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自1969年推行简体字以来,前后曾经公布过三个简体字表,其中1969年公布的502《简体字表》,[7] 颁 行了11个新加坡特用的简体
字(见附录一),并收录了38个与中国简化方式不同的简体字(见附录二),以及9个新加坡偏旁没有简化的简体字(见附录三)。1974年公布的 2248《简体字总表》,新加坡上述三种特殊的简体字就“将之列为异体简体字,在过渡时期仍旧可以使用。”[8]由于多种简体字表的刊行,加上受日本简体字的影响,以及民间手头字和生造简体字的盛行,使到简体字的使用曾经有过一段混乱的时期。直到1976年颁行修订本《简体字总表》,由于全部采用汉字发源地中国的简体字以后,用字混乱的现象才逐渐消除,简体字的使用也随着逐渐稳定下来。新加坡吸取了这一次的经验,对于今后采用或调整有关的简体字,很是谨慎。例如中国于1977年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
案)》,[9] 在中国图书报刊上试用,新加坡教育部则不鼓励使用《二简草案》的简体字,更不允许老师教导或介绍这类简体字,所以中国语委于1986年调整的个别字体,新加坡教育部要等到7年之久,经中国广泛普遍使用而稳定下来以后,才作相应的调整,这是稳当的做法,避免了再一次用字混乱的现象。
中国自国民政府于1935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10] 至1955年和1956年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发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汉字简化方案》,[11] 又 于1977年和1981年发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修订草案》,此外,又于1956年和1965年发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等等,不一而足,各表之间互有矛盾而又多所修订,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形成社会上胡乱使用生造简体字、随便书写错别字以及滥用不规范字体的现象,层出不穷 。长期以来,这种社会用字混乱的不正常现象,一直难以遏止或消除。从社会用字的稳定和正常方面看来,新加坡确实是远胜于中国的。这是因为新加坡自始至终坚持贯彻使用简体字和规范的字体,偶有偏差,能够及时补救和纠正,设法遏制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发生。
字(见附录一),并收录了38个与中国简化方式不同的简体字(见附录二),以及9个新加坡偏旁没有简化的简体字(见附录三)。1974年公布的 2248《简体字总表》,新加坡上述三种特殊的简体字就“将之列为异体简体字,在过渡时期仍旧可以使用。”[8]由于多种简体字表的刊行,加上受日本简体字的影响,以及民间手头字和生造简体字的盛行,使到简体字的使用曾经有过一段混乱的时期。直到1976年颁行修订本《简体字总表》,由于全部采用汉字发源地中国的简体字以后,用字混乱的现象才逐渐消除,简体字的使用也随着逐渐稳定下来。新加坡吸取了这一次的经验,对于今后采用或调整有关的简体字,很是谨慎。例如中国于1977年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
案)》,[9] 在中国图书报刊上试用,新加坡教育部则不鼓励使用《二简草案》的简体字,更不允许老师教导或介绍这类简体字,所以中国语委于1986年调整的个别字体,新加坡教育部要等到7年之久,经中国广泛普遍使用而稳定下来以后,才作相应的调整,这是稳当的做法,避免了再一次用字混乱的现象。
中国自国民政府于1935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10] 至1955年和1956年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发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汉字简化方案》,[11] 又 于1977年和1981年发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修订草案》,此外,又于1956年和1965年发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等等,不一而足,各表之间互有矛盾而又多所修订,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形成社会上胡乱使用生造简体字、随便书写错别字以及滥用不规范字体的现象,层出不穷 。长期以来,这种社会用字混乱的不正常现象,一直难以遏止或消除。从社会用字的稳定和正常方面看来,新加坡确实是远胜于中国的。这是因为新加坡自始至终坚持贯彻使用简体字和规范的字体,偶有偏差,能够及时补救和纠正,设法遏制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