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身高吧 关注:14,275贴子:231,082
  • 38回复贴,共1

有关中国成人身高的三种官方数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目前笔者所见的主要是两版,一为《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以下简称2015版),一为《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以下简称2020版)。
2015版中清晰地标示出: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2020版中则指出,中国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18~44岁中国男性平均身高169.7厘米,中国女性平均身高158.0厘米,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此处的比较值需要注意,2020版说相比2015年发布的结果有所增加,比较对象实际上是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居民。换言之,2015年发布的结果,18~44岁的中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5厘米,中国女性平均身高为157.2厘米。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2015年版讨论的身高数据主要是基于2010-2013年的数据。同理可得,2020版讨论的身高数据可能也是基于2015-2018年的数据。即便是以2018年作为基准年去搜集身高数据,与2020年也存在2年的差距。更何况2015版将2012年作为基准年,2020版很大概率将以2017年作为基准年,则与2020年存在3年的差距。
根据2020年颁布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以下简称“第五次监测公报”),2020年,全国20~44岁的男性平均身高为171.18厘米,由于全书尚未出版,笔者未见18、19岁的平均身高(据2007年颁布的第二次公报,18岁男性平均身高为171厘米,19岁男性平均身高也为171厘米;2010年颁布的第三次公报载18岁男性平均身高为171.4厘米,19岁为172.1厘米;2014年颁布的第四次公报载18岁男性平均身高为172厘米,19岁为172.4厘米。三次公报平均增值,18岁为0.5厘米,19岁为0.7厘米,但19岁男性在第二次公报与18岁男性平均身高相同,这种特殊情况影响到了三次公报平均增值,且2014年19岁男性相比2010年仅增0.3厘米。为规避误差,我们以18岁与19岁的增幅均值作为第五次公报中18、19岁的增值。则第五次公报18岁男性平均身高约为172.6(±0.1)厘米,19岁男性平均身高为173厘米(±0.2)厘米)。估算得出,第五次监测公报统计的全国18~44岁男性平均身高为171.45厘米,也即171.5厘米。则同2020版《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相比,存在1.8(±0.2)厘米的差距。“第五次监测报告”数据统计时间为2020年8月至12月,相比前者存在3年的时间差,以此而言,此1.8(±0.2)厘米的差距至少可以减0.4厘米(如2020版男性18-44岁平均身高相比2015版五年增加了1.2厘米,每年增长0.24厘米,此0.4厘米为极保守估计值),则为1.4(±0.2)厘米的差距。有部分网友认为这个差距可能是由于统计的阶层性差异。但以笔者管见,后者的统计实际上已可以涵盖城乡差异,最大的区别实际是样本数量的差异。我们注意到,第五次监测公报的样本量为20余万,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相关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60万。由此可知,相比“第五次检测报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更具有可信度。而按照笔者的分析,此报告的基准年为2017年,则至2022年存在5年的时间差,文中取的0.4 厘米是以3年每年增长0.13厘米计算,《营养报告》的实际则是每年增长0.24厘米,为了避免误差,折衷起见,可取0.185厘米的增幅,那么据此推测出,2022年全国18-44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0.6(±0.2)厘米。按照《营养报告》,18至44岁的女性每年增幅为0.16厘米,现取0.14厘米的年增幅计算,2022年全国18-44岁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58.7(±0.1)厘米。
本部分估算的关键数值如下:
《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所载的18-44岁的男性平均身高为171.5厘米,女性平均身高为159.4厘米。
以样本涵盖范围广因而可信度比较高的《营养报告》为基准,测得2022年全国18-44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0.6厘米,女性为158.7厘米。
(二)《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上文我们主要是对18-44岁的男性、女性的平均身高进行讨论。以下将着重讨论四次公报所载的19岁、20-24岁的男、女性平均身高,并试图推算出《公报》中记载的18-22岁男、女性的平均身高。
一般而言,相比23-24岁年龄段,20-22岁年龄段平均身高更高。但男、女性的差值可能不同。现以男性20-22岁年龄段比20-24岁年龄段高0.3厘米左右,女性高0.18厘米左右赋值,求得:2007年第二次公报:19-22岁年龄段男性平均身高为170.8厘米。女性为159厘米;2010年第三次公报同年龄段男性为171.6厘米,女性为159.4厘米;2014年第四次公报同年龄段男性为172.3厘米,女性为160.1厘米;2020年第五次公报同年龄段男性为172.9厘米,女性为160.7厘米 。(见表3)
(三)《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1.1995年
全国汉族男生(19-22岁)平均身高169.61厘米,女生158.35厘米。城市男生170.67厘米,女生159.10厘米;乡村男生168.70厘米,女生157.55厘米。(见该书第155页 )
2.2000年
中国19-22岁汉族男性城市170.87厘米,乡村168.77厘米,平均169.7厘米;女性城市159.45厘米,乡村157.81厘米,平均158.63厘米。(数据见该书第251页 )
3.2005年
中国汉族男生(19-22岁)平均身高:171.02厘米,女生159.48厘米。城市男生171.92厘米,女生160.21厘米。乡村男生170.08厘米,女生158.69厘米。(见该书第161页 )
4.2010年
中国汉族男性、女性平均身高(19-22岁):男性172.07厘米,女生160.05厘米。城市男生172.76厘米,女生160.78厘米;乡村男性171.39厘米,女生159.32厘米。(见该书第81页 )
5.2014年
中国汉族平均身高(19-22岁)男性为172.29厘米,女性为160.12厘米。城市男性为173.07厘米,女性为160.81厘米;乡村男性为171.52厘米,女性为159.43厘米。(见该书第73页 )
2019年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全国汉族男性19-22岁平均身高为173.10厘米。女性为160.74厘米。
注1:以上所说的“该书”不为同一书,而是大概每隔五年出版。
注2:本来试图估算2022年各省身高,但具体用五年学调报告的数据去赋值总存在误差。因为各省的身高增长并不是每五年就一定会增,甚至有时反而会下降(具体见例图)。这就造成了,若以2014年数据减去1995年数据,未必有2010年数据减去1995年数据的差值来的大。所以这种推算暂且只能搁置。
注3:由于历次学调都是把少数民族分开计算,这就造成了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省份的身高存在一定幅度的摆动。主要就是广西、贵州、云南、新疆、内蒙古和宁夏。这几个地区的身高因为少数民族占比较大,可能有左右摆动。
仔细核校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各省级行政区划的身高数据均呈现上涨趋势,并未有明显的停滞迹象。这也能够说明何以2019年中国汉族19—22岁身高数据仍有不小幅度的增长。
第一个省级身高增长的极限估计要到2030年左右(也就是第十次学调时)时才能发现。目前所知的市级极限仍不稳定,可能会有摆动。
总体来看,学调报告的数据接近国民监测公报,两者均比《营养报告》的数据值要高。但学调报告的样本量也比较大,这种差距的形成笔者无法很好解释。祈请各位不吝赐教。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3-13 19:32回复
    文中说的“试图推算出《公报》记载的18—22”应为19—22岁。
    贴吧发文字排版简直一塌糊涂,还不如发张图片,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3-13 19:41
    回复
      2025-05-22 02:27:10
      广告
      帖子沉了?各位讨论讨论呀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3-13 20:07
      回复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0327050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3-13 22:30
        收起回复
          这几天逛 人类身高吧 最有意思的就是,好多人都在谈论 身高极限值这玩意。这种东西得咱们正式成为发达国家之后讨论吧。要知道咱们2020年才刚刚步入全面小康,好多地方刚刚脱贫。就算发达如广东省也有比较落后的粤东西北地区。而就算北京市,从历次数据来看,也不能遽断其已濒临极限。从例图可以看出,北京市仍有增长空间。即便最新出的2019年学调显示北京身高出现下降,也得看下一次学调。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不能用某次身高下降就断定该地一接近极限值。“人类身高吧”好像不乏这种论断。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3-13 22:54
          收起回复
            又看了一些吧友的讨论,感觉市这一级的行政区划确实有部分接近极限了。也有一些相关论文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前面的评论有些狂妄了。不过我大体对此持观望态度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3-13 23:42
            收起回复
              楼主辛苦。问题比较多,简要回复一下。
              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并不是专门的体质调查,例如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引用的身高数据就是来自 2012年版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2.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从建国以来至少进行了5次,调查年份已经确定的分别为1959年,1982年,1992年,2002年,2012年。而每次调查也并不是几个月就调查完毕的,以2012年《健康调查》为例,2010~2011年调查了大城市及部分中小城市,2011~2012年调查了普通农村、贫困农村。(身高测量仪统一采用南通悦健体测器材有限公司SG-210型身高测量仪),另外在2013年还以0~5岁婴幼儿及2岁以内婴儿的母亲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乳母调查》。
              3.国家级国民体质监测,是从2000年开始,然后每五年一次,2020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前段时间刚刚公布,取样人群包含三部分,按照城市非体力、城市体力、农民 3个人群进行取样(幼儿组只区分了城乡),分别是幼儿组(3~6岁),成人组(20~59岁),老年组(60岁以上).。而《国民体质监测公报》7~19岁数据则是引用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或者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本身就属于《全国国民体质监测》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学生体质调研》是从1985年开始,《国民体质监测》是从2000年开始。
              4.三份数据虽然都区分了城乡,但是取样方法完全不同,《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学生体质调研》是随机整群抽样,而《居民营养健康调查》是入家庭户调查,除此之外,人群属性也差异较大,《学生体质调研》取样的7~11岁来自小学,12岁由小学生与初中生共同组成,13~14岁取样自初中,15岁由部分初三及部分高一组成,15~17岁取样自高中,18岁以高中生为主、样本量不足时会掺杂有中专生、以及附近的大学生,而19~22岁则100%是大学生,而且取样学校是以本科为主,在没有达到身高极限的中国,大学生人群的身高有明显的先发优势,身高值是要明显高于全人群的。
              学生体质调研取样城市及点校:https://tieba.baidu.com/p/6334165443
              再说《国民体质监测》,因为取样地点的 城市人口权重较高,且城市非体力多以事业单位,城市体力多以工矿企业为主,因此人群阶层偏高更为明显,尤其是2000年第一次调查时的中年人,那时候能在企业上班哪怕是普通职工也算是中等阶层以上了,如图1所示,我以出生年份为横轴,对三份数据(学调我取的17岁高中生,而没有取样19~22岁女大学生)的女性身高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国民体质监测的高年龄段偏高非常明显。

              图1
              目前,最贴近全人群的是《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第一,《居民营养健康调查》为难得的入户调查,以15~17岁年龄组为例,不光包含了普高生,还包含了中专生、技校生,甚至连初中辍学的都包含在内。 第二,《居民营养健康调查》未限制户籍,调查细则中明确说明先选取取样社区/村庄,然后进行入户调查该家庭户的所有成员,原文明确说明 连“保姆”、“临时到访的亲属”都包含在内。所以人群阶层非常的接地气,与之相反的是,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严格限制了必须是本省户籍,将常驻非户籍人口排除在外。第三,《学生体质调研》的乡村片是1985年确定的,好多当时的乡村 今天已经发展称为了郊区甚至城区,所以代表性有限,而2012年《居民营养健康调查》则是按照 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贫困农村 四个阶层进行取样,2002年时还将农村分为了1类农村,2类农村,3类农村,权重设置可以说考虑的非常细。

              图2.
              如图2所示,《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被调查人群 (高中生)与《居民营养健康调查》被调查人群(接近于全人群) 的身高差异在逐年缩小,到2014年时,差异已经到了0.7厘米以内,未来很可能会进一步缩小。
              楼主整理了各省19~22岁数据,辛苦了,但是我建议最好整理一下17~18岁的数据,因为大学生年龄偏大,不能及时反映新生代的身高水平,第二大学生阶层偏高,与全社会同龄人身高差异明显。第三,大学生取样院系不固定,数据稳定性相对于17~18岁高中生(点校固定)要差不少。
              个人观点:想了解 目前中国的身高现状可以多关注 《居民营养健康调查》与 《解放军应征青年体格调查》(也是专项调查,建国以来只有4次,2012年样本量5.8万人左右)。想了解中国未来的身高极限可以多关注《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因为大学生是最早到达极限的,而普高生因为中国普高率的原因,也会比全国整体更早到达极限。


              IP属地:山东11楼2022-03-14 00:58
              收起回复
                国民体质监测市级数据很扯,省级也只能参考。
                不过全国级别的数据来说,学调城郊合并17-18岁数据,和5年以后,国民体质监测20-24岁基本还是对的上的。国民20-24岁男可以按照五年前学调17-18岁加0.5左右。女基本就按照17-18岁那个数据。
                所以2014年和这次2020年,20-24岁女都偏高了一点 。实际90后-95后男女差已经有12.5左右了。
                国民体质监测的7-22岁数据,就是选用学生体质调研的城乡合并数据。成年人和老人是另外测量的。
                学生体质调研19~22岁基本是本科生的数据,所以人群阶层偏高,而且因大学不同专业身高不同,所以质量不如17-18岁的学生数据稳定。
                另外学调还要考虑少民,少民身高是小于汉族的。
                学调,国民体质监测,总体来说,人群阶层相比全人口还是偏高了。营养调研和军检,可以说是完全接近全人群身高现状了


                IP属地:浙江12楼2022-03-14 01:01
                收起回复
                  2025-05-22 02:21:10
                  广告

                  这是去年 小吧主埋名匿姓 和 我一起整理的 全国学生体质调研 19~22岁大学生各省取样点校(不完整)


                  IP属地:山东13楼2022-03-14 01:19
                  收起回复
                    好久没有见到如此深入研究的吧友了,先点赞一波。
                    关于为什么学生体质调研和国民体质监测要高于营养调查,上面吧主和一些吧友已经解释地很清楚了,也就是取样人群造成了偏差。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家庭条件越好,考上大学的概率越大,因此大学生群体里,来自广义高阶层(也就是大城市、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比例相对同龄群体更多,自然身高也会更高。国民体质监测同理,由于取样对象更加偏重于城镇和体制内人口,农民、体力劳动者的占比相对不足,因此它实际上也高估了身高平均值。相对来说,营养调查的取样更加全面(换句话说,充分考虑到了广大中低阶层和“社会透明人”),因此它的代表性会更强。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知乎上也写过一些回答,楼主可以看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103283/answer/1641963118


                    IP属地:陕西14楼2022-03-14 09:37
                    回复
                      另外楼主发的插图是楼主自己做的嘛?


                      IP属地:陕西15楼2022-03-14 09:39
                      收起回复
                        黑龙江女性和山东到底哪个高


                        IP属地:黑龙江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22-03-15 08:10
                        收起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2-08-26 1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