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江西的李氏主要有六支世系,他们分别是:宜春的西平堂李氏、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婺源三田李氏和福建上杭李氏。进入江西最早的当属宜春的西平堂李氏。
一、宜春的西平堂李氏
顾名思义,是指西平郡王李晟后裔之意。
李晟,字良器,其先世甘肃临潭人,后徙京兆,生于公元727年,卒于公元793年。出生军旅世家,因父左金吾大将军李钦坐太平公主事,从军西陲,李晟十八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历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生子十五,有十二儿子掌握了兵权,李晟的儿子当中,有几人颇有名望,他们是李愿、李宪、李愬、李听。因功高震主,在贞元三年皇帝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其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任刺史。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
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李宪,但是,它的后裔供奉他的父亲西平郡王李晟为一世祖。
李宪,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29年,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幼年随父军营,起家太原府参军,历官醴泉县尉,光禄卿,洪州刺史,公元828年升任江南西道团练观察使,遥岭南节度使,次年卒于镇。逐家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其六子赴袁奔丧,依兄居于袁州。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现在的江西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子孙遍布江西、湖南、湖北。其最大的房系就是长房李游的长子李服,在公元882年,为避黄巢之乱率部分家族成员徙居庐陵(今吉安)。李游的三世孙李唐在后唐年间(即公元927年间)定居吉州之吉水盘乡,村名谷村。在李唐的带领下,谷村李氏人丁迅速发展,逐成当地望族。该地现在的乡名就是取原盘乡的盘,取谷村的谷,而命名,即为盘谷乡。
盘谷乡现有人口3万左右,而谷村李氏就占1万有余。
江西西平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吉安地区,上饶地区一部分。外省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湖南有:“湖南李氏出谷村之说。”
江西西平李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很多:北宋·枢密院事李咨、李观、李潜,明代·兵、吏两部尚书李日宣、兵部尚书李邦华、兵部侍郎李元钉、清代·兵、刑、户、礼四部尚书李振裕等等。
二、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
即唐太宗幼子曹王明后裔。武则天临政,以周代唐,逐杀唐宗亲子孙,曹王明贬黔路中遭逐杀,其子孙被贬岭南。唐玄宗倒周复唐,重掌李唐大权,第一件事就是召回被武周时期被贬的李唐子孙,封官复爵,安抚人心。曹王明的五个儿子俊、傑、价、偹、偲当中,只回来了一个李偹,孙辈回来几个,按照典律,只能封李偹为嗣曹王,李偹卒,无子嗣,长子李俊也无子嗣,次子李傑的儿子李胤顺理成章地袭封嗣曹王,五子偲的子孙无缘封王。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唐玄宗被迫逃入四川,曹王明的玄孙、李胤的一世孙、嗣曹王李皋奉诏入川勤王,拜江南东道节度使,镇守武汉。与西平郡王李晟南北呼应,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平定叛逆。
曹王明五子李偲的子孙,在危急全国的“安史之乱”中,同样不甘寂寞加入了勤王之师。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偲的三世孙李宗投军,当首选自己叔叔嗣曹王李皋的勤王之师,随军驻守武汉,后李宗之子李瑜当了一个小官长江令。李瑜生有六子暀、昵、暕、曙、映、晴,次子李昵生有二子,李昵次子李晟(此李晟非西平郡王李晟)生有三个儿子竚、翊、。第三子李生有五子,此时已是唐朝末年,各地方武装纷纷割据,时局动荡不定。李次子李崇在唐昭宗景福二年(即公元892年)出任荆州刺史,乾宁元年(即公元894年)改洪州刺史,乾宁三年遇兵变身亡。葬洪州新建县至德观生米山之阳,翁仲石兽(该墓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改建一农机站)。
在这次突变后,李崇的家人无心于官场,从子李枢,就是李暕的三世孙,游学来到丰城县广丰乡之葛山,求学于葛天旻,居家葛山,其四世孙李贵再迁居丰城县长宁乡之罗田,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罗田李氏。其开基祖李贵。
李崇的儿子李蓬弃仕隐居江西临川大岗之乔上,子李胜迁居丰城县正信乡即现在的段潭乡,二世孙李从,字伯顺,择地依湖建村,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下李),其开基祖李从。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在丰城约2万余人。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抚州地区、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福建的南平地区、广东的英德地区,四川一些地区和山东的定陶地区等。湖北有:“湖北李氏出湖茫之说。”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很多:北宋·都官郎中、宿州刺史、并称“丰城三郎中”的李秉,司理参军李冕、临川县丞李亢兄弟俩。南宋·成都通判李修己、湖南提举李义山父子俩;明代·丰城侯李彬、李贤父子俩,松潘卫兵备副使李瓛,明嘉靖年兵部尚书、抗倭寇统帅李遂、李材父子俩等。当时,南昌府为了表彰李材(字孟诚,军号见罗)的功绩,特在今南昌市的民德路状元桥边,市教育局斜对面建了一座“见罗公祠”,清代衍变为“湖茫李氏会馆”,上世纪60年代由政府接收。
三、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
就是唐高祖李渊幼子滕王李元婴的后裔,李元婴封滕王,遥领洪州都督。唐朝末年五代初年,滕王李元婴的裔孙李荣,居家山西上党,生有五子,次子李神福领拜淮南节度使、鄂岳招讨使,携三子承鼐、承鼎、承鼒来豫章平乱,唐哀帝天祐三年(即公元906年),长子李承鼐领偏帅印至江西丰城杨梓洲象牙潭溺水阵亡,年仅三十三岁,丰城邑宰冯仪为之殓葬。李神福痛失长子,无心回上党老家,带领幼小的长孙,为儿子守墓居家枫林。次子李承鼎居家白州,二世孙李安乏嗣,立李承鼒三世孙李士玑为嗣。三子李承鼒居家丰城湖茫南头历上,二世孙李霸定居湖茫,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上李),其开基祖李承鼒。李霸四子李士玑过继到白州为嗣,实际上白州李氏与湖茫上李是一脉。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在丰城人数不多,约2千余人。但是,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等。湖北有:“湖北李氏出湖茫之说。”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很多,但是,他的家族子孙大部分没有用江西籍参加考学入仕,基本上是用扬州、无锡、上党等籍考学入仕,这是个谜,目前还没有考探,只是认为这个家族很前卫,一千年前就会走窍门,走高考移民之路。
例如:李定,字资深,一字逢原,以冒扬州籍登进士第,历官至翰林学士。
李祥,字元德,谱名章甫,号东宪,以冒无锡籍登兴隆元年进士,历官国子祭酒、直龙图阁致仕。是该族修家谱的首创人。
(注)不是湖茫人,根本就不知道湖茫村里,李氏分上下两个世系。
四、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
即唐太宗三子吴王恪的后裔,吴王恪的子孙帮助唐玄宗匡复李唐社稷出了很大的力,于是居住在京城西安,世代为京城的高官。吴王恪的九世孙李衜(dao音)辅佐唐朝末帝唐哀帝,任太子太傅,但朝政已被梁王朱温控制,公元905年六月,把皇室成员和朝廷大臣全部软禁起来,逐个逐杀,制造了惊人的“白马之变”。此时唐哀帝已知道自己的命运,密召李衜,令李衜携带皇家族谱逃离西安。李衜带领少部分家族成员先是到湖北,随后逃到江西永修县的深山里名叫磨刀的地方隐居下来。一说开始就没有磨刀这个地名,是李衜为了不忘记国破家恨,时刻教育子孙们学文习武,恢复李唐政权,就在家门口的一块大岩石上磨刀磨剑,外姓人称他们为磨刀李家,开基祖为李衜。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原磨刀李氏是人数从多的望族,现在磨刀村的人数不多,约2百余人。但是,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从磨刀李村迁分出去后裔,在外建村都成为当地的望族,李衜后裔号称有40万之众。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主要分布在九江地区、抚州地区、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以及长江以北地区。他们家庙里的梁柱上有一副很生动的对联:“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杰出的历史人物也有很多,北宋·李常,字公择,历官吏部侍郎、户部尚书等;李受,历官太子少保;李彭,字商老,江西诗派重要名人之一;南宋·李公懋,字子勉历官监察御史、湖北提刑等职。
五、婺源三田李氏
高祖李淵其先西涼諱嵩之後,嵩生歆,歆生重耳,重耳生熙,熙生天賜,天賜生虎仕西魏,封隴西郡,公虎生八子,三諱仕後周封唐公,四諱淵襲爵進封唐王,淵生二十八子,竇氏生次子諱世民,世民生十四子,文德氏生治,治生八子,武氏生旦,旦生六子,昭成氏生隆基,隆基生三十子,元獻氏生亨,亨生十四子,章敬氏生豫初名俶,俶生二十子,睿貞氏生適,適生十一子,昭德氏生誦,誦我太高祖也,生於上元二年辛醜九月,歿于元和元年丙戌正月癸酉,葬於七月壬寅,誦生二十七子,王氏生純,純我曾祖也,生於大曆十三年戊午正月,元和十五年庚子正月歿於逆陳宏志,葬于六月庚申,純生二十子,第十三子即我祖諱忱,母郭氏生於元和五年庚寅二月,歿于大中十三年己卯八月癸已,葬於鹹通二年甲申,生子十二漼居長,我考諱汭,第九母趙氏所生也,生於開成五年庚申正月丙子,母陶氏生三子,嫡伴,次佑為饒州刺史,季佯即我也,乾符三年丙申五月戊寅考歿,辛醜妣歿,丙戌兄又卒,我治喪事未畢,而仲兄之訃音又聞,時四方兵亂,不能南顧,幸宋威七月奏捷,方取裝南奔,不意王仙芝、黃巢尚在大肆屠戮,道路不通,我乃變服禦,更名京,涉曆萬苦,冬始抵饒,而仲兄之喪已賴歙州刺史李櫂仰念宗族移咨饒州刺史顏一標同,代葬於鄱之昌水矣,我乃抵歙謝櫂,因亂不能北返,遂留寓焉,我考我妣之墳墓未治,日惟北望號慟而已,己亥冬巢陷歙州,聞有逢黃不殺之號,乃徙居黃墩以避之,廣明庚子(西元880年)複徙昌水娶方氏生三子,仲皋、仲安、仲亨。後聞黃巢殺長安宗族無遺類,韓建劉季述矯詔殺十一王于石堤穀,蔣元暉等殺諸王于九曲池,宗族淩夷如此之甚,無再北歸之志矣。天佑四年丁卯(西元907年)三月宰相張文蔚、楊涉奉冊寶禪位於梁,而我祖宗之業廢矣,嗚呼!時事如此,夫複何言,頓首泣血,謹書大略,以遺我之後人世世秘而藏之,以為家乘,不必使人知之,茲當改革之際,宗族之辱不及平民之榮,何足言哉,但恐以後遷徙無常,時移世變愈久愈遠,而愈不知其所自出為是,不得已而有言嗚呼痛哉!
三田李氏先祖李佯生于唐懿宗咸通辛巳(公元861)年,母元妃陶氏。至广明庚子(880)年,李佯年仅十九岁,因为战乱,流离无所,又闻黄巢杀长安宗族无遗类,便断了北归之意,后择地而居,因得“乾九二见田吉”之卜,遂卜迁江西饶州浮梁之界田。娶方氏,生子仲皋、仲安、仲亨。“仲皋补江西寨将,生子三:长子德鹏迁祁门之浮溪新田,次子德鸾迁婺源之严田,三子德鸿守旧土不迁,仍居界田。三田之析,一人之遗也。”,后世称之为“三田李氏”。
六、福建上杭李氏
就是李火德公世系,火德公生于宋朝太祖七年丙寅岁十一月初八日,李火德是李虎后裔。李虎,生于陕西省陇西县上原都平昌乡,娶邝氏,生二子:曰炳、曰焕,炳事北朝后周有功,封唐公。炳生渊,袭父爵,征战有功封丞相,进爵封唐王,渊生三子:长相民、次世民、三顺民。相民又名建成封殷王。世民封秦王。顺民又名元吉封齐王。世民诛突厥而承天庥,遂一统焉。殆及八世而亨公受制,其子广平王举兵拨乱,复振先绪。至杰公,废坠厥业,丧宗裔。虽生十子,被难九亡矣。惟第三子奇公逃隐于浙江种瓜为业,因与詹家构讼,又遁于海者八年矣。后以商为业,至宜兴城南居焉。娶甘氏生五子,以五行为名,长金德、次木德俱居宜兴县,三水德居邵武府,土德则少殒。
火德公流寓汀州府上杭县,娶伍氏年六十尚未有翤,复娶妾陈氏而生二子:长乾培、次坤培。年九十七寿而终,葬于东门梅花岭风浪岗。
福建的上杭李氏,在明清两朝期间,有大量的人员回徙江西,建村开基,逐成望族。主要分布是在赣州地区、宜春的南部地区、新余、分宜两地区、上饶地区。
一、宜春的西平堂李氏
顾名思义,是指西平郡王李晟后裔之意。
李晟,字良器,其先世甘肃临潭人,后徙京兆,生于公元727年,卒于公元793年。出生军旅世家,因父左金吾大将军李钦坐太平公主事,从军西陲,李晟十八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历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生子十五,有十二儿子掌握了兵权,李晟的儿子当中,有几人颇有名望,他们是李愿、李宪、李愬、李听。因功高震主,在贞元三年皇帝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其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任刺史。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
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李宪,但是,它的后裔供奉他的父亲西平郡王李晟为一世祖。
李宪,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29年,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幼年随父军营,起家太原府参军,历官醴泉县尉,光禄卿,洪州刺史,公元828年升任江南西道团练观察使,遥岭南节度使,次年卒于镇。逐家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其六子赴袁奔丧,依兄居于袁州。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现在的江西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子孙遍布江西、湖南、湖北。其最大的房系就是长房李游的长子李服,在公元882年,为避黄巢之乱率部分家族成员徙居庐陵(今吉安)。李游的三世孙李唐在后唐年间(即公元927年间)定居吉州之吉水盘乡,村名谷村。在李唐的带领下,谷村李氏人丁迅速发展,逐成当地望族。该地现在的乡名就是取原盘乡的盘,取谷村的谷,而命名,即为盘谷乡。
盘谷乡现有人口3万左右,而谷村李氏就占1万有余。
江西西平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吉安地区,上饶地区一部分。外省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湖南有:“湖南李氏出谷村之说。”
江西西平李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很多:北宋·枢密院事李咨、李观、李潜,明代·兵、吏两部尚书李日宣、兵部尚书李邦华、兵部侍郎李元钉、清代·兵、刑、户、礼四部尚书李振裕等等。
二、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
即唐太宗幼子曹王明后裔。武则天临政,以周代唐,逐杀唐宗亲子孙,曹王明贬黔路中遭逐杀,其子孙被贬岭南。唐玄宗倒周复唐,重掌李唐大权,第一件事就是召回被武周时期被贬的李唐子孙,封官复爵,安抚人心。曹王明的五个儿子俊、傑、价、偹、偲当中,只回来了一个李偹,孙辈回来几个,按照典律,只能封李偹为嗣曹王,李偹卒,无子嗣,长子李俊也无子嗣,次子李傑的儿子李胤顺理成章地袭封嗣曹王,五子偲的子孙无缘封王。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唐玄宗被迫逃入四川,曹王明的玄孙、李胤的一世孙、嗣曹王李皋奉诏入川勤王,拜江南东道节度使,镇守武汉。与西平郡王李晟南北呼应,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平定叛逆。
曹王明五子李偲的子孙,在危急全国的“安史之乱”中,同样不甘寂寞加入了勤王之师。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偲的三世孙李宗投军,当首选自己叔叔嗣曹王李皋的勤王之师,随军驻守武汉,后李宗之子李瑜当了一个小官长江令。李瑜生有六子暀、昵、暕、曙、映、晴,次子李昵生有二子,李昵次子李晟(此李晟非西平郡王李晟)生有三个儿子竚、翊、。第三子李生有五子,此时已是唐朝末年,各地方武装纷纷割据,时局动荡不定。李次子李崇在唐昭宗景福二年(即公元892年)出任荆州刺史,乾宁元年(即公元894年)改洪州刺史,乾宁三年遇兵变身亡。葬洪州新建县至德观生米山之阳,翁仲石兽(该墓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改建一农机站)。
在这次突变后,李崇的家人无心于官场,从子李枢,就是李暕的三世孙,游学来到丰城县广丰乡之葛山,求学于葛天旻,居家葛山,其四世孙李贵再迁居丰城县长宁乡之罗田,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罗田李氏。其开基祖李贵。
李崇的儿子李蓬弃仕隐居江西临川大岗之乔上,子李胜迁居丰城县正信乡即现在的段潭乡,二世孙李从,字伯顺,择地依湖建村,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下李),其开基祖李从。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在丰城约2万余人。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抚州地区、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福建的南平地区、广东的英德地区,四川一些地区和山东的定陶地区等。湖北有:“湖北李氏出湖茫之说。”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很多:北宋·都官郎中、宿州刺史、并称“丰城三郎中”的李秉,司理参军李冕、临川县丞李亢兄弟俩。南宋·成都通判李修己、湖南提举李义山父子俩;明代·丰城侯李彬、李贤父子俩,松潘卫兵备副使李瓛,明嘉靖年兵部尚书、抗倭寇统帅李遂、李材父子俩等。当时,南昌府为了表彰李材(字孟诚,军号见罗)的功绩,特在今南昌市的民德路状元桥边,市教育局斜对面建了一座“见罗公祠”,清代衍变为“湖茫李氏会馆”,上世纪60年代由政府接收。
三、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
就是唐高祖李渊幼子滕王李元婴的后裔,李元婴封滕王,遥领洪州都督。唐朝末年五代初年,滕王李元婴的裔孙李荣,居家山西上党,生有五子,次子李神福领拜淮南节度使、鄂岳招讨使,携三子承鼐、承鼎、承鼒来豫章平乱,唐哀帝天祐三年(即公元906年),长子李承鼐领偏帅印至江西丰城杨梓洲象牙潭溺水阵亡,年仅三十三岁,丰城邑宰冯仪为之殓葬。李神福痛失长子,无心回上党老家,带领幼小的长孙,为儿子守墓居家枫林。次子李承鼎居家白州,二世孙李安乏嗣,立李承鼒三世孙李士玑为嗣。三子李承鼒居家丰城湖茫南头历上,二世孙李霸定居湖茫,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上李),其开基祖李承鼒。李霸四子李士玑过继到白州为嗣,实际上白州李氏与湖茫上李是一脉。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在丰城人数不多,约2千余人。但是,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等。湖北有:“湖北李氏出湖茫之说。”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很多,但是,他的家族子孙大部分没有用江西籍参加考学入仕,基本上是用扬州、无锡、上党等籍考学入仕,这是个谜,目前还没有考探,只是认为这个家族很前卫,一千年前就会走窍门,走高考移民之路。
例如:李定,字资深,一字逢原,以冒扬州籍登进士第,历官至翰林学士。
李祥,字元德,谱名章甫,号东宪,以冒无锡籍登兴隆元年进士,历官国子祭酒、直龙图阁致仕。是该族修家谱的首创人。
(注)不是湖茫人,根本就不知道湖茫村里,李氏分上下两个世系。
四、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
即唐太宗三子吴王恪的后裔,吴王恪的子孙帮助唐玄宗匡复李唐社稷出了很大的力,于是居住在京城西安,世代为京城的高官。吴王恪的九世孙李衜(dao音)辅佐唐朝末帝唐哀帝,任太子太傅,但朝政已被梁王朱温控制,公元905年六月,把皇室成员和朝廷大臣全部软禁起来,逐个逐杀,制造了惊人的“白马之变”。此时唐哀帝已知道自己的命运,密召李衜,令李衜携带皇家族谱逃离西安。李衜带领少部分家族成员先是到湖北,随后逃到江西永修县的深山里名叫磨刀的地方隐居下来。一说开始就没有磨刀这个地名,是李衜为了不忘记国破家恨,时刻教育子孙们学文习武,恢复李唐政权,就在家门口的一块大岩石上磨刀磨剑,外姓人称他们为磨刀李家,开基祖为李衜。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原磨刀李氏是人数从多的望族,现在磨刀村的人数不多,约2百余人。但是,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从磨刀李村迁分出去后裔,在外建村都成为当地的望族,李衜后裔号称有40万之众。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主要分布在九江地区、抚州地区、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以及长江以北地区。他们家庙里的梁柱上有一副很生动的对联:“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杰出的历史人物也有很多,北宋·李常,字公择,历官吏部侍郎、户部尚书等;李受,历官太子少保;李彭,字商老,江西诗派重要名人之一;南宋·李公懋,字子勉历官监察御史、湖北提刑等职。
五、婺源三田李氏
高祖李淵其先西涼諱嵩之後,嵩生歆,歆生重耳,重耳生熙,熙生天賜,天賜生虎仕西魏,封隴西郡,公虎生八子,三諱仕後周封唐公,四諱淵襲爵進封唐王,淵生二十八子,竇氏生次子諱世民,世民生十四子,文德氏生治,治生八子,武氏生旦,旦生六子,昭成氏生隆基,隆基生三十子,元獻氏生亨,亨生十四子,章敬氏生豫初名俶,俶生二十子,睿貞氏生適,適生十一子,昭德氏生誦,誦我太高祖也,生於上元二年辛醜九月,歿于元和元年丙戌正月癸酉,葬於七月壬寅,誦生二十七子,王氏生純,純我曾祖也,生於大曆十三年戊午正月,元和十五年庚子正月歿於逆陳宏志,葬于六月庚申,純生二十子,第十三子即我祖諱忱,母郭氏生於元和五年庚寅二月,歿于大中十三年己卯八月癸已,葬於鹹通二年甲申,生子十二漼居長,我考諱汭,第九母趙氏所生也,生於開成五年庚申正月丙子,母陶氏生三子,嫡伴,次佑為饒州刺史,季佯即我也,乾符三年丙申五月戊寅考歿,辛醜妣歿,丙戌兄又卒,我治喪事未畢,而仲兄之訃音又聞,時四方兵亂,不能南顧,幸宋威七月奏捷,方取裝南奔,不意王仙芝、黃巢尚在大肆屠戮,道路不通,我乃變服禦,更名京,涉曆萬苦,冬始抵饒,而仲兄之喪已賴歙州刺史李櫂仰念宗族移咨饒州刺史顏一標同,代葬於鄱之昌水矣,我乃抵歙謝櫂,因亂不能北返,遂留寓焉,我考我妣之墳墓未治,日惟北望號慟而已,己亥冬巢陷歙州,聞有逢黃不殺之號,乃徙居黃墩以避之,廣明庚子(西元880年)複徙昌水娶方氏生三子,仲皋、仲安、仲亨。後聞黃巢殺長安宗族無遺類,韓建劉季述矯詔殺十一王于石堤穀,蔣元暉等殺諸王于九曲池,宗族淩夷如此之甚,無再北歸之志矣。天佑四年丁卯(西元907年)三月宰相張文蔚、楊涉奉冊寶禪位於梁,而我祖宗之業廢矣,嗚呼!時事如此,夫複何言,頓首泣血,謹書大略,以遺我之後人世世秘而藏之,以為家乘,不必使人知之,茲當改革之際,宗族之辱不及平民之榮,何足言哉,但恐以後遷徙無常,時移世變愈久愈遠,而愈不知其所自出為是,不得已而有言嗚呼痛哉!
三田李氏先祖李佯生于唐懿宗咸通辛巳(公元861)年,母元妃陶氏。至广明庚子(880)年,李佯年仅十九岁,因为战乱,流离无所,又闻黄巢杀长安宗族无遗类,便断了北归之意,后择地而居,因得“乾九二见田吉”之卜,遂卜迁江西饶州浮梁之界田。娶方氏,生子仲皋、仲安、仲亨。“仲皋补江西寨将,生子三:长子德鹏迁祁门之浮溪新田,次子德鸾迁婺源之严田,三子德鸿守旧土不迁,仍居界田。三田之析,一人之遗也。”,后世称之为“三田李氏”。
六、福建上杭李氏
就是李火德公世系,火德公生于宋朝太祖七年丙寅岁十一月初八日,李火德是李虎后裔。李虎,生于陕西省陇西县上原都平昌乡,娶邝氏,生二子:曰炳、曰焕,炳事北朝后周有功,封唐公。炳生渊,袭父爵,征战有功封丞相,进爵封唐王,渊生三子:长相民、次世民、三顺民。相民又名建成封殷王。世民封秦王。顺民又名元吉封齐王。世民诛突厥而承天庥,遂一统焉。殆及八世而亨公受制,其子广平王举兵拨乱,复振先绪。至杰公,废坠厥业,丧宗裔。虽生十子,被难九亡矣。惟第三子奇公逃隐于浙江种瓜为业,因与詹家构讼,又遁于海者八年矣。后以商为业,至宜兴城南居焉。娶甘氏生五子,以五行为名,长金德、次木德俱居宜兴县,三水德居邵武府,土德则少殒。
火德公流寓汀州府上杭县,娶伍氏年六十尚未有翤,复娶妾陈氏而生二子:长乾培、次坤培。年九十七寿而终,葬于东门梅花岭风浪岗。
福建的上杭李氏,在明清两朝期间,有大量的人员回徙江西,建村开基,逐成望族。主要分布是在赣州地区、宜春的南部地区、新余、分宜两地区、上饶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