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武侠电影启蒙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作品《火烧红莲寺》。60年代,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决心拍摄新类型的武打片,张彻和胡金铨分别于1966年拍摄武打电影的传世之作《独臂刀》和《大醉侠》。这两部影片奠定了两位导演在影坛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一批武打动作演员也趁着这股东风,以自己为草船借来了属于他们的箭。例如王羽。
第一王羽,是香港第一代武打红星,并早于李小龙走红。
当时的他是香港60年代首席武打小生,也是那一票香港演员中片酬最高,票房号召力最强的动作演员。王羽崭露头角源于邵氏影业,但是他真正大红是因为张彻为其量身定做的《独臂刀》。而《独臂刀》带来的影响则是前所未有的,取得129万票房成为当年的冠军,更创造了香港电影票房的历史,直接从10万时代步入百万时代。其主演的《独臂刀》《金燕子》《独臂刀王》《龙虎斗》均是港片年冠,从1966年到1970年,这是属于王羽的黄金时代,无可争议的功夫之王和票房之王。他身上的大丈夫气概是港台明星中最足的,再加上张彻的推波助澜,王羽一下子成了银幕英雄,观众最为喜爱的明星。1973年的《冷面虎》1975年《直捣黄龙》均进入年度票房前十,号召力依然存在。2011年参演了甄子丹主演的《武侠》,依然霸气外露,老当益壮。
第二李小龙
王羽时代的终结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他就是李小龙,一个令所有华人明星高山仰止的演员。他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连续打破票房纪录。毫无疑问,1971年-1973年属于他的时代。李小龙以一己之力征服了好莱坞,并且定义了“功夫”一词,通过电影和功夫,让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断层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李小龙在国外备受尊崇,然而国内确有很多人在诋毁,真是不可理喻!从古至今有谁能在27岁开山立派?60年代的美国,华人的地位不如黑人,李小龙能站住脚跟,并按小时收费,难道没人踢馆吗?如果他本人没有实战功夫,会有如此众多的追随者吗?这个质疑本身就很可笑,李小龙的成就和贡献,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影响不光没有被神话,还有可能被低估了。至于有人说的“让他赢吧”,我更相信是鬼使神差的言不由衷吧。
第三狄龙
1971年,《唐山大兄》打破票房纪录的同时,姜大卫和狄龙合作的《拳击》《新独臂刀》《大决斗》《无名英雄》四部电影进入年度票房前十。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完全就是“狄龙姜大卫年”。奈何李小龙光芒四射,掩盖了两人的光芒。72年的《水浒传》《年轻人》,73年的《刺马》,74年 的《少林五祖》,75年的《神打》,《倾国倾城》,76年的《少林寺》,77年的《楚留香》均进入年度票房前十。狄龙威武帅气,英俊潇洒,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是武侠电影中的美男子,完全可以和古装的郑少秋媲美,深得观众的青睐,并且与李小龙、梁小龙、成龙并称“香港四小龙”。他的电影产量较高,叫好且叫座。演艺巅峰生涯较长,从7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期。2019年参演了电视剧《乡村爱情11》。狄龙的江湖地位被严重低估了!1971-1977年属于狄龙的巅峰时期。
第四不该被遗忘的李小龙模仿者
何宗道,又名黎小龙。被称为“李小龙第二”。1976年主演《李小龙传奇》,反响不错。1974年到1979年,参演多部模仿李小龙电影,质量和票房均一般,80年代作品骤减,后慢慢淡出视野。
唐龙,本名金泰中,作为“替身”参演了《死亡游戏》,后主演《死亡塔》等作品,作品不多,以模仿李小龙为主。
吕小龙,80年代拍摄多部模仿李小龙的功夫片,90年代形成个人风格,代表作品《长城大决战》,可看性十足。在港台和内地有一定的知名度。80年代末期淡出转做幕后工作,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些曾经的功夫英雄。
梁小龙,“四小龙”之一。代表作《霍元甲》《陈真》《功夫》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奈何巅峰时期被封杀,没人再敢找他拍摄电影。从此以后果断息影,之后再没有重回巅峰。即便后期参演了周星驰的《功夫》,也已沦为配角,令人惋惜!
为什么说狄龙的巅峰期到1977年?因为1978年成龙的《醉拳》横空出世了,接下来是不是可以讲成龙了?非也!还有几个本可以和成龙齐名的人物也不该被遗忘和埋没。下回分解!
第一王羽,是香港第一代武打红星,并早于李小龙走红。
当时的他是香港60年代首席武打小生,也是那一票香港演员中片酬最高,票房号召力最强的动作演员。王羽崭露头角源于邵氏影业,但是他真正大红是因为张彻为其量身定做的《独臂刀》。而《独臂刀》带来的影响则是前所未有的,取得129万票房成为当年的冠军,更创造了香港电影票房的历史,直接从10万时代步入百万时代。其主演的《独臂刀》《金燕子》《独臂刀王》《龙虎斗》均是港片年冠,从1966年到1970年,这是属于王羽的黄金时代,无可争议的功夫之王和票房之王。他身上的大丈夫气概是港台明星中最足的,再加上张彻的推波助澜,王羽一下子成了银幕英雄,观众最为喜爱的明星。1973年的《冷面虎》1975年《直捣黄龙》均进入年度票房前十,号召力依然存在。2011年参演了甄子丹主演的《武侠》,依然霸气外露,老当益壮。
第二李小龙
王羽时代的终结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他就是李小龙,一个令所有华人明星高山仰止的演员。他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连续打破票房纪录。毫无疑问,1971年-1973年属于他的时代。李小龙以一己之力征服了好莱坞,并且定义了“功夫”一词,通过电影和功夫,让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断层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李小龙在国外备受尊崇,然而国内确有很多人在诋毁,真是不可理喻!从古至今有谁能在27岁开山立派?60年代的美国,华人的地位不如黑人,李小龙能站住脚跟,并按小时收费,难道没人踢馆吗?如果他本人没有实战功夫,会有如此众多的追随者吗?这个质疑本身就很可笑,李小龙的成就和贡献,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影响不光没有被神话,还有可能被低估了。至于有人说的“让他赢吧”,我更相信是鬼使神差的言不由衷吧。
第三狄龙
1971年,《唐山大兄》打破票房纪录的同时,姜大卫和狄龙合作的《拳击》《新独臂刀》《大决斗》《无名英雄》四部电影进入年度票房前十。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完全就是“狄龙姜大卫年”。奈何李小龙光芒四射,掩盖了两人的光芒。72年的《水浒传》《年轻人》,73年的《刺马》,74年 的《少林五祖》,75年的《神打》,《倾国倾城》,76年的《少林寺》,77年的《楚留香》均进入年度票房前十。狄龙威武帅气,英俊潇洒,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是武侠电影中的美男子,完全可以和古装的郑少秋媲美,深得观众的青睐,并且与李小龙、梁小龙、成龙并称“香港四小龙”。他的电影产量较高,叫好且叫座。演艺巅峰生涯较长,从7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期。2019年参演了电视剧《乡村爱情11》。狄龙的江湖地位被严重低估了!1971-1977年属于狄龙的巅峰时期。
第四不该被遗忘的李小龙模仿者
何宗道,又名黎小龙。被称为“李小龙第二”。1976年主演《李小龙传奇》,反响不错。1974年到1979年,参演多部模仿李小龙电影,质量和票房均一般,80年代作品骤减,后慢慢淡出视野。
唐龙,本名金泰中,作为“替身”参演了《死亡游戏》,后主演《死亡塔》等作品,作品不多,以模仿李小龙为主。
吕小龙,80年代拍摄多部模仿李小龙的功夫片,90年代形成个人风格,代表作品《长城大决战》,可看性十足。在港台和内地有一定的知名度。80年代末期淡出转做幕后工作,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些曾经的功夫英雄。
梁小龙,“四小龙”之一。代表作《霍元甲》《陈真》《功夫》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奈何巅峰时期被封杀,没人再敢找他拍摄电影。从此以后果断息影,之后再没有重回巅峰。即便后期参演了周星驰的《功夫》,也已沦为配角,令人惋惜!
为什么说狄龙的巅峰期到1977年?因为1978年成龙的《醉拳》横空出世了,接下来是不是可以讲成龙了?非也!还有几个本可以和成龙齐名的人物也不该被遗忘和埋没。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