族中最早种蓝草制靛染布的地方。有歌曰:“穿白怕脏了难洗,穿蓝怕变成汉人,穿青才是苗家本色,才像吃牯脏的支系。”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