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宫在县南七里,地处盆地,群山含翠,秀水环流,环境奇丽,后远靠大蜚山,稳如泰山;前则大鹰展翅,童子拜观音,狮象保口;西有飞凤衔书,九龙抢珠;东连笔架山,八仙过海,日月对照闪金光,为湧泉飞蝶宝穴吉地。
圣泉宫祀法主仙妃许仙姑,相传她曾在庐山学法,得诸名师异人传点,后在浙江金华北山修炼,功成云游天下。唐昭宗亁宁年间,入仙游至巩桥郑宅,见此地钟灵毓秀,向郑家祖妈求赐宅地,在此结庐而居。
唐时巩桥郑宅一带连年干旱缺水,为解决民众遭受旱灾之苦,许仙姑亲率村民用铁鞭托地施法,挖出井亭塘、庐陂桥井、大龙井、牛头井、活井、古井和圣井等七井泉眼,地泉涌瀑,又开渠筑坝,水到渠成,灌溉七个村万亩良田,万民得益,誉为“圣泉”,为此百姓称许仙姑为圣泉妈,改称巩桥村为圣泉村。这个修建于唐代的千年水利工程,至今泉水不凅,造福万民。
后梁末年,六月初一日许仙姑逝于倒桥头。为纪念许仙姑创修圣泉水利功绩。鞏桥四代祖御史中丞郑良士父子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舍地捐资,在许仙姑草庐址上创建圣泉宫,祀奉许仙姑神像,号封法主仙妃,又称金华大仙圣祖娘娘。
圣泉祖殿历史悠久,代有修葺,清道光癸已年(1833年),里民林有惠总兵捐资重建,其规模基本定局。圣泉宫坐北朝南,大门前有宋代的石雕大砚、砚台和笔架等,主要由门厅、主殿、左右厢房等组成,进深三间,面阔五间,悬山顶穿斗式结构。宫内所保存的清康熙十年的《令行禁止》残碑,清道光年间的“源流普润”等5块贴金古匾和“德育”等4块阳刻贴金联板,以及清代道教神像挂轴16幅、清代銮椅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2009年被批准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法主仙妃圣泉妈信俗列入莆田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月,法主仙妃圣祖妈信俗列入泉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圣泉宫祀法主仙妃许仙姑,相传她曾在庐山学法,得诸名师异人传点,后在浙江金华北山修炼,功成云游天下。唐昭宗亁宁年间,入仙游至巩桥郑宅,见此地钟灵毓秀,向郑家祖妈求赐宅地,在此结庐而居。
唐时巩桥郑宅一带连年干旱缺水,为解决民众遭受旱灾之苦,许仙姑亲率村民用铁鞭托地施法,挖出井亭塘、庐陂桥井、大龙井、牛头井、活井、古井和圣井等七井泉眼,地泉涌瀑,又开渠筑坝,水到渠成,灌溉七个村万亩良田,万民得益,誉为“圣泉”,为此百姓称许仙姑为圣泉妈,改称巩桥村为圣泉村。这个修建于唐代的千年水利工程,至今泉水不凅,造福万民。
后梁末年,六月初一日许仙姑逝于倒桥头。为纪念许仙姑创修圣泉水利功绩。鞏桥四代祖御史中丞郑良士父子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舍地捐资,在许仙姑草庐址上创建圣泉宫,祀奉许仙姑神像,号封法主仙妃,又称金华大仙圣祖娘娘。
圣泉祖殿历史悠久,代有修葺,清道光癸已年(1833年),里民林有惠总兵捐资重建,其规模基本定局。圣泉宫坐北朝南,大门前有宋代的石雕大砚、砚台和笔架等,主要由门厅、主殿、左右厢房等组成,进深三间,面阔五间,悬山顶穿斗式结构。宫内所保存的清康熙十年的《令行禁止》残碑,清道光年间的“源流普润”等5块贴金古匾和“德育”等4块阳刻贴金联板,以及清代道教神像挂轴16幅、清代銮椅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2009年被批准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法主仙妃圣泉妈信俗列入莆田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月,法主仙妃圣祖妈信俗列入泉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