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77,932贴子:12,160,942

董卓生平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董太师。


IP属地:北京1楼2022-02-04 01:15回复
    说明:
    本帖可与“丁原生平研究”对读。该帖链接如下:
    丁原生平研究:https://tieba.baidu.com/p/7559982018
    丁原生平研究(二):https://tieba.baidu.com/p/7567712740


    IP属地:北京2楼2022-02-05 02:24
    回复
      一、董卓年龄。
      《三国志·董二袁刘列传第六》《后汉书·董卓列传第六十二》都没有董卓年龄的直接记载。《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本·卷二》“王允授计诛董卓”一回中,写董卓遇刺后,有“卓此时年五十四岁。汉献帝初平三年,岁在壬申,四月二十二日也”的说法。由此推算,董卓应生于汉顺帝永和三年。
      公众号“米叔讲历史”发布的《三国之董卓正传》,以汉末王粲所著《英雄记》所载董卓死时“卓母年九十”为据,推测董母应在20岁左右生董卓,则董卓终年应是70岁左右。按董卓终年70岁计算,董卓应生于公元123年,即汉安帝延光元年。
      如董卓终年70岁,则中平六年董卓执政时已是67岁,与曹操终年66岁接近。这个年龄段的董卓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祸乱朝政尚且是未知数。其次,如董卓执政时真有如此高龄,则袁绍等人应该不会与之为敌,王允等人应该也不会用极端手段诛杀董卓并灭其三族。所以个人以为,第二种说法应该不可信。
      第一种说法虽是小说家言,但却颇有根据。
      按第一种说法,董卓应生于汉顺帝永和三年。据《后汉书·顺帝纪》,汉顺帝永和二年三月乙卯,司空王卓去世。因王卓与董卓同名,所以董卓之名确有可能是因纪念王卓而起。另据个人粗略统计,两汉官员初次任三公时年龄至少是50岁,所以中平六年董卓代刘弘为司空时的年龄至少也应该是50岁。如此,初平三年董卓去世时53岁,与54岁只差1岁。
      个人推测的董卓终年应是59岁。下面给出理由。
      1.《三国志·董二袁刘列传》《后汉书·董卓列传》都记载董卓“少尝游羌中”。众所周知,东汉与羌人的战争不断。少年董卓能“游羌中”,显然应在和平时期。据《后汉书·顺帝纪》《后汉书·桓帝纪》《后汉书·西羌传》,汉质帝永喜元年,“叛羌诣左冯翊梁并降”,两年后的桓帝建和二年三月,“白马羌寇广汉属国,杀长吏”,而且“是时西羌及湟中胡复畔为寇”。建和二年的战事平息后,汉羌双10年无战,直到大将军梁冀去世后的桓帝延熹二年十二月,汉羌双方才再次交战。董卓“少游羌中”的时间,应该在永喜元年——建和元年或建和二年三月——延熹二年十二月。如董卓生于汉顺帝永和三年,则永喜元年——延熹二年的董卓年龄应为7——21岁。虽然该年龄段符合“少尝游羌中”,但8岁显然有些小,故个人参照东汉章帝之后多数皇帝的即位年龄,假定永喜元年的董卓年龄为11岁。如此,则董卓应生于汉顺帝阳嘉四年,中平六年董卓54岁,初平三年董卓去世时57岁。又,董卓死时“卓母年九十”,则董卓生时卓母33岁。
      2.《三国志·董二袁刘列传》《后汉书·董卓列传》都记载董卓筑郿坞后计划“积谷三十年为储”,并说““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对照《后汉书·献帝纪》,知郿坞应筑于汉献帝初平二年。据卫宏所著《汉旧仪》,汉承秦制,有爵男子56岁免除徭役,无爵男子60岁免除徭役。《后汉书·百官五》引《汉官仪》注,也称“材官、楼船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民就田”。从郡吏、羽林郎逐步升迁至三公、太师的董卓,显然也会对56岁、60岁两个“老免”年龄有所关注。故推测初平二年董卓年龄应在56——60岁之间,取其平均数,则初平二年董卓58岁,初平三年董卓去世时59岁。
      3.董卓所言“毕老”也有寿终正寝的意思,这显然也表明董卓对自己寿命的期许。《礼记·曲礼上》称“七十曰老”,《说文》则称“七十以上曰老”。又如“2”所述,初平二年董卓筑郿坞时计划“积谷三十年为储”,是年卓母89岁。董卓对自己寿命的期许,显然会参照卓母寿命。由此计算,初平二年董卓应是59岁,初平三年董卓去世时60岁。
      4.据《后汉书·蔡邕列传》,与董卓关系密切的蔡邕去世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终年61岁。又据《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陈王列传》,初平三年六月,王允为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终年56岁。董卓对蔡邕的器重以及王允遇害时的年龄,可能暗示董卓本人终年与蔡、王两人相近。取蔡、王两人寿命平均数,则董卓终年应是58.5岁。
      5.据《三国志·武帝纪》所载曹操年龄,建安十五年曹操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时56岁,十八年曹操立为魏公时59岁。又《三国志·先主传》,刘备立为汉中王时也是59岁。《武帝纪》引《魏武故事》所载《让县自明本志令》及策命曹操为魏公的诏书都提到了董卓。《先主传》记载,刘备立为汉中王后,两份不同名义的“上汉帝表”也都提到了董卓。结合前述“2”“3”,推测建安十五年、十八年的曹操年龄,以及建安二十四年的刘备年龄,应与初平二年的董卓年龄相当。取前述曹、刘两人三个年龄的平均数,则初平二年董卓应是58岁,初平三年董卓去世时59岁。
      上述5个董卓终年的平均数是58.7岁,取整数应是59岁而非58岁。董卓终年59岁,与个人推测的丁原终年57岁只差1岁。董卓应生于汉顺帝阳嘉二年,时卓母31岁。董卓小汉桓帝2岁,比当时的鲜卑首领檀石槐大3岁,比个人推测的丁原年龄小1岁。


      IP属地:北京3楼2022-02-06 15:22
      收起回复
        然后呢


        IP属地:河北4楼2022-02-06 16:30
        回复
          董卓是大汉忠臣
          何进兄妹,二袁,曹操才是汉朝逆臣


          IP属地:广西6楼2022-02-06 19:08
          回复
            二、董卓名字
            首先研究董卓的名字“卓”。
            据楼某个人研究,两汉时期与丁原名字相同的人较为罕见。与之相似,两汉时期与董卓名字相同的人,即名字为“卓”者,也很罕见。据楼某个人所知,两汉时名字为“卓”的只有两人,一是汉顺帝年间的司空王卓,见于《后汉书·顺帝纪》。一是汉灵帝中平二年,何进任职大将军时的属掾韩卓,见于《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根据个人对《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所载两汉皇室成员名字的统计,两汉皇室成员中没有以“卓”为名的人。
            两汉时期,“卓”字多出现在人的姓氏或字中。两汉时期的卓氏名人有西汉卓王孙、卓文君父女,还有东汉初年名臣卓茂。《三国志·先主传》载,建安十七年刘备取川时有部将卓膺。两汉时期字中有“卓”字的人,有“跋扈将军”梁冀字“伯卓”,东汉末年陈留太守张邈字“孟卓”,还有李咸、刘洪都字“元卓”。


            IP属地:北京7楼2022-02-07 23:25
            收起回复
              如楼某在《丁原生平研究》中所言,丁原之名“原”与屈原相同,两汉人因对屈原的仰慕而极少以“原”为名,尚在情理之中。但皇室中也有过名叫“刘原”者。而西汉以前,似乎并无与屈原影响力相当的,以“卓”字为名的人物。另一方面,“卓”字本身也有“超然独立、高明、高超”的意思。如此,两汉人不以“卓”字为名,甚至连皇室也不例外的现象就显得有些不合情理。
              一种可能是“卓”是姓氏。但这种说法显然不成立。先秦两汉时期名字是他人姓氏者并不罕见。如战国时期赵惠文王赵何、西汉相国萧何都名“何”。东汉明帝的两个名字“阳”“庄”,也都可以作为姓氏。蜀汉将领吴班的名字“班”,也可作为姓氏。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谥号“悼”字中有“卓”字,故汉人避而不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甲骨文中的“卓”字是用网罩抓人的意思,引申为抓壮丁。汉人可能因厌恶其字义而不用。


              IP属地:北京8楼2022-02-07 23:39
              回复
                其次研究董卓的字“仲颖”。
                据《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列传》《后汉书·董卓列传》,董卓字“仲颖”,而非“仲颍”。
                “仲”字表排行。据《英雄记》,董卓在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二,自然应该以“仲”为字。
                “颖”的本义是禾穗的尖端,后引申为草木的嫩芽,并泛指物体的尖端。又进一步引申出才华出众之意。“颖”字本意与农作物相关,显然对应《三国志》《后汉书》所载董卓“归耕于野”的经历。另一方面,“颖”字的“才华出众”之意显然与“卓”字的“高明、高超”的含义对应。
                以上应该就是董卓字“仲颖”的含义。
                据《英雄记》《卓别传》,董卓出生时,其父董君雅任职颍川郡纶氏县县尉。那么董卓的字似乎应该是“仲颍”而非“仲颖”。这个问题涉及到两汉时期“颍”“颖”两字的关系。限于个人水平,本文不展开讨论。


                IP属地:北京9楼2022-02-08 00:14
                收起回复
                  三、董卓家庭
                  与丁原不同,董卓的家庭成员,《三国志·董二袁刘传》《后汉书·董卓列传》及其所引注文有相对详细的记载。下文中试图对董卓的家庭成员作些力所能及的考证。
                  特别声明:本部分内容仅为一家之言,其真实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IP属地:北京10楼2022-02-13 00:43
                  回复
                    首先是享年90岁的董卓生母。
                    董卓生母终年90岁,则其应生于汉和帝永元十四年。
                    卓母的姓氏、籍贯、出身皆不见史载。个人推测卓母籍贯可能是北地郡,姓氏可能为李氏。下面给出理由。
                    首先,《三国志》《后汉书》都记载董卓曾任职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依据《后汉书·蔡邕列传》所载“三互法”,卓母籍贯显然不在并州或司隶校尉部。
                    其次,《后汉书》记载了几位寿命较长的西部人士。男性有右扶风窦融78岁,安定郡李恂96岁、皇甫规71岁,敦煌郡张奂78岁;女性有右扶风班昭终年70余岁,汉中郡穆姜终年80余岁。从上述众人寿命、卓母寿命、董卓籍贯三个角度分析,卓母的籍贯很可能在凉州或益州。
                    据《三国志》《后汉书》,中平六年董卓自任相国后,封其母为“池阳君”。据《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一》,池阳是左冯翊属县,故址在今陕西泾阳县、三原县。又据《后汉书·安帝纪》《后汉书·顺帝纪》,安帝永初五年因先零羌入侵,徙北地郡于池阳县,顺帝永建四年北地郡复归旧土。顺帝永和六年又因巩唐羌入侵,徙北地郡于左冯翊,是年董卓8岁。从北地郡的两次迁徙,以及《后汉书》《三国志》所载董卓残暴对待北地降者一事来看,卓母的籍贯应在北地郡。


                    IP属地:北京11楼2022-02-13 00:44
                    收起回复
                      关于卓母姓氏的推测,理由如下:
                      1.据《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董卓部将李傕自为车骑将军时,曾有“池阳侯”爵位,与卓母“池阳君”食邑相同。
                      董卓死后也是由李傕安葬。
                      2.《英雄记》记载李傕籍贯为北地郡,与个人推测的卓母籍贯相同。
                      3.据《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李傕曾受董卓之命与孙坚和亲。
                      4.除李傕外,董卓部下有多有李姓人士如李肃、李儒。
                      综合上述4点,个人推测卓母姓氏应为李氏,且很可能与李傕同族。


                      IP属地:北京12楼2022-02-13 00:45
                      收起回复
                        其次是董卓之弟董旻。
                        《三国志》《后汉书》未明确记载董卓与董旻异母,且董卓字“仲颖”,董旻字“叔颖”,所以董旻与董卓同母的可能性更大。
                        据《后汉书·董卓列传》,中平三年董卓拜前将军,时董卓53岁。如初平二年董旻封左将军时也是53岁,则董旻应生于汉顺帝永和三年,终年54岁。与《三国志》设定的董卓终年相同。董旻生时其母36岁。
                        另据个人对《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所载人物年龄的粗略统计,两汉三国时期,任职前、后、左、右四将军者的平均年龄约为47岁。按初平二年47岁计算,董旻应生于建康元年,小董卓11岁。初平三年董旻去世时48岁。如是,则董旻生时其母42岁,年龄显然偏大。故董旻生于汉顺帝永和三年的可能性更大。
                        “旻”字可特指“秋季的天空”,故推测董旻应生于永和三年秋天。一说“旻”字的字义源于古人对秋收的占卜。占卜之举显然能让人联想到董旻出生时其母的年龄36岁。《后汉书·顺帝纪》载,永和三年春二月,“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二郡山岸崩,地陷”。陇西郡是董卓故里,占卜行为显然也与当年春天的地震有关。
                        据《后汉书·顺帝纪》,永和三年的秋季有七、八、九三个月,当年冬季十二月的戊戌日发生了日食。因“旻”字中有“日”字,古人又有“始生三月而加名”的礼俗,故推测董旻应生于汉顺帝永和三年秋九月。限于个人水平,目前还无法得出董旻更具体的出生日期。


                        IP属地:北京13楼2022-02-13 00:50
                        收起回复
                          接下来是董卓生父董君雅。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所引王粲著作《英雄记》中,对董君雅的记载很简略:
                          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
                          《后汉书·董卓列传》所引《卓别传》对董君雅的记载,与《英雄记》不尽相同:
                          卓父君雅为颍川轮氏尉,生卓及弟旻,故卓字仲颖,旻字叔颖。
                          如《卓别传》所载,董君雅任职纶氏县尉时,生董卓、董旻。据学者研究,两汉时期官吏的任期为3年。按照个人观点,董旻小董卓5岁。则理论上董君雅任职纶氏县尉的时间至少是5年,正好是两个任期。5年内董君雅是否还曾转任他职,因史料缺乏,目前暂不可考。


                          IP属地:北京14楼2022-02-13 00:51
                          回复
                            接下来研究的是董君雅的年龄。
                            因初平二年董卓自为太师后只封其母不封其父,则是年董君雅已不在世。如董君雅终年为70—90岁,与卓母、皇甫规、张奂以及《后汉书》所载一些东汉名臣的寿命接近,那么日后的董卓未必会有乱政之举。再结合董卓所言“毕老”之语,似可推测董君雅寿命的上限为70岁。
                            董君雅的卒年暂不可考。因董卓终年59岁,董旻终年54岁,故推测董君雅的终年应该在54—59岁之间。董君雅是否死于非命,目前也不可考。
                            再假设董君雅年龄与董卓生母相同,则董卓生时董君雅31岁,董君雅应生于汉和帝永元十四年。
                            因董卓长兄名“擢”,字“孟高”,“擢”字有“提拔”之意。故推测董擢的生年应该就是董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之
                            年。《三国志》《后汉书》都没有记载董君雅的出身,由“微官”两字推测,董君雅的出身应该在王允、袁绍、曹操之下。《后汉书·陈王列传》载王允“年十九,为郡吏”,《英雄记》载袁绍“弱冠除濮阳长”,《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那么董君雅初任纶氏县尉的年龄应该在20岁以上。从出身、籍贯两个角度考虑,取《三国志·先主传》所载刘备初为安喜尉时的年龄24岁为董君雅初任纶氏县尉时的年龄。那么董君雅初任纶氏县尉应在汉顺帝永建元年,董卓长兄董擢应该也生于这一年。


                            IP属地:北京15楼2022-02-13 00:53
                            收起回复
                              吧主好,楼某在本吧所发帖子“董卓生平研究(二)”不知为何被系统删除。百度说楼某“所反馈的内容因违反《百度贴吧协议》故被删除”。还请吧主指明楼某哪里违反《百度贴吧协议》,楼某也好改正。多谢。


                              IP属地:北京16楼2022-04-25 0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