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了ESI最新一期排名情况,环境科学/生态学学科新晋入围,这是我校继地球科学、工程学学科后第三个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一个学科是否进入ESI全球前1%,是衡量该学科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我校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始终坚持坚持系统观念,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享,把握好大局与局部的关系,梳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把握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内掘潜力、外显特色,持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对标竞进,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议、提高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强化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
一、学校政治站位高,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学院提前精细谋划,根植沃土优化学科布局
成都理工大学党政立足国家生态环境发展所急需,坚定正确的政治站位,实实在在把环境/生态学建设提到空前高度。2017年,学校瞄准新的学科生长点-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决定组建生态环境学院。然而,2018年之前,我校环境/生态学ESI指数一直徘徊在20%左右,学科发展不成体系,学校领导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当年安排6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用于支持学科发展,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实施“高峰”和“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生态环境学院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根植国家一流学科沃土,依托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提前谋划,与“地质学”国家一流学科相呼应,进行学科优化布局。学院先后赴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等具有相似学科背景高校学习调研,对标一流学校,学习一流建设。基于此,环境科学/生态学学科提出“优势创一流、支撑上水平、交叉出特色”建设思路,突出学校地学优势、区域优势、环境生态优势,加强支撑学科建设。生态环境学院联合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和地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发力,以“学科+”为主线,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学科整体布局得到优化,形成了“生态环境+地质”、“生态环境+生物”、“生态环境+健康”三个主要方向。通过“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地质学”国家一流学科优势互补,形成了“生态地质环境”交叉学科群,带动了学校相关学科发展,促进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共同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专业建设,“环境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埋头建设,推进改革,内培外联,聚焦人才
规划只是蓝图,要真正落地管用,最终还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抓发展,注重发挥建在学科团队上的教师党支部在教学科研、教书育人中的引领作用,将组织建设、发挥作用和党建创新等工作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推出了系统的改革举措。
坚持党建引领。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是学院的发展突破口。学院着力在党建和业务工作“结合点”上下工夫,做到党建引领、党政同心,聚全院之力,占据学科发展制高点。学院政治生态、学术生态、育人环境持续向好,做到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助推一流党建。
完善管理体制。生态环境学院注重团队建设,党政领导直接管理“三大团队”:教学系作为一个管理团队,负责一个本科专业的相关管理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教学运行的质量监督管理以及招生就业工作等。课程教学团队是针对相同、相近课程教学与改革组成的团队,负责课程教学任务的实施,教材的组织和编写,负责课程教改项目的立项研究,对教学方面需求的人才进行规划引进和培养,所有教师都要进入相关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是基于学院学科专业相关的科技创新领域,结合国家和地方建设需求组成的科技研发、重大项目实施团体,瞄准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增强科研创新实力,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由此,学院的管理就呈现了减少管理层次而增加管理幅度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让业务干部既能兼顾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得以实现。真正做到让学院干部、教师“围绕中心抓工作,抓好工作促发展”。深度推进学院内部机制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争创一流学科的共识与氛围;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激发学院发展潜力,增强学院改革创新活力。
探索学科融合创新模式。生态环境学院围绕“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领域,解决战略性和科
我校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始终坚持坚持系统观念,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享,把握好大局与局部的关系,梳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把握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内掘潜力、外显特色,持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对标竞进,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议、提高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强化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
一、学校政治站位高,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学院提前精细谋划,根植沃土优化学科布局
成都理工大学党政立足国家生态环境发展所急需,坚定正确的政治站位,实实在在把环境/生态学建设提到空前高度。2017年,学校瞄准新的学科生长点-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决定组建生态环境学院。然而,2018年之前,我校环境/生态学ESI指数一直徘徊在20%左右,学科发展不成体系,学校领导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当年安排6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用于支持学科发展,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实施“高峰”和“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生态环境学院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根植国家一流学科沃土,依托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提前谋划,与“地质学”国家一流学科相呼应,进行学科优化布局。学院先后赴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等具有相似学科背景高校学习调研,对标一流学校,学习一流建设。基于此,环境科学/生态学学科提出“优势创一流、支撑上水平、交叉出特色”建设思路,突出学校地学优势、区域优势、环境生态优势,加强支撑学科建设。生态环境学院联合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和地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发力,以“学科+”为主线,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学科整体布局得到优化,形成了“生态环境+地质”、“生态环境+生物”、“生态环境+健康”三个主要方向。通过“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地质学”国家一流学科优势互补,形成了“生态地质环境”交叉学科群,带动了学校相关学科发展,促进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共同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专业建设,“环境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埋头建设,推进改革,内培外联,聚焦人才
规划只是蓝图,要真正落地管用,最终还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抓发展,注重发挥建在学科团队上的教师党支部在教学科研、教书育人中的引领作用,将组织建设、发挥作用和党建创新等工作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推出了系统的改革举措。
坚持党建引领。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是学院的发展突破口。学院着力在党建和业务工作“结合点”上下工夫,做到党建引领、党政同心,聚全院之力,占据学科发展制高点。学院政治生态、学术生态、育人环境持续向好,做到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助推一流党建。
完善管理体制。生态环境学院注重团队建设,党政领导直接管理“三大团队”:教学系作为一个管理团队,负责一个本科专业的相关管理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教学运行的质量监督管理以及招生就业工作等。课程教学团队是针对相同、相近课程教学与改革组成的团队,负责课程教学任务的实施,教材的组织和编写,负责课程教改项目的立项研究,对教学方面需求的人才进行规划引进和培养,所有教师都要进入相关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是基于学院学科专业相关的科技创新领域,结合国家和地方建设需求组成的科技研发、重大项目实施团体,瞄准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增强科研创新实力,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由此,学院的管理就呈现了减少管理层次而增加管理幅度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让业务干部既能兼顾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得以实现。真正做到让学院干部、教师“围绕中心抓工作,抓好工作促发展”。深度推进学院内部机制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争创一流学科的共识与氛围;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激发学院发展潜力,增强学院改革创新活力。
探索学科融合创新模式。生态环境学院围绕“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领域,解决战略性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