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总有鬼斧神工之力,总在某些地方造就奇岩异石。在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之中,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之下,这些奇岩异石往往都凝聚着一个代代相传的动人故事,带上了浓浓的神秘色彩和乡土气息。将军石位于金厢的“靠山”狮山上,贴山而立,伟岸挺拔,宛如一位威风临阵的将军。不知从何时开始,它便在民间获得了“将军石”的美名。实际上,将军石并非一石,而由四大块石头组成。若以人的身体部位进行比拟,自上而下则分别是“头部”、“胸部”、“腰部”、“腿部”等四大部分。这四大部分紧密相连,比例和谐,浑然一体,给人顶天立地之感。将军石不仅有着将军的威名,而且流传着一段将军百战死的悲壮故事。将军的姓氏和名号已无从考究,但其中的历史地理元素却颇值玩味:明代,作为沿海地带的金厢屡遭倭寇之患,当地人民不胜其扰。为了抵御倭患,官府在金厢附近的碣石设置了海防卫所,并不时派兵前往抗击。起初,由于防御工事严整,将军又擅长领兵,加之当地民众的配合与支持,官兵们每每总能大胜而归。后来,随着防御工事的老化与失修,将军的年龄增长与体衰力弱,官兵们面对持续来犯的倭寇逐渐力不从心。于是,在一次大规模的抗倭战斗中,将军虽仍身先士卒,勇猛杀敌,但终归难逃马革裹尸的命运。正当军民们悲叹将军的死去,扼腕家园的沦落之际,一场暴风雨突如其来地降临,并卷带着狮山上的飞沙走石,将来犯之倭或击或淹殆尽。暴风雨过后,军民们发现,将军的尸体不翼而飞,狮山上的几块岩石却拼出一个巨大的人形。他们意识到,这几块岩石应为将军所化,正是他的显灵,才击退了这股倭寇。于是,人们不约而同地给人形石命以“将军石”之名,一是为缅怀将军的忠魂正气,二是希望将军的英魂一如既往地护佑金厢这片土地。
将军传说
从明初开始,倭寇就陆续祸害我中华。开始时主要在浙闽一带活动,广东潮惠沿海只是过境;随着江浙军民抗倭活动的热情高涨,倭寇活动逐渐南移至广东惠潮沿海地区,“屯住潮、揭海滨,众号一万”。明嘉靖间,倭寇活动空前嚣张,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他们云集在潮惠沿海一带,与广东大海盗吴平联合,势力日益扩大,劫掠日益猖狂。地处碣石湾畔和红海湾畔的海丰,自然条件优越,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当时海运可直达江浙,“舟楫云屯,商旅雨集”,战略地位亦极为重要,是明代由闽入粤的海路要塞,扼守潮惠两郡的门户,倭寇们当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因此海丰地区成为倭寇时常驻扰的重灾区。明朝廷命令抗倭名将俞大猷到闽粤逐寇。“俞家军”抗倭十分出名,与戚继光所教“戚家军”不同的是,俞大猷除教“俞家军”基础理论知识外,更注重让士兵们学习他独创的剑法,重点学他通过《易经》理论糅合军事布阵而创造的“剑阵”。“剑阵”主要由剑、射、阵三法组成。它的强项是集结士兵形成合力,集体配合攻击敌人。在很多战斗中,“俞家军”都发挥出重大作用,成为与“戚家军”齐名的抗倭劲旅。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四月初,俞大猷在邹塘一带围攻倭寇,一夜之间袭击倭寇的三处窝穴,烧死杀死四百余人。号称“悍不畏死”的倭寇知道遇到了劲敌,大多逃到海丰甲子等处,抢夺渔民船只向大海方向逃去。由于妈祖作法,海中突然刮起罕见的大风,倭寇船只一只接一只在大风中沉没。看着伙伴们一个个葬身鱼腹,剩下的二千余人只得又把船只重新靠岸,在海丰金锡都据险而守,与俞大猷顽抗到底。俞大猷并不以强攻来对付这些逃命之徒,只是围而不攻。包围了两个月后,倭寇的粮食差不多断绝了,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突围。俞大猷得到情报:各地倭寇准备逃到东面的碣石集结。围困于金锡都的倭寇被海上突发的诡异大风吓破了胆,再也不敢走海路了,只好选择走陆路。而从金锡都走陆路去碣石,金厢官道是其必经之处。俞大猷为了减少伤亡,决定在金厢设伏,布下奇兵。俞大猷当然知道,这支奇兵必须交给有智有谋的人率领才行。智勇双全、深受俞大猷信任的兵巡佥事(军事助理)唐顺宇顺理成章地被选中,密受了这个神圣的任务。唐顺宇,祖籍福建省莆田御史街人,生于明代正德十年(1516年),幼年投军于抗倭英雄唐顺之的属下,深得唐顺之枪术的真传,后拜俞大猷学剑术,并追随俞大猷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杀寇无数,深得俞大猷将军的重用,更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倭寇闻其名而胆战心惊。言归正传。时值农历六月,骄阳似火。唐顺宇视察了金厢一带的全部地形后,认为在观音岭设伏,地理位置最为理想。但倭寇也不是傻瓜,对这样险要的位置必有高度的防备,这样,伏击效果便大打折扣了。唐顺宇深谙行军布阵必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道理。他判断,倭寇必定把防范的重点放在观音岭!来到狮山,一定会先喘一口气休整一下,积蓄力量,因为天气实在太热了!而狮山下的一片树林就是休整的好地方。唐顺宇决定把重兵埋伏在狮山上。情报果然很准确,从金锡都撤退的二千余名倭寇如期来到金厢官道。天气太热了,到了狮山下的树林,走得满身大汗的倭寇们实在受不了,不等上司下令,倭寇们纷纷停下脚步喝水吃干粮。他们压根没想到一场灭顶之灾正在等着他们。眼看倭寇们渐渐走进布好的“口袋阵”,站在狮山之巅进行瞭望的唐顺宇十分兴奋。敌人全部进入埋伏圈。突然,一个信炮在空中炸响,歼敌号角立即吹响,战斗正式打响。唐顺宇指挥埋伏的士兵向倭寇发起猛烈进攻,一时间万箭齐发,好不壮观。英勇的“俞家军”奋勇杀敌,呼声震天。可是训练有素的倭寇遭到突然袭击后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惊慌、混乱,他们马上组织防御队形进行负隅反抗,很快使用了盾牌密集防御阵形,同时掩护己方的弓箭手用密集的箭进行反击。身先士卒、深得士兵爱戴的的唐顺宇刚冲到山下,不料被几支敌箭射中,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了。士兵们化悲痛为力量,将已耗尽利箭的倭寇团团围住,同仇敌忾的“俞家军”发挥“俞家剑”近战的优势,很快就消灭了嚣张凶狠、不可一世的倭寇主力,并手刃了倭寇首领为唐顺宇报仇。这一战役大部分倭寇被歼,仅有少部分残寇逃往碣石。战后,俞大猷为表彰唐顺宇的抗倭业绩,上表朝廷予以褒奖,并以将军的身份厚葬唐顺宇。唐顺宇的遗体被运至红海湾“俞家军”总部,后葬在湖东村北面的山坡上。不久,人们发现,在唐顺宇中箭牺牲的地方,竟然“长”出一块酷似明军将军形的山石。原来是这位抗倭的猛将化为山石,巍然屹立在狮山上,日夜守护着我中华海疆,佑护一方百姓。后来人们便把金厢狮山这块奇石称为“将军石”。


将军传说
从明初开始,倭寇就陆续祸害我中华。开始时主要在浙闽一带活动,广东潮惠沿海只是过境;随着江浙军民抗倭活动的热情高涨,倭寇活动逐渐南移至广东惠潮沿海地区,“屯住潮、揭海滨,众号一万”。明嘉靖间,倭寇活动空前嚣张,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他们云集在潮惠沿海一带,与广东大海盗吴平联合,势力日益扩大,劫掠日益猖狂。地处碣石湾畔和红海湾畔的海丰,自然条件优越,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当时海运可直达江浙,“舟楫云屯,商旅雨集”,战略地位亦极为重要,是明代由闽入粤的海路要塞,扼守潮惠两郡的门户,倭寇们当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因此海丰地区成为倭寇时常驻扰的重灾区。明朝廷命令抗倭名将俞大猷到闽粤逐寇。“俞家军”抗倭十分出名,与戚继光所教“戚家军”不同的是,俞大猷除教“俞家军”基础理论知识外,更注重让士兵们学习他独创的剑法,重点学他通过《易经》理论糅合军事布阵而创造的“剑阵”。“剑阵”主要由剑、射、阵三法组成。它的强项是集结士兵形成合力,集体配合攻击敌人。在很多战斗中,“俞家军”都发挥出重大作用,成为与“戚家军”齐名的抗倭劲旅。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四月初,俞大猷在邹塘一带围攻倭寇,一夜之间袭击倭寇的三处窝穴,烧死杀死四百余人。号称“悍不畏死”的倭寇知道遇到了劲敌,大多逃到海丰甲子等处,抢夺渔民船只向大海方向逃去。由于妈祖作法,海中突然刮起罕见的大风,倭寇船只一只接一只在大风中沉没。看着伙伴们一个个葬身鱼腹,剩下的二千余人只得又把船只重新靠岸,在海丰金锡都据险而守,与俞大猷顽抗到底。俞大猷并不以强攻来对付这些逃命之徒,只是围而不攻。包围了两个月后,倭寇的粮食差不多断绝了,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突围。俞大猷得到情报:各地倭寇准备逃到东面的碣石集结。围困于金锡都的倭寇被海上突发的诡异大风吓破了胆,再也不敢走海路了,只好选择走陆路。而从金锡都走陆路去碣石,金厢官道是其必经之处。俞大猷为了减少伤亡,决定在金厢设伏,布下奇兵。俞大猷当然知道,这支奇兵必须交给有智有谋的人率领才行。智勇双全、深受俞大猷信任的兵巡佥事(军事助理)唐顺宇顺理成章地被选中,密受了这个神圣的任务。唐顺宇,祖籍福建省莆田御史街人,生于明代正德十年(1516年),幼年投军于抗倭英雄唐顺之的属下,深得唐顺之枪术的真传,后拜俞大猷学剑术,并追随俞大猷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杀寇无数,深得俞大猷将军的重用,更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倭寇闻其名而胆战心惊。言归正传。时值农历六月,骄阳似火。唐顺宇视察了金厢一带的全部地形后,认为在观音岭设伏,地理位置最为理想。但倭寇也不是傻瓜,对这样险要的位置必有高度的防备,这样,伏击效果便大打折扣了。唐顺宇深谙行军布阵必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道理。他判断,倭寇必定把防范的重点放在观音岭!来到狮山,一定会先喘一口气休整一下,积蓄力量,因为天气实在太热了!而狮山下的一片树林就是休整的好地方。唐顺宇决定把重兵埋伏在狮山上。情报果然很准确,从金锡都撤退的二千余名倭寇如期来到金厢官道。天气太热了,到了狮山下的树林,走得满身大汗的倭寇们实在受不了,不等上司下令,倭寇们纷纷停下脚步喝水吃干粮。他们压根没想到一场灭顶之灾正在等着他们。眼看倭寇们渐渐走进布好的“口袋阵”,站在狮山之巅进行瞭望的唐顺宇十分兴奋。敌人全部进入埋伏圈。突然,一个信炮在空中炸响,歼敌号角立即吹响,战斗正式打响。唐顺宇指挥埋伏的士兵向倭寇发起猛烈进攻,一时间万箭齐发,好不壮观。英勇的“俞家军”奋勇杀敌,呼声震天。可是训练有素的倭寇遭到突然袭击后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惊慌、混乱,他们马上组织防御队形进行负隅反抗,很快使用了盾牌密集防御阵形,同时掩护己方的弓箭手用密集的箭进行反击。身先士卒、深得士兵爱戴的的唐顺宇刚冲到山下,不料被几支敌箭射中,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了。士兵们化悲痛为力量,将已耗尽利箭的倭寇团团围住,同仇敌忾的“俞家军”发挥“俞家剑”近战的优势,很快就消灭了嚣张凶狠、不可一世的倭寇主力,并手刃了倭寇首领为唐顺宇报仇。这一战役大部分倭寇被歼,仅有少部分残寇逃往碣石。战后,俞大猷为表彰唐顺宇的抗倭业绩,上表朝廷予以褒奖,并以将军的身份厚葬唐顺宇。唐顺宇的遗体被运至红海湾“俞家军”总部,后葬在湖东村北面的山坡上。不久,人们发现,在唐顺宇中箭牺牲的地方,竟然“长”出一块酷似明军将军形的山石。原来是这位抗倭的猛将化为山石,巍然屹立在狮山上,日夜守护着我中华海疆,佑护一方百姓。后来人们便把金厢狮山这块奇石称为“将军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