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我市全面开启梅河新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新征程的首战之年,我们要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三三四四五五”战略布局,牢牢把握“四条工作主线”不动摇,以“首战即决战、一战定开局”的勇气和信心,以夙夜在公、砥砺奋进的精神状态,呈现新格局、展现新布局、实现新开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15%以上速度增长,在全省“两确保一率先”中当先锋、站排头。
明年,着力抓好七个方面“工作提升”。
(一)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合作层级
坚持把对外开放合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重点围绕“4+3+N”现代产业体系,开展活动招商、回访招商、地块招商、债券招商,对标对表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500强等领军企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头部企业,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深化开放合作之路,充分发挥市级领导引领和党员干部带动作用,秉持“真情留商、环境养商、政策富商、文化赢商”的理念,高频次、高效率、高质量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结识一批优质客商、洽谈一批重大项目、吸引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三专”举措、“三办”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和到资率。明年,力争引进超十亿元项目10个以上,到位资金增长20%。
(二)进一步提升项目建设服务效能
坚持把项目建设贯穿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一是抓好项目谋划。充分发挥梅河新区“市区合一”体制优势和产业集群集聚优势,高起点、高站位谋划项目,完善充实项目储备库,持续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发展众创、众筹等新模式,建设一批优质就业见习基地,扶持一批中小企业,储备一批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全力支持惠升制药、天衡药业挂牌上市。二是抓好项目落地。坚持“五化”工作法抓项目,健全完善重点项目包保责任制,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最多跑一次”向“全面代办”再升级。盯紧项目前期、开工、竣工、达产各个环节,科学运用容缺机制,完善各项手续,及时入库入统。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三是抓好要素保障。建立项目落地全流程服务机制,加快完善新区新兴产业新片区和新型城镇化大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功能设施完备的承接平台。利用冬季时间完善项目前期,做好土地收储,为项目落地腾出时间和空间。全力用好专项债,提供有效资金支持。建成梅河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三)进一步提升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构建“4+3+N”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现有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医药健康产业。推动四环制药固体制剂、惠升制药产业化生产车间、麦孚特医食品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积极推进步长天成药业项目建设,力争明年竣工投产。启动投资3亿元的四环医美项目,建设玻尿酸、乐提葆等产品生产线,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支持惠升制药口服降糖药、四环制药抗肿瘤口服固体制剂、步长制药抗癫痫药和天衡药业抗痛风药等品种落户。规上医药企业达到19户,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40亿元。
食品加工产业。建成健康食品产业园和果仁产业园,吸引40家优质企业入驻。做足酒文章、壮大酒产业,10万吨新梅城精酿啤酒、菊乃香清酒项目实现投产,新增产值12亿元;年产2万吨的泸州老窖白酒生产基地力争当年投产。鼓励保兴泉做大做强,新增80万件OEM代加工产能,年产优质矿泉水2.5万吨。创建梅河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推动梅河大米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充分发挥梅河口冷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用,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与“三只松鼠”“百草味”“海天味业”“香港大昌行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
商贸物流产业。红星美凯龙、欧亚购物中心二期投入运营。谋划建设网红大厦,发展直播经济、网红经济。开展“文商旅”结合的专项促销活动,带动批零住餐等大众消费增长。申报吉林自由贸易实验区梅河口片区,积极申请设立二级海关。启动建设总投资5.2亿元的山城镇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开工建设阜康酒精5G智能化仓储物流和现代化智慧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项目,引进传化物流东北总部落户发展,加快推进传化物流“公路港”项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亿元。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便利化、品质化迈进。积极争取国省金融政策支持,吸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适时启动建设金融一条街,吸引金融要素集群集聚。引进上海利得资本合作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金融担保服务中心。发展会展经济,依托会议会展中心、双创中心,举办全国性经贸交流活动20场次以上。商旅客流增长3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
旅游产业。开展“旅游产业跨越年”专项行动。全域规划旅游产业,编制磨盘湖生态旅游景区规划。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发展会展游、研学游、文体游。深耕避暑和冰雪两大资源,启动建设第五世界旅游度假区和梅小野冬季旅游项目,谋划实施鸡冠山主题森林乐园,打造冬夏两旺、四季有景的全域景区城。加快实施5A级景区三年创建计划,创建海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睿荷温泉酒店(二期)、在水一方星级宾馆建成投入运营。开工建设星级宾馆5个以上,旅游大卖场2个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
装备制造业。启动建设东旭集团现代装备制造项目,年内一期板块竣工投产,实现产值42亿元。引进西奥电梯东北销售总部落户。深化与长春汽开区、旭阳集团、北汽集团、上海申龙客车合作,谋划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启动投资72亿元的申龙汽车项目。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0%。
建筑及其配套产业。规划建设占地1300亩的建筑及其配套产业园,启动投资10亿元的赛柏斯新型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引进苏州绿可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推动中国建材、中联重科、北京住总等企业谋划建材生产项目。建筑及其配套产业产值增长30%。
“N”个产业。重点培育“互联网+医疗”、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5G+”等领域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培育引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积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明年,着力抓好七个方面“工作提升”。
(一)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合作层级
坚持把对外开放合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重点围绕“4+3+N”现代产业体系,开展活动招商、回访招商、地块招商、债券招商,对标对表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500强等领军企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头部企业,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深化开放合作之路,充分发挥市级领导引领和党员干部带动作用,秉持“真情留商、环境养商、政策富商、文化赢商”的理念,高频次、高效率、高质量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结识一批优质客商、洽谈一批重大项目、吸引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三专”举措、“三办”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和到资率。明年,力争引进超十亿元项目10个以上,到位资金增长20%。
(二)进一步提升项目建设服务效能
坚持把项目建设贯穿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一是抓好项目谋划。充分发挥梅河新区“市区合一”体制优势和产业集群集聚优势,高起点、高站位谋划项目,完善充实项目储备库,持续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发展众创、众筹等新模式,建设一批优质就业见习基地,扶持一批中小企业,储备一批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全力支持惠升制药、天衡药业挂牌上市。二是抓好项目落地。坚持“五化”工作法抓项目,健全完善重点项目包保责任制,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最多跑一次”向“全面代办”再升级。盯紧项目前期、开工、竣工、达产各个环节,科学运用容缺机制,完善各项手续,及时入库入统。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三是抓好要素保障。建立项目落地全流程服务机制,加快完善新区新兴产业新片区和新型城镇化大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功能设施完备的承接平台。利用冬季时间完善项目前期,做好土地收储,为项目落地腾出时间和空间。全力用好专项债,提供有效资金支持。建成梅河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三)进一步提升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构建“4+3+N”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现有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医药健康产业。推动四环制药固体制剂、惠升制药产业化生产车间、麦孚特医食品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积极推进步长天成药业项目建设,力争明年竣工投产。启动投资3亿元的四环医美项目,建设玻尿酸、乐提葆等产品生产线,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支持惠升制药口服降糖药、四环制药抗肿瘤口服固体制剂、步长制药抗癫痫药和天衡药业抗痛风药等品种落户。规上医药企业达到19户,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40亿元。
食品加工产业。建成健康食品产业园和果仁产业园,吸引40家优质企业入驻。做足酒文章、壮大酒产业,10万吨新梅城精酿啤酒、菊乃香清酒项目实现投产,新增产值12亿元;年产2万吨的泸州老窖白酒生产基地力争当年投产。鼓励保兴泉做大做强,新增80万件OEM代加工产能,年产优质矿泉水2.5万吨。创建梅河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推动梅河大米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充分发挥梅河口冷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用,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与“三只松鼠”“百草味”“海天味业”“香港大昌行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
商贸物流产业。红星美凯龙、欧亚购物中心二期投入运营。谋划建设网红大厦,发展直播经济、网红经济。开展“文商旅”结合的专项促销活动,带动批零住餐等大众消费增长。申报吉林自由贸易实验区梅河口片区,积极申请设立二级海关。启动建设总投资5.2亿元的山城镇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开工建设阜康酒精5G智能化仓储物流和现代化智慧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项目,引进传化物流东北总部落户发展,加快推进传化物流“公路港”项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亿元。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便利化、品质化迈进。积极争取国省金融政策支持,吸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适时启动建设金融一条街,吸引金融要素集群集聚。引进上海利得资本合作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金融担保服务中心。发展会展经济,依托会议会展中心、双创中心,举办全国性经贸交流活动20场次以上。商旅客流增长3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
旅游产业。开展“旅游产业跨越年”专项行动。全域规划旅游产业,编制磨盘湖生态旅游景区规划。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发展会展游、研学游、文体游。深耕避暑和冰雪两大资源,启动建设第五世界旅游度假区和梅小野冬季旅游项目,谋划实施鸡冠山主题森林乐园,打造冬夏两旺、四季有景的全域景区城。加快实施5A级景区三年创建计划,创建海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睿荷温泉酒店(二期)、在水一方星级宾馆建成投入运营。开工建设星级宾馆5个以上,旅游大卖场2个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
装备制造业。启动建设东旭集团现代装备制造项目,年内一期板块竣工投产,实现产值42亿元。引进西奥电梯东北销售总部落户。深化与长春汽开区、旭阳集团、北汽集团、上海申龙客车合作,谋划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启动投资72亿元的申龙汽车项目。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0%。
建筑及其配套产业。规划建设占地1300亩的建筑及其配套产业园,启动投资10亿元的赛柏斯新型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引进苏州绿可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推动中国建材、中联重科、北京住总等企业谋划建材生产项目。建筑及其配套产业产值增长30%。
“N”个产业。重点培育“互联网+医疗”、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5G+”等领域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培育引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积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