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名诗词爱好者,我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忠实观众。迄今,这档文化类节目我已欣赏了好几季,每一季播出,我都是抱着非常期待和向往的心情。和朋友出去聚会,我也尽可能早点回家,为的就是能赶上节目的播出,甚至不愿耽搁一分一秒。略带夸张地说,现在几乎什么都阻挡不了我收看《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情和意志了。
《中国诗词大会》集知识性、思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妙趣横生、老少皆宜,适合全家人一同观看,是最值得我们追的综艺。从董卿到龙洋,主持人沉稳大方、学养深厚,驾驭全场的功力炉火纯青。几位点评嘉宾学识渊博、舌灿莲花。我尤其喜欢康震老师,他幽默风趣、多才多艺,有他在,现场气氛就多了一分欢乐和轻松。最让我惊叹不已的是,中国诗词浩如烟海,选手们是怎样做到信手拈来的?仿佛他们自己就是一座行走的中华诗词库!其中不乏年幼的孩子,他们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青出于蓝、后生可畏。
通过收看,《中国诗词大会》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接地气。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群体广泛,风格更为亲民。这场文化盛宴的主人翁,已不再专属于高端的文化精英。现场参会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分布于社会的不同阶层,有学生、教师、工程师、军人、警察、工人、农民、民间艺人、个体户……真正做到了打开门来办大会,让热爱诗词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英雄不问出处,在这个平台上,不分职业,不分学历,不分年龄,大家都是平等的,从而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二是,节目内容不是高高在上,风花雪月,脱离群众的,而是扎根大地,拥抱自然与社会,更贴近日常生活。自然风景、田间地头、生产现场、民生百态……这些富有泥土气息,冒着生活热气儿的场景,都是题目的素材和灵感的来源。诗词与生活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交融,这种办节目的理念正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宗旨一脉相承。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先秦气象、魏晋风骨、唐风宋韵……几千年文化悠久绵长,延续至今。诗词也由此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聚宝盆,涵盖历史、文化、军事、风俗、人物、山河湖海和民族精神。其风格既有欢欣,也有悲愤;既有婉约,也有雄浑;既有小清新,也有大格局。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能像中国诗词这样,具有如此优美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
做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品,《中国诗词大会》向我们打开了一扇品味经典的窗口。希望在今后的节目编排中,主创人员能够大胆求变、勇于创新,让古典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喜爱诗词、传扬诗词!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我爱《中国诗词大会》,更爱它的人间烟火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