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本推理小说用到了叙述性诡计,也谈到了叙述性诡计。这次开一贴再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是在19年底才接触到这类作品,高度概括一下我认为的叙述性诡计应该怎么样的——错误的脑补——作者利用先入为主,措辞模糊导致你脑子里先形成一个印象,后来再把这个印象打破。
我举个例子。比如《樱树抽芽时,想你》,开篇就是高潮的大场面。目的就是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让你认为他是个精壮的成年男子,结果……这种感受很奇妙。当然在这部小说里感觉很恶心。所以,我觉得有这样一种重建错误的脑补的感觉才应该是叙述性诡计的特点。
另外叙述性诡计不应该是单纯的文字游戏,它更多的是给人的感觉。我拿《爱的成人式》和《Δ的悲剧》来说。
这两部故事是有的,错误的脑补也是有。看完《爱的成人式》(甚至在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俩不是一个人,但也仅此而已。如果要了解更多的细节,我需要重读,并且在时间空间上还要做记号。
好的叙述性诡计不应该是阅读理解式的,应该是当真相大白时你能很轻易地穿起整个故事,第二次再读的时候有些句子的意思已经不一样了。
代表是《圣母》。这也是我推荐最多的作品。最近还看了一部《无可裁罚》,上木姐姐系列的,也很棒。
《樱树抽芽时,想你》也很不错。再看看《罗杰疑案》,它是以第一人称视角下意识的让人觉得“我”不会是凶手,最后打破了这个错误的脑补。但它相比《圣母》就要差一些,它仅仅是在一个人的身份上给人错误的脑补,《圣母》里却是有好几个关系的错误的脑补。当然,《罗杰疑案》的地位不会因此动摇。
以上是对我认为的叙述性诡计的关键“错误的脑补”的看法。
接着就是怎样的错误的脑补才能产生好的叙述性诡计作品。我举两个反例。《杀戮之病》和《Another》。
《杀戮之病》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把蒲生稔视角中的蒲生稔和那个女的(忘了名字)视角里的老公建立起联系。就是整本书里没有从女人视角里看到他老公是什么样。再看看《圣母》,不管是真琴视角的妈妈还是保奈美视角的自己都有过描写互动,所以最后将这两个人合成一个的时候才有别样的感觉。《杀戮之病》恰恰没有别人视角里对蒲生稔本人的描写。所以最后惊讶也只是惊讶于蒲生稔不是那个女人的儿子而是她老公这一个错误的脑补而已。《杀戮之病》中女人视角里儿子的描写都要多过老公的描写,但这也是为诡计服务的。作者完全可以一方面从蒲生稔视角写蒲生稔多么变态,一方面写女人视角与老公蒲生的生活多么和谐,就是性生活不尽人意。这样到最后两个蒲生合在一起的时候不仅能给人身份上重建错误脑补的感觉,还有他性格上不相符的感觉。
《Another》也一样,虽然榊原恒一的怜子阿姨和三神老师是同一个人的确算是错误的脑补,榊原不仅和怜子有互动,和三神也有互动,但这两个人与主线的距离甚至比不过一个图书管理员。有点像个边缘人物,以至于你甚至可能忘掉这个人物,那围绕她所设计的叙述性诡计效果也就不显著了。
综上,好的叙述性诡计应该是核心人物周边重要的人物,且需要对ta进行一定的描写,至少得让人产生一个印象。
所以,在我心里第一档的作品就是《圣母》;《樱树抽芽时,想你》有点刻意,低一档;《杀戮之病》这种纯粹作者技术问题的再低一档;离谱型的再低一档,比如绫辻行人的咚咚吊桥,早坂吝彩虹牙刷的青之章,说实话青之章虽然离谱但是也挺有意思的,看完不禁感叹这个作者真的是碳基生物?剩下的就是需要读第二次做阅读理解的。
我是在19年底才接触到这类作品,高度概括一下我认为的叙述性诡计应该怎么样的——错误的脑补——作者利用先入为主,措辞模糊导致你脑子里先形成一个印象,后来再把这个印象打破。
我举个例子。比如《樱树抽芽时,想你》,开篇就是高潮的大场面。目的就是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让你认为他是个精壮的成年男子,结果……这种感受很奇妙。当然在这部小说里感觉很恶心。所以,我觉得有这样一种重建错误的脑补的感觉才应该是叙述性诡计的特点。
另外叙述性诡计不应该是单纯的文字游戏,它更多的是给人的感觉。我拿《爱的成人式》和《Δ的悲剧》来说。
这两部故事是有的,错误的脑补也是有。看完《爱的成人式》(甚至在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俩不是一个人,但也仅此而已。如果要了解更多的细节,我需要重读,并且在时间空间上还要做记号。
好的叙述性诡计不应该是阅读理解式的,应该是当真相大白时你能很轻易地穿起整个故事,第二次再读的时候有些句子的意思已经不一样了。
代表是《圣母》。这也是我推荐最多的作品。最近还看了一部《无可裁罚》,上木姐姐系列的,也很棒。
《樱树抽芽时,想你》也很不错。再看看《罗杰疑案》,它是以第一人称视角下意识的让人觉得“我”不会是凶手,最后打破了这个错误的脑补。但它相比《圣母》就要差一些,它仅仅是在一个人的身份上给人错误的脑补,《圣母》里却是有好几个关系的错误的脑补。当然,《罗杰疑案》的地位不会因此动摇。
以上是对我认为的叙述性诡计的关键“错误的脑补”的看法。
接着就是怎样的错误的脑补才能产生好的叙述性诡计作品。我举两个反例。《杀戮之病》和《Another》。
《杀戮之病》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把蒲生稔视角中的蒲生稔和那个女的(忘了名字)视角里的老公建立起联系。就是整本书里没有从女人视角里看到他老公是什么样。再看看《圣母》,不管是真琴视角的妈妈还是保奈美视角的自己都有过描写互动,所以最后将这两个人合成一个的时候才有别样的感觉。《杀戮之病》恰恰没有别人视角里对蒲生稔本人的描写。所以最后惊讶也只是惊讶于蒲生稔不是那个女人的儿子而是她老公这一个错误的脑补而已。《杀戮之病》中女人视角里儿子的描写都要多过老公的描写,但这也是为诡计服务的。作者完全可以一方面从蒲生稔视角写蒲生稔多么变态,一方面写女人视角与老公蒲生的生活多么和谐,就是性生活不尽人意。这样到最后两个蒲生合在一起的时候不仅能给人身份上重建错误脑补的感觉,还有他性格上不相符的感觉。
《Another》也一样,虽然榊原恒一的怜子阿姨和三神老师是同一个人的确算是错误的脑补,榊原不仅和怜子有互动,和三神也有互动,但这两个人与主线的距离甚至比不过一个图书管理员。有点像个边缘人物,以至于你甚至可能忘掉这个人物,那围绕她所设计的叙述性诡计效果也就不显著了。
综上,好的叙述性诡计应该是核心人物周边重要的人物,且需要对ta进行一定的描写,至少得让人产生一个印象。
所以,在我心里第一档的作品就是《圣母》;《樱树抽芽时,想你》有点刻意,低一档;《杀戮之病》这种纯粹作者技术问题的再低一档;离谱型的再低一档,比如绫辻行人的咚咚吊桥,早坂吝彩虹牙刷的青之章,说实话青之章虽然离谱但是也挺有意思的,看完不禁感叹这个作者真的是碳基生物?剩下的就是需要读第二次做阅读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