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分析吧 关注:56,777贴子:161,282
  • 0回复贴,共1

【转载】聚集人群的心理学因素及典型行为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 要】聚集人群心理及行为对聚集人群的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有效防止灾害发生,降低人群聚集风险,减缓经济损失, 本文首先针对公共场所中影响人群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性格和情绪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聚集人群的典型心理 及行为特征,包括从众现象、人群的虚张声势和交叉流现象等。
1 影响个人行为的心理因素
影响个人行为的心理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性格、 情绪、意识等几个方面,下面分别分析个人的心理因 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 1 性格
1.1.1 需要
需要(需求、期望、欲望)可以激励人们去实施 某项活动。当个体感到某种需要时,就会在内心产生 一种紧张或不平衡,进而产生企图减轻紧张的行动。 需要是人的一种极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既受生理需求 的制约, 又受社会需求的制约,二者统一于个体之 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内在的动机(需要) 可以指导或者推动人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人的需要是 有层次的,是动态的。
1.1.2 动机
动机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因此与人在生活和生 产中的安全问题有着密切联系。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 其动机直接引发的,图1为人的动机行为模式。为了克 服生活中的不安全行为,人们应自觉地把生命和安全 问题放在首位,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养 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安全意 识和文化素养,避免不良动机导致的危险行为。
图1动机激励模式
1.1.3 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是一种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这种倾向性能使人对某事物格外关注。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新奇的东西,与需要直接相符合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直接兴趣。 由活动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两者都可以促使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们对从事的活动感兴趣时,首先会表现在对活动的积极认识上,对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会及时察觉,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迅速采取适当行动,从而少犯错误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1.2 情绪
情绪是一种客观上与人的行为相联系的,对待周围事物和自己态度的体验。它不仅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和结果,制约着人的活动,而且和人的安全有着密切关系。人的情绪是复杂多变的,影响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即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其中认知因素最为关键,它对情绪、情感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人的情绪、情感一旦发生,反过来就会引起相应的生理变化,影响人的认知态度,从而影响到人的行为,
图2为情绪对人安全行为的影响。

安全
认知因素
环境因素
图2情绪影响人的安全行为
情绪对人的行为影响很大。公共场所中可能对人
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的情绪主要有以下两种:
1.2.1 激动
激动的情绪会造成人的紧张生理反应,反应可分
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称为 “警报反应” ,这时开 始产生紧张情绪。第二阶段称为“抵抗阶段” ,紧张 情绪持续到一定时间后,人体不仅要维持高度的情绪 防卫,而且开始弥补激动造成的损害。此时肾上腺分 泌出异常多的人体调节激素。在上述两个阶段中,交 感神经系统是强烈兴奋的。如果一种紧急状况持续过 久,人体就进入第三阶段,即所谓“衰竭阶段” 。在 这个阶段,人体许多器官的功能减缓甚至停止,如果 继续维持高度紧张状态则可能会引起抑郁症、神经错 乱,甚至死亡。
激动情绪除造成心理紧张反应外,还会对人的行 为产生重要影响。在报警反应阶段,人的行为会因为 紧张、警觉和焦虑而变得谨慎。长时间的焦虑会降低 人们正确判断的能力和忍耐力,并因此做出非理性的 极端行为。
1.2.2 恐慌
所谓恐慌,是指人对某些事物(观念的或实在
的)给自己带来的或者可能带来的危害所做出的消极 的心理反应[2] 。它是人最基本的情绪之一。恐慌的产生 是由于缺乏应付或摆脱可怕的(或陌生的)情境的力 量/能力造成的。恐慌情绪出现时常伴随着一系列生理 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缩手缩脚、紧张,严重时则伴 随有全身僵直、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四 肢颤抖、流冷汗等[3]。
恐慌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 消极的一面。在恐慌心理的作用下,人会表现出“趋 利避害”的天性。这是恐惧对人员安全的有利一面。 如,当发现危险征兆,如着火、建筑倒塌等情况时, 人们会尽快逃离现场;遇到陌生的情景不敢轻易进入 等,这大大减少了危险行为。
从人群安全来看,恐慌带来更多的是消极影响, 第一,在恐慌情绪的支配下,人的生理会发生相应变 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呼吸急促、 四肢颤抖 等,这些生理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第二,在恐 慌情绪的作用下,人容易犹豫不决,甚至决策失误; 第三,在恐慌心理的支配下,容易使人出现不安全行 为或非理性行为。
2 聚集人群的典型心理及行为特征
人群是由个体构成的, 因而人群的心理特性包含 个体心理的一切特性。 同时人群心理特性又有着不同 于个体的特殊性。在人群中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采取某种行为, 同时个人行为又要受到其他人行为的影响。
2. 1 从众现象
“从众”是一种社会性的传播行为,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会发生个性减弱或失去个性的现象[4] ,表现为盲从、随从、遵从或顺从。这种“从众”行为是非理性的,通常会造成人群的过分拥挤、疏散效率降低等,导致伤亡人数增加的严重后果。解释这种行为的理论有: 催眠效应、原始本性的共同激励、循环反应、社会依附性等[5]。从众现象中,权威人物(如警察、场所中的安全管理人员等) 的行为更容易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此外,从众现象还表现为对惯例的遵从,如:如果两个人开始在入口或柜台前排队,其他人也会加入到排队的行列中。
2.2 人群的虚张声势
人群越大,其个体表现的越“勇敢” 。 以等人为
例,大的人群可能站在路中间等候他人,小的人群则
更可能在路旁站着等候他人[6]。
2.3 情绪感染现象
由于人员密度大,人际距离近,集群行为时的情
绪感染像雪崩一样容易蔓延, 情绪感染的关键在于
“循环反应” ,或情感的互动。这种感染会吸引原来
无动于衷的旁观者积极加入,也使个体和群体失去理
智。
2.4 责任感缺失
Le Bon[7] 和Fruin[8] 都曾观察到个人在人群中缺乏
责任感这一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因为个人感觉到
自己在人群中是不知名的,并假定其他人可能对人群
聚集行为负责。责任感的缺失将导致个人以一种在其
他环境中不会采取的方式行动,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因
(人群中)人数多而产生一种不可征服的情绪。
2.5 极端行为现象
由于群体的无个性化、责任分散、群体压力、情
绪感染,人们常常会做出极端的反应,并极力证明自
己的“不落后” 、 “不保守” ,而使集群行为具有极
大的能量,形成空前的破坏性,一发而不可收拾[6]。
2.6 对高密度人群的反应
在面对高密度人群时,人们通常会产生不快和反
感。在情况不发生特殊变化时,拥挤的人是比较稳定
的 。此时,行人会避免碰撞,保持预定的速度的想
法。长时间处于高密度人群中的个体会产生焦虑、烦
躁甚至恐慌的感觉[9]。
2.7 人群中的信息交流和流言传播
心理学家把人群比作相互啮合的具有某种行为的 单元[8] ,整个人群可以分解为无数小的群体,相互之 间进行信息交流。每个小的群体中都有处于支配地位 的成员。单元中的某些个体并不知道人群中正发生什 么,所以单元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成员可能影响其他成 员的聚集行为。成员之间也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见图
3) 。引起单元之间交流的问题可能是传闻和错误信 息,这可能导致不期望行为甚至事故。

图3人群中的信息交流与通讯
2.8 不愿意走弯路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愿意走弯路,会选择最快路 径到达目的地。如当人们面对T型的三岔路口时,通常 会采取Y型路径。如图4所示。

图4在三岔路口, 行人为避免迂回而采取“Y”型路径
2.9 行人之间以及行人与边界(如街道、墙和障碍
物)之间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行人与他人之间保持的距离可以分为四种区域[ 10] (如图5) :最小的是身体投影区,它表示一个人在地 面投影的物理尺寸;行走区表示人们移动时需要的空 间,它比身体投影区大一些;感觉区是人们同环境中的其他部分之间保持的距离, 以便有充分的时间来感知它们并对其做出反应;最大的区域是缓冲区,有时又被称作个人空间区,这是人们由于心理文化因素而同别人保持的一段距离。当通道变得拥挤的时候,人们趋向于慢下脚步同周围的人保持一定的舒适距离。

图5行人运动时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区域
2. 10 相向运动的行人间“通道”的形成
在街道上,人行道上或步行区域经常看到行人的相向运动。不同运动方向的行人会形成各自的行走通道。如图6示。这是因为相向运动的行人为了避开对面的行人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通道的形成可以使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减小到最小。通道的数量根据人行道或者走廊的长度、宽度、流入和流出的量的不同而变化,通道的形状也是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的。实际上,当行人的密度超过某一值后,相向运动的人群分离的可能性增加。 “通道”的宽度可以通过两个流动方向的共同压力之间的平衡进行估计[ 11]。对于相向运动的行人,当相互通过时会同时向左或向右运动。否则,为了避免碰撞他们会停止运动。选择向右运动的概率p通常大于选择向左的概率(1-p) 。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人喜欢向右运动,尽管向左运动

图6相向运动人群中通道的形成具有同样的效果。
这种不对称可以看作阶段变迁:两 个方向在初始阶段是平衡的,而其中的一个方向在长 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中成为大多数人的偏好, 因此成为 一种随机的偏好。
2. 11 交叉流动现象
步行人流交叉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 中还是不可避免的,通常使用立交桥、天桥和涵洞把他 们分开。在两股较宽的人流交叉的情况下,可以看到有 条带形成的现象(Ando et al.,1988)。我们可以看图7, 狭窄路线、条带分离的现象,但不是固定的。

图7狭窄路线、 条带分离图
3 结论
从上文我们知道,聚集人群的心理学及行为分析 对人群聚集灾难事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人 群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干预,可以减缓事故的发生过程,避免灾害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降低事故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1) 人的性格有优劣好坏之分 。不良的性格特征容易导致事故发生;而优良的性格则是良好的心理保证。
2) 情绪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激动情绪和恐慌情绪是影响聚集人群的重要因素。在恐慌疏散过程中,极端情绪会刺激人们做出非理性的极端行为,从而引发灾难事故或者使事故危害加剧。通过对造成人群不良情绪的因素进行研究,寻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进行管理、控制。
3) 人群的好胜心理、从众心理等是人群心理特性不同于个人心理特性的重要特征,人群的这些心理特征对人群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典型的聚集人群行为有从众现象、人群的虚张声势、情绪感染现象、责任感缺失、极端行为现象、不愿意走弯路和交叉流现象等。深入了解聚集人群的心理及行为,有助于管理者在聚集人群灾害发生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需要强调指出,事故灾难的发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不可能由一个单一的因素造成人群的拥挤事故。为了防止这种危险,需要依次关注过程中的每一个影响因子,研究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人群行为,如何能够控制它或者如何采用人群管理手段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 1] 詹姆斯• 麦克康纳尔,李维译.人类行为心理学[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2] 陈士俊.安全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3] Anthony R. Mawson.Understanding Mass Panic and Other Collective Responses to Threat and Disaster[J].
Psychiatry Summer,2005,68 (2): 95- 113.
[4] Smelser,N.J.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J].New York:Pergamon.New York:Free Press, 1963.
[5] David J. Low.Following the crowd[J].NATURE, 2000,407 (28) :465-466.
[6] Quarantelli,E. The behavior of panic participants[J].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 41, 1957:187- 194.
[7] Le Bon,Gustave.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J].NEW YORK:THE MACMILLAN CO, 1896.
[8] Fruin,John J. Crowd management information[J], 1993.
[9] Roger L. Hughes.A continuum theory for the flow of pedestrian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002,36:507-535.
[ 10] Ethel Graat,Cees Midden,Paul Bockholts.Complex evacuation, effects of motivation level and slope of stairs on emergency egress time in a sports stadium[J].Safety Science, 1999, 31:127-41.
[ 11] Weidmann, U. Transporttechnik der Fu βgänger.Schriftenreihe des IVT 90,ETH Zürich.(in German), 1992.


IP属地:上海1楼2022-05-25 23:4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