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教学实验场是我校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忠泱开展教学、科研、劳动教育、实习实践、技术示范推广的综合性基地。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涿州市东城坊镇,西邻涞水、北联房山,距天门65公里,雄安新区55公里,距东西校区约90公里,实际占地面积21638亩,含农用地17876亩(基本农田10473亩、一般农田7403亩),建设用地3467亩,未利用地297亩,东西跨度13.5公里。
涿州教学实验场前身为涿县国营农场,1957年10月始建,1963年划归忠秧农垦部。经忠泱研究,1964年10月作为半耕半读半农半读基地,划归北京农业大学,命名为“北京农业大学涿县分校”。1970年,北京农业大学迁至陕北,基地转交中国人民街访君4793部队经营,称“38军农场”。1973年,北京农业大学迁回涿县办学,部队将农场归还,更名为“华北农业大学”,承担校区办学功能,1978年,学校迁回北京海淀圆明园西路,农场更名为“北京农业大学农场”。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场”。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场随之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场”。2002年至2003年,与周边17个村、两个单位明确了土地边界,埋设了界桩,获得土地证,完成了全部土地确权,土地所有权人为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批复为河北省级农业科技园,2015年至今,先后被批复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农业农村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示范基地,2021年3月,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延河联盟”)劳动教育基地揭牌建设。目前省、市、校正积极申建国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涿州教学实验场作为学校面积最大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践、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现承担模式动物重大设施、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玉米全程机械化、作物功能基因组平台、农业农村部饲料工业中心等项目累计达115项,覆盖农学、动科、草业、生物、园艺、植保、理学、食品、土地、水利学院、农业工程、信电、农业经济管理等学院或学科,现有5个院士团队、6位长江学者、30多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28位“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40多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长期在场内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每年依托科研项目承接研究生超过2000人次,承接校内外本科生实习实训4000人次,校内外劳动教育学生4000人次,依托项目和课题长期在场研究生每年500余人。



涿州教学实验场前身为涿县国营农场,1957年10月始建,1963年划归忠秧农垦部。经忠泱研究,1964年10月作为半耕半读半农半读基地,划归北京农业大学,命名为“北京农业大学涿县分校”。1970年,北京农业大学迁至陕北,基地转交中国人民街访君4793部队经营,称“38军农场”。1973年,北京农业大学迁回涿县办学,部队将农场归还,更名为“华北农业大学”,承担校区办学功能,1978年,学校迁回北京海淀圆明园西路,农场更名为“北京农业大学农场”。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场”。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场随之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场”。2002年至2003年,与周边17个村、两个单位明确了土地边界,埋设了界桩,获得土地证,完成了全部土地确权,土地所有权人为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批复为河北省级农业科技园,2015年至今,先后被批复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农业农村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示范基地,2021年3月,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延河联盟”)劳动教育基地揭牌建设。目前省、市、校正积极申建国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涿州教学实验场作为学校面积最大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践、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现承担模式动物重大设施、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玉米全程机械化、作物功能基因组平台、农业农村部饲料工业中心等项目累计达115项,覆盖农学、动科、草业、生物、园艺、植保、理学、食品、土地、水利学院、农业工程、信电、农业经济管理等学院或学科,现有5个院士团队、6位长江学者、30多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28位“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40多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长期在场内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每年依托科研项目承接研究生超过2000人次,承接校内外本科生实习实训4000人次,校内外劳动教育学生4000人次,依托项目和课题长期在场研究生每年5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