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吧 关注:387,742贴子:13,292,215

《无极、定州两个村百年来不通婚之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极、定州两个村百年来不通婚之谜
原是两村结义时订下的老规矩;历经战乱灾荒,两村集体相互帮扶至今已有133年
稿件来源:燕赵晚报 2010年6月6日星期日 大周刊 09版民间发现


1楼2010-06-08 20:27回复
    无极县周家庄与定州市油味村相距20公里,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就有一条老规矩:“两村之间永不通婚姻财帛”。至今两村老人均认为此规矩的订立,彰显了先辈们的大智慧。而年轻人纷纷置疑其合法性:“都什么年代了,还要遵守这种老规矩。”但置疑归置疑,一百年来,没有人敢打破它。日前,记者走进这两个村子进行探秘。


    2楼2010-06-08 20:27
    回复
      2025-08-28 03:44: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百年来两村不通婚姻财帛
           近日,无极县作家协会主席赵斌下乡调研时得知,该县周家庄的老人提起的“咱村北头”来,并不是惯常所说的周家庄村的村北头,而是指距周家庄20公里远的定州市油味村。“这是怎么回事?”赵斌说,“无极县周家庄村民大多姓于,而定州市油味村大多姓贾、姓王,两村人历史上好像也不是同一位祖先。”
           赵斌还得知,无极县周家庄与定州市油味村有条老规矩:“两村之间永不通婚姻财帛”。
          “建国初期,保障婚姻自由的《婚姻法》就出台了。”年轻人纷纷置疑其合法性,“都什么年代了,还要遵守这种老规矩。”
          “与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我们年轻时,也置疑过这些老规矩。”村里的中年人说,“但置疑归置疑,从我们上几辈人开始,一百年来,没有人敢打破它。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村中媒婆也从来不给这两个村的男女青年牵线搭桥当红娘。”
          “我们觉得这些规矩的订立,并没有过时,反倒显出两村先辈们过人的智慧。”村里的老年人说。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两村这一奇特关系进行探秘。
      


      3楼2010-06-08 20:28
      回复
        两村友谊竟贯穿不同时代
             5月28日10时许,在无极县周家庄,女青年曹玲拿出一件印有“油周之花”字样的衣服说:“‘油’字代表定州市油味村,‘周’代表无极县周家庄,这是2002年油味村赠送给周家庄小学的校服,200多名学生每人一套;2004年,周家庄赠送油味村小学文具600套;2006年,油味村赠送周家庄小学电脑一台。今年3月,周家庄赠送油味村小学文具500套,赠送幼儿园牛奶10余箱。”
             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于双考证实了这些事,他还说,现在每逢油味村庙会,油味村人不允许外村人抢占自己的摊位地盘,但如果对方是无极县周家庄人,他们不仅不会驱赶,还会主动端水端饭让吃让喝。因为年轻人都知道,两村多年来关系非同一般,但这种关系是怎么形成的?延续多少年了?包括他在内,年轻人大多不清楚。
             “两村友谊历时久远,并不止是近几年互往对方学校赠送那点东西。”周家庄71岁的于破道回忆,1966年,油味村遭受严重雹灾,全村庄稼悉数被砸、绝收毁种。灾后,周家庄迅速送去满满12大车新鲜蔬菜,解油味村民生活燃眉之急。同年秋,油味村民为了感谢救助之情,自发组织在池塘打鱼500余公斤,煎炸后送给周家庄村民。1967年,油味村派出打井技术人员,给周家庄打井4眼,把技术传授给村民,设备留给周家庄使用。1978年秋,周家庄派出大型拖拉机帮助油味村耕地种麦……
             于破道老人从家里拿出几张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拍的老照片说:“这些两村村民合影,就是历史见证。多年以来,双方集体都是无偿援助对方,不计报酬,互相帮扶,共渡难关……”
             “两村关系好的就像一个村,周家庄人提起‘咱村北头’来,指的是定州市油味村;同样油味村乡亲说起‘咱村南头’来,指的也是无极县周家庄。因为从地理位置看,周家庄和油味村,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79岁的于保善老人介绍,自他小时候记事起,就知道两村关系非同寻常,是“拜过把子”的兄弟村。至于两村最早何时拜的把子?怎么拜的?因年代久远,老人们也说不清楚。
        


        4楼2010-06-08 20:28
        回复
          两村是兄弟,所以不通婚姻财帛
               据贾竹君考证:到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油味村开明人士李锡瑞将村内“永宁寺”、“纪信庙”改建成定县油味男女学堂。开学典礼时,油味村、周家庄“续盟仪式”(第二次结拜)也在当日举行。
               贾竹君的大伯贾占元,生于1895年,当时19岁,参加了那一年的续盟仪式,据老人生前讲:“两村结拜时,寺门口高搭席棚,安着十来口大锅,十六至三十岁的300多名年轻人一齐磕头,唱大戏、演武术,庆贺三天……”
               据考证“续盟仪式”时,定县油味小学堂校董李智先生当众宣读了结拜盟单,约法几章。因原文未得保存,没能流传至今,全部章节不详,只在两村村民口头流传盟约中的一句精髓:“两村之间永不通婚姻财帛”。
               贾竹君认为,这是先人们充分考虑到为了两村永修友好,既然是兄弟关系,则不能缔结婚姻,也不能有私人的经济往来。“先辈们担心双方因通婚、合伙做生意、借钱等事产生矛盾导致友好关系破裂。”贾竹君说,“为使两村友谊地久天长,先辈们才制订这些规矩,可见先辈们的智慧,用心何其良苦!”
               贾竹君的看法也得到在场老人们的认同。老人们介绍,两村友谊因为不掺杂任何是非,得以长久延续。在腥风血雨的1942年,日本鬼子进行“大扫荡”,抓走了几名油味村村民,时在伪军队伍里供职的一名周家庄人,冒着生命危险,将被抓村民偷偷放跑,救了这几名油味村民的命,救命之恩,焉能忘记?
               油味村一位老人拉着周家庄于破道老人的手介绍:“至今我们还记得,1968年,油味村两派群众势不两立,剑拔弩张,大规模的群众性武斗一触即发。周家庄村干部得到消息,派于破道等人前来调停。经耐心说和,两派终于坐到了一起,握手言和。”
          


          6楼2010-06-08 20:29
          回复
            意味深长!


            8楼2010-06-08 20:43
            回复
              楼主辛苦了


              9楼2010-06-08 21:03
              回复
                我帮忙上几个图吧


                11楼2010-06-08 21:06
                回复
                  2025-08-28 03:38: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3楼2010-06-08 21:10
                  回复


                    14楼2010-06-08 21:10
                    回复


                      15楼2010-06-08 21:11
                      回复
                        还真有这事啊!!!!!太好啦!长见识!


                        16楼2010-06-08 21:15
                        回复

                          上个世纪80年代两村人合影 有点模糊


                          17楼2010-06-08 21:19
                          回复

                            两村人5月28号再次合影


                            18楼2010-06-08 21:20
                            回复
                              2025-08-28 03:32: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24.236.178.*
                              一个美丽的传说,令人向往。可惜现在的风气是一个比一个自私,一切向钱看。


                              19楼2010-06-08 21: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