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志吧 关注:11,610贴子:336,059

燕昭王求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燕昭王求贤 
 
 

--------------------------------------------------------------------------------
10/14/2004/11:13  华夏经纬网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湣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湣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湣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湣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来源:常青树)
 
 



1楼2006-01-11 14:30回复
    南登碣石坂
    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
    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
    驱马复归


    2楼2006-01-11 14:34
    回复
      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二公:(1)自陕以西,(2)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3)《君爽》不说周公。(4)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5)假于皇天;(6)在太戊时,(7)则有若伊陟、臣扈,(8)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9)在祖乙时,(10)则有若巫贤;(11)在武丁时,(12)则有若甘般:(13)率维兹有陈,(14)保乂有殷”。(15)于是召公乃说。

      【注释】(1)“三公”,周代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书·周官》曰“立太师、太博、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公羊传》隐公五年曰“天子三公者问?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尚书·顾命》则明言“太保奭”,《君奭》亦称“保爽”,现存西周初年保卣等青铜器铭中之“保”即“保奭”。(2)“陕”,何休谓“盖今弘农陕县是也”,地在今河南陕县。《公羊传释文》曰“陕,一云当作郊,王城郏鄏”,《左传》宣公三年曰“成王定鼎于郏鄏”,或曰本文之“陕”当“郏”之误,地在今河南洛阳。(3)“《君奭》”,史官记周公勉召公共辅成王之文,今存《尚书》内。文首言“君奭”,故以为篇名。(4)“说”,音yuè,通“悦”。根据本文所述,召公对周公摄政生疑,故谓“《君奭》不说周公”。(5)“汤”,商朝开国君,又称大乙,殷墟、周原甲骨文作“唐”(汤、唐古音通,互借)。“伊尹”,名挚,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之臣,受到商汤重用,助汤灭夏,为国权臣。殷墟出土甲骨卜辞屡见致祭伊尹之辞,可知其确为商汤时臣。(6)“假”,《尚书·君奭》作“格”,至也。“皇天”,古人眼中主宰万物之天神。本句谓伊尹对国家的治理合于皇天之道。(7)“太戊”,商代国王,太庚之子,小甲、雍己之弟,任用伊陟、巫咸治理国家,使商复兴。(8)“伊陟”,太戊时大臣,伊尹之子。“臣扈”,太戊臣。“上帝”,殷墟甲骨卜辞中有“上帝”,是商人心中主宰万物之天神。(9)“巫咸”,太戊时大臣,或曰即殷墟卜辞之“咸巫”。(10)“祖乙”,商代国王,河亶甲子。(11)“巫贤”,祖乙时大臣,巫成子。(12)“武丁”,商代国王,小乙子,古称高宗,为殷代中兴之王。(13)“甘般”,武丁时重臣,殷墟卜辞中屡见其帅军征战,称为“自(师)般”。(14)”陈”,位列。此谓各个贤臣均得其位,(15)“乂”,音yì,治理,安定。  


      4楼2006-03-31 01:48
      回复
         召公之治西方,(1)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2)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率,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3)哥咏之,(4)作《甘棠》之诗。(5)

        【注释】(1)“西方”,指前文所说“自陕以西”。(2)“棠树”,又称甘棠,《尔雅·释木》曰“社,甘棠”,乔木,有赤、白两种,赤者称杜,白者称棠。白堂即甘棠,也称棠梨,果实酸美可食,(3)“怀棠树不敢伐”,《括地志》曰:“召伯庙在洛州寿安县(今河南宜阳东)西北五里。召伯听讼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树,后人怀其德,因立庙,有棠在九曲城东阜上,”(4)“哥”,通“歌”。(5)“《甘棠》之诗”,今存《诗经·召南·甘棠》即是。  


        5楼2006-03-31 01:48
        回复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1)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2)共和之时。(3)

          【注释】(1)“自召公己下九世至惠侯”,这个时期的燕国历史在司马迁时已无流传,故而缺如。(2)“周厉王”,名胡,因施暴政被国人所逐。“彘”,音zhì,今山西霍县、厉王于公元前八四二年奔此。(3)“共和之时”,共和元年为公元前八四一年,十四年后周宣王即位。  


          6楼2006-03-31 01:48
          回复
             惠侯卒,子釐侯立。(1)是岁,周宣王初即位。釐侯二十一年,郑桓公初封于郑。(2)三十六年,釐侯卒,子顷侯立。

            【注释】(1)“釐”,音xǐ,公元前八二八年,釐侯立。(2)“郑桓公”,名友,周宣王弟,郑国始纣君,公元前八○六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郑”,今陕西华县,幽王时东迁,武公时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7楼2006-03-31 01:48
            回复
              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1)秦始列为诸侯。(2)

              【注释】(1)“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周幽王废申后立褒姒,以伯服代宜臼为太子,实行暴政,遭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被犬戎迫杀于骊山下,时当公元前七七一年。(2)“秦始列为诸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七七○年),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受封,始列为诸侯。  


              8楼2006-03-31 01:48
              回复
                 二十四年,顷侯卒,子哀侯立。哀侯二年卒,子郑侯立。郑侯三十六年卒,子缪侯立。

                  缪侯七年,而鲁隐公元年也。(1)十八年卒,子宣侯立。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2)桓侯七年卒,子庄公立。

                【注释】(1)“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编年体史书《春秋》记事始于此年。(2)“子桓侯立”,《世本》曰“桓侯徙;临易”,临易在今河北雄县。  


                9楼2006-03-31 01:49
                回复
                   襄公二十六年,晋文公为践土之会,(1)称伯。(2)三十一年,秦师败于肴。(3)三十七年,秦穆公卒。(4)四十年,襄公卒,桓公立。(5)

                  【注释】(1)“晋文公为践土之会”,公元前六三三年,晋文公会同齐师、来师、秦师与楚师会战于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大败楚师,奠定了霸主地位。是年夏,晋文公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与鲁、齐、宋、蔡、郑、卫、莒等诸侯会盟并称霸。(2)“伯”,音bà,通“霸”,(3)“秦师败于肴”,公元前六二八年,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袭郑,回归时在肴山为晋伏军所败。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生擒。“肴”,音xiáo,亦作“崤”,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六十里,西接陕县,东接渑池,地形险要,为关中与中原必经之地。(4)“秦穆公”,名任好,公元前六二一年卒。(5)“桓公”;《索隐》“谯周云《世本》襄伯生寅伯,无桓公,今检《史记》,并有‘桓公立十六年,”。《正义》云:“燕四十三代,三桓公,二僖公,二宣公,二惠公,二文公,盖国徽,其谥故重。”  


                  11楼2006-03-31 01:49
                  回复
                     桓公十六年卒,宣公立。宣公十五年卒,昭公立。昭公十三年卒,武公立。是岁晋灭三郤大夫。(1)

                    【注释】(1)“晋灭三郤大夫”,公元前五七四年,晋厉公杀其大夫郤犨,郤犨、郤至。“郤”,音xì。或曰晋灭三郤在前年,当燕昭公十三年。  


                    12楼2006-03-31 01:49
                    回复
                       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文公六年卒,懿公立。懿公元年,齐崔抒臧其君庄公。(1)四年卒,子惠公立。

                      【注释】(1)“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公元前五四八年,齐大夫崔杼杀其君庄公(光)。 


                      13楼2006-03-31 01:49
                      回复
                         惠公元年,齐高止来奔。(1)六年,惠公多宠姬,(2)公欲去诸大夫而立宠姬宋,(3)大夫共诛姬宋,惠公惧,奔齐。四年,齐高偃如晋,(4)请共伐燕,入其君。晋平公许,与齐伐燕,入惠公。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

                        【注释】(1)“齐高止来奔”,公元前五四四年,齐大夫公孙蛋、公孙灶逐大夫高止,高止奔燕。高止,又称子容、高子容。(2)“惠公多宠姬”,《左传》昭公三年作“燕简公多蟹宠,欲去诸大夫而立其宠人。冬,燕大夫比以杀公之外嬖。公惧,奔齐。书曰‘北燕伯款出奔齐’”,与本书不同,未知孰是。或曰三“姬”字当作“臣”,《年表》云:“公杀公卿立幸臣,公恐出奔齐”。(3)“宋”,宠姬名。(4)“齐高偃如严”,《左传》昭公六年曰:“十一月,齐侯如晋,请伐北燕也。晋侯许之。十二月,齐侯遂伐北燕,将纳简公。”《春秋》昭公十二年曰:“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本文前述“六年”事,后述“四年”事,于理不合,《年表》曰伐燕在“九年”,“四年”疑为传写之误。“高偃”,又作“高酀”,高俀(敬仲)玄孙。  


                        14楼2006-03-31 01:49
                        回复

                          【注释】(1)“北”,败北、败逃。(2)“临淄”,古营丘,齐献公自薄姑迁都于此,更名临淄,春秋战国为齐国都。(3)“聊”,聊城,今山东聊城西北。按:本书《乐毅田卑列传》及《战国策·齐策》《燕策》并无“聊”,疑“聊”字衍。“莒”,音jǚ,今山东莒县境。“即墨”,故城在墨水边,故称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   

                            昭王三十二年卒,子惠王立。(1)

                          【注释】(1)“惠王”,公元前二七八年至前二七二年在位。   

                            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1)及即位,疑毅,使骑劫代将。乐毅亡走赵。(2)齐田单以即墨击败燕军,(3)骑劫死,燕兵引归,齐悉复得其故城。湣王死于莒,乃立其子为襄王。(4)

                          【注释】(1)“隙”,音xì,缝隙、裂痕,引申为怨恨、纷争。(2)“乐毅亡走赵”,赵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后死于赵。(3)“田单”,齐将,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初为市吏,乐毅破齐时,他坚守即墨,后施反间计,使燕以骑劫代乐毅为将,他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七十余城,被齐襄王任为相国,封安平君。(4)“襄王”,名法章,公元前二八三年至前二六五年在位。   

                            惠王七年卒。(1)韩、魏、楚共伐燕。(2)燕武成王立。(3)

                          【注释】(1)“惠王七年卒”,本书《赵世家》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七一年)载“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年表》是年为燕武成王元年,知惠王为其相公孙操所杀。(2)“韩、魏、楚共伐燕”,《楚世家》载顷襄王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魏世家》、《赵世家》未载此事。(3)“燕武成王”,惠王子,公元前二七一年至前二五八年在位。   

                            武成王七年,齐田单伐我,拔中阳。(1)十三年,秦败赵于长平四十余万。(2)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3)

                          【注释】(1)“中阳”,应是“中人”之误,《赵世家》“伐中山,又战于中人”,在今河北唐县西北。炎帝¢吟风 (2)“长平”,赵邑,在今山西高正县西北。秦将白起大败赵军于此,坑杀降卒四十万。(3)“孝王”,公元前二五七年至前二五五年在位。   

                            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1)三年卒,子今王喜立。(2)

                          【注释】(1)“秦围邯郸者风魔1解去”,据《秦本纪》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龁攻邯郸,不拔,去”。(2)“喜”,燕王喜公元前二五四年至前二二二年在位,为秦所迫徙居辽东,终为秦所灭。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1)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2)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3)对曰:“赵四战之国,(4)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5)卿秦攻代。(6)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7)“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8)不祥,兵无成功。”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9)将渠引燕王缓止之曰:(10)“王必无自往,往无成功。”王蹵之以足。(11)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也!”燕军至宋子,(12)赵使廉颇将,(13)击破栗腹于鄗。乐乘破卿秦于代。乐间奔赵。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燕相将渠以处和。赵听将渠,解燕围。

                          【注释】(1)“秦昭王”,亦曰昭襄王,名稷,公元前三○六年至前二五一的在位。(2)“以五百金为赵王酒”,《战国策》作“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此处疑有锗漏。(3)“乐间”,乐毅奔赵后,燕王复以其子乐间为昌国君。(4)“赵四战之国”,赵西接秦,南毗韩、魏,北连胡貊,皆强国劲敌,四面皆有战事,故称四战之国。(5)“鄗”,音hào,赵邑,今河北柏乡县北。(6)“卿秦攻代”,《战国策》作廉颇以二十万遇栗腹于部,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与此不同。“卿秦”,燕将。“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公元前四七五年为赵襄子所灭,襄子将其封与其侄赵周。(7)“将渠”,燕相。(8)“报”,对邻国通问修好的报答回访。(9)“偏军”,配合主力部队的军队。(10)“绶”,丝带。(11)“蹵”,同“蹴”,音cù,踢。(12)“宋子”,赵地,今河北巨鹿一带。(13)“廉颇”,赵将,赵惠文王时,因卒师破齐,拜为上卿;赵孝成王十五年,领兵大破燕军于鄗,封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获罪奔魏,后病死楚寿春。   
                          


                          18楼2006-03-31 01:50
                          回复

                            【注释】(1)“北”,败北、败逃。(2)“临淄”,古营丘,齐献公自薄姑迁都于此,更名临淄,春秋战国为齐国都。(3)“聊”,聊城,今山东聊城西北。按:本书《乐毅田卑列传》及《战国策·齐策》《燕策》并无“聊”,疑“聊”字衍。“莒”,音jǚ,今山东莒县境。“即墨”,故城在墨水边,故称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   

                              昭王三十二年卒,子惠王立。(1)

                            【注释】(1)“惠王”,公元前二七八年至前二七二年在位。   

                              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1)及即位,疑毅,使骑劫代将。乐毅亡走赵。(2)齐田单以即墨击败燕军,(3)骑劫死,燕兵引归,齐悉复得其故城。湣王死于莒,乃立其子为襄王。(4)

                            【注释】(1)“隙”,音xì,缝隙、裂痕,引申为怨恨、纷争。(2)“乐毅亡走赵”,赵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后死于赵。(3)“田单”,齐将,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初为市吏,乐毅破齐时,他坚守即墨,后施反间计,使燕以骑劫代乐毅为将,他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七十余城,被齐襄王任为相国,封安平君。(4)“襄王”,名法章,公元前二八三年至前二六五年在位。   

                              惠王七年卒。(1)韩、魏、楚共伐燕。(2)燕武成王立。(3)

                            【注释】(1)“惠王七年卒”,本书《赵世家》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七一年)载“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年表》是年为燕武成王元年,知惠王为其相公孙操所杀。(2)“韩、魏、楚共伐燕”,《楚世家》载顷襄王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魏世家》、《赵世家》未载此事。(3)“燕武成王”,惠王子,公元前二七一年至前二五八年在位。   

                              武成王七年,齐田单伐我,拔中阳。(1)十三年,秦败赵于长平四十余万。(2)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3)

                            【注释】(1)“中阳”,应是“中人”之误,《赵世家》“伐中山,又战于中人”,在今河北唐县西北。(2)“长平”,赵邑,在今山西高正县西北。秦将白起大败赵军于此,坑杀降卒四十万。(3)“孝王”,公元前二五七年至前二五五年在位。   

                              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1)三年卒,子今王喜立。(2)

                            【注释】(1)“秦围邯郸者解去”,据《秦本纪》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龁攻邯郸,不拔,去”。(2)“喜”,燕王喜公元前二五四年至前二二二年在位,为秦所迫徙居辽东,终为秦所灭。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1)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2)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3)对曰:“赵四战之国,(4)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5)卿秦攻代。(6)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7)“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8)不祥,兵无成功。”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9)将渠引燕王缓止之曰:(10)“王必无自往,往无成功。”王蹵之以足。(11)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也!”燕军至宋子,(12)赵使廉颇将,(13)击破栗腹于鄗。乐乘破卿秦于代。乐间奔赵。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燕相将渠以处和。赵听将渠,解燕围。

                            【注释】(1)“秦昭王”,亦曰昭襄王,名稷,公元前三○六年至前二五一的在位。(2)“以五百金为赵王酒”,《战国策》作“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此处疑有锗漏。(3)“乐间”,乐毅奔赵后,燕王复以其子乐间为昌国君。(4)“赵四战之国”,赵西接秦,南毗韩、魏,北连胡貊,皆强国劲敌,四面皆有战事,故称四战之国。(5)“鄗”,音hào,赵邑,今河北柏乡县北。(6)“卿秦攻代”,《战国策》作廉颇以二十万遇栗腹于部,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与此不同。“卿秦”,燕将。“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公元前四七五年为赵襄子所灭,襄子将其封与其侄赵周。(7)“将渠”,燕相。(8)“报”,对邻国通问修好的报答回访。(9)“偏军”,配合主力部队的军队。(10)“绶”,丝带。(11)“蹵”,同“蹴”,音cù,踢。(12)“宋子”,赵地,今河北巨鹿一带。风魔1
                            


                            23楼2006-03-31 01:52
                            回复

                              【注释】(1)“北”,败北、败逃。(2)“临淄”,古营丘,齐献公自薄姑迁都于此,更名临淄,春秋战国为齐国都。(3)“聊”,聊城,今山东聊城西北。按:本书《乐毅田卑列传》及《战国策·齐策》《燕策》并无“聊”,疑“聊”字衍。“莒”,音jǚ,今山东莒县境。“即墨”,故城在墨水边,故称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   

                                昭王三十二年卒,子惠王立。(1)

                              【注释】(1)“惠王”,公元前二七八年至前二七二年在位。   

                                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1)及即位,疑毅,使骑劫代将。乐毅亡走赵。(2)齐田单以即墨击败燕军,(3)骑劫死,燕兵引归,齐悉复得其故城。湣王死于莒,乃立其子为襄王。(4)

                              【注释】(1)“隙”,音xì,缝隙、裂痕,引申为怨恨、纷争。(2)“乐毅亡走赵”,赵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后死于赵。(3)“田单”,齐将,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初为市吏,乐毅破齐时,他坚守即墨,后施反间计,使燕以骑劫代乐毅为将,他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七十余城,被齐襄王任为相国,封安平君。(4)“襄王”,名法章,公元前二八三年至前二六五年在位。   

                                惠王七年卒。(1)韩、魏、楚共伐燕。(2)燕武成王立。(3)

                              【注释】(1)“惠王七年卒”,本书《赵世家》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七一年)载“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年表》是年为燕武成王元年,知惠王为其相公孙操所杀。(2)“韩、魏、楚共伐燕”,《楚世家》载顷襄王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魏世家》、《赵世家》未载此事。(3)“燕武成王”,惠王子,公元前二七一年至前二五八年在位。   

                                武成王七年,齐田单伐我,拔中阳。(1)十三年,秦败赵于长平四十余万。(2)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3)

                              【注释】(1)“中阳”,应是“中人”之误,《赵世家》“伐中山,又战于中人”,在今河北唐县西北。(2)“长平”,赵邑,在今山西高正县西北。秦将白起大败赵军于此,坑杀降卒四十万。(3)“孝王”,公元前二五七年至前二五五年在位。   

                                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1)三年卒,子今王喜立。(2)

                              【注释】(1)“秦围邯郸者解去”,据《秦本纪》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龁攻邯郸,不拔,去”。(2)“喜”,燕王喜公元前二五四年至前二二二年在位,为秦所迫徙居辽东,终为秦所灭。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1)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2)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3)对曰:“赵四战之国,(4)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5)卿秦攻代。(6)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7)“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8)不祥,兵无成功。”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9)将渠引燕王缓止之曰:(10)“王必无自往,往无成功。”王蹵之以足。(11)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也!”燕军至宋子,(12)赵使廉颇将,(13)击破栗腹于鄗。乐乘破卿秦于代。乐间奔赵。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燕相将渠以处和。赵听将渠,解燕围。

                              【注释】(1)“秦昭王”,亦曰昭襄王,名稷,公元前三○六年至前二五一的在位。(2)“以五百金为赵王酒”,《战国策》作“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此处疑有锗漏。(3)“乐间”,乐毅奔赵后,燕王复以其子乐间为昌国君。(4)“赵四战之国”,赵西接秦,南毗韩、魏,北连胡貊,皆强国劲敌,四面皆有战事,故称四战之国。(5)“鄗”,音hào,赵邑,今河北柏乡县北。(6)“卿秦攻代”,《战国策》作廉颇以二十万遇栗腹于部,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与此不同。“卿秦”,燕将。“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公元前四七五年为赵襄子所灭,襄子将其封与其侄赵周。(7)“将渠”,燕相。(8)“报”,对邻国通问修好的报答回访。(9)“偏军”,配合主力部队的军队。(10)“绶”,丝带。(11)“蹵”,同“蹴”,音cù,踢。(12)“宋子”,赵地,今河北巨鹿一带。风魔1
                              


                              28楼2006-03-31 0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