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有点长,说的有点啰嗦,觉得有用的请耐心看完。也与自己的理念和实际做钓做对比,取长补短。
目前黑坑路亚盛行,鲈鱼鳜鱼为主。导致大多数人在追求一个感度问题。首先很多人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感度和杆子调性无关。那么感度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还觉得感度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既然感度是确确实实的一个物理现象。那么感度肯定有物理依据的。
首先说明的是:感度的本质就是振动的传递。
当我们在正常做钓时,是怎么判定有鱼咬钩?第一种情况就是感受到杆子有拖拽,杆尖直接较长时间受力被直接拉走、拉弯,杆子是相对持续受力的,或者线被拉跑;第二种情况就是感受到杆子有一个较为急促的受力,然后没有持续的受力,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咬口。
针对第一种咬钩情况,大家都知道要杀杆。问题就是出在第二种咬钩情况,结合具体做钓环境,钓组、线组和杆子搭配,各路牛鬼蛇神把感度说的那么邪乎。搞的很多人不明白本质问题。
感度的本质就是振动传导的体现,感度好就是振动传导好。简单说就是鱼咬口的力量怎么传递到你手上被你感知的过程,而不是鱼咬饵后拖拽的力被你感受到,这个无关感度。但是这个过程不能简单的看做是力的传导,因为涉及多个中间介质,用振动的传递更为准确。
首先我们看一下,鱼咬口是一个非常快的动作,看过视频的都知道,鲈鱼,鳜鱼捕食的时候,正常都是看不清捕食动作的,慢放才能看清一点,相对来说,鳜鱼的捕食动作更猛。而且捕食动作是靠鱼瞬间张嘴,造成嘴巴瞬间形成一个负压效果,把饵和水一起吸进嘴里的。这个瞬间进嘴动作就是咬口,也就是我说的第二种咬钩情况,也是瞬间完成的,我们的杆子的感觉就是类似很多人说的电击一样的感觉。如果这个咬口你没有发现,鱼又是没有吐饵而是拉着饵跑了的情况,就是第一种咬钩情况,杆子持续受力,被拉动。
目前大家都在追求感度,本质就是追求鱼咬饵瞬间的这个动作的感知和捕捉,特别是当下冬天,鱼咬饵后不一定会拖着跑,也可能1秒还是2秒钟后就会吐饵。为了提高做钓鱼获,感知这个瞬间的进嘴动作显得尤为重要。
那如何更好的获得感度的提升,更好的帮助抓口?抓这个咬口是个系统的东西,因为你的钓组,线,鱼竿,轮子都参与了这个过程。从这个咬口到抓口的过程发生顺序具体分析。第一阶段就是鱼咬饵,这里我们尽可能的就是让鱼对饵产生更猛的吸口,让饵进嘴的这个过程更快,距离更大(提高振频和振幅),这样产生的力量也越大。这里所要考虑的就是饵和铅的搭配以及线的粗细(准确来说是线的软硬程度,越软越好);铅越重惯性越大,体积越大,水阻力越大。如果饵进嘴时,铅也是被拖动的情况下,越重的铅越不容易出现猛烈的进嘴效果;饵的体积重量比重比较复杂,暂且不说,有口是第一位的,没口其他啥也没用。第二阶段就是线,延展性越低,距离越近,风线蹦的越紧,咬口越清晰,这个也是大家熟知的,本质就是尽可能让饵进嘴瞬间产生的力更直接传递到杆子上,这里大家可能会忽视轮子的影响,现在把导环的刚性都炒的那么凶的时候,ags导环也是吹的牛逼哄哄的时候,没人提一句轮子刚性,水滴差距不大,纺车因为线杯导线口和线杯结构问题,这里是有一个不那么刚性的结构的(用力收线回鱼或者挂底的时候,导线口会被拉着靠近线杯,发生一个形变),也会让力量衰弱一部分,纺车结构的这个衰弱我觉得是不次于导环刚性的衰弱的。第三个也就是最重要一个就是杆子了。这里单独说。
咬口抓口第一阶段是尽可能获得更猛烈的咬口,第二阶段是尽可能提升刚性,减少力量(振动)的衰弱。第三阶段是杆子对力量、振动的反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度。杆子这里分为导环和杆体,导环是刚性越高越好,也是共识。杆体涉及到的就比较多了,通俗的讲当咬口力量从线传递到杆子时,简单来看是力量先传递到杆稍,竿稍传递到手把。网上都是笼统的说是什么材料好,什么工艺好(什么t1100 mx40 纳米低树脂碳布,交叉几度缠绕),使得传导更好。我从消费者来看觉得没必要关注这些,噱头也好,真实工艺也摆。本质就是杆子从杆稍到手把的一个振动传导。可以这么说振动传导好的就是感度不会差,这个振动传导不好的就是肯定感度差。关于感度好这里需要细分振动。振动包涵振频和振幅,而且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共振现象。假设杆稍受到的力量分解为一个确定的振频和振幅的力,一个感度好的杆子,一定是要产生共振的。鱼咬口的这个力量传递到鱼线再到竿稍,这个力量的传递振频数值应该在一个相对不大的区间的(和鱼咬口一瞬间的振频成等效,鱼咬口振动频率应该是一个数值区间不太大的范围),振幅就跟饵进嘴动作的距离成等效。这里我们先不考虑振幅,因为竿稍的软硬对振幅影响较大,而且共振的产生跟振幅没有直接关连。共振的解释为;共振出现在结构或材料(这
目前黑坑路亚盛行,鲈鱼鳜鱼为主。导致大多数人在追求一个感度问题。首先很多人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感度和杆子调性无关。那么感度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还觉得感度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既然感度是确确实实的一个物理现象。那么感度肯定有物理依据的。
首先说明的是:感度的本质就是振动的传递。
当我们在正常做钓时,是怎么判定有鱼咬钩?第一种情况就是感受到杆子有拖拽,杆尖直接较长时间受力被直接拉走、拉弯,杆子是相对持续受力的,或者线被拉跑;第二种情况就是感受到杆子有一个较为急促的受力,然后没有持续的受力,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咬口。
针对第一种咬钩情况,大家都知道要杀杆。问题就是出在第二种咬钩情况,结合具体做钓环境,钓组、线组和杆子搭配,各路牛鬼蛇神把感度说的那么邪乎。搞的很多人不明白本质问题。
感度的本质就是振动传导的体现,感度好就是振动传导好。简单说就是鱼咬口的力量怎么传递到你手上被你感知的过程,而不是鱼咬饵后拖拽的力被你感受到,这个无关感度。但是这个过程不能简单的看做是力的传导,因为涉及多个中间介质,用振动的传递更为准确。
首先我们看一下,鱼咬口是一个非常快的动作,看过视频的都知道,鲈鱼,鳜鱼捕食的时候,正常都是看不清捕食动作的,慢放才能看清一点,相对来说,鳜鱼的捕食动作更猛。而且捕食动作是靠鱼瞬间张嘴,造成嘴巴瞬间形成一个负压效果,把饵和水一起吸进嘴里的。这个瞬间进嘴动作就是咬口,也就是我说的第二种咬钩情况,也是瞬间完成的,我们的杆子的感觉就是类似很多人说的电击一样的感觉。如果这个咬口你没有发现,鱼又是没有吐饵而是拉着饵跑了的情况,就是第一种咬钩情况,杆子持续受力,被拉动。
目前大家都在追求感度,本质就是追求鱼咬饵瞬间的这个动作的感知和捕捉,特别是当下冬天,鱼咬饵后不一定会拖着跑,也可能1秒还是2秒钟后就会吐饵。为了提高做钓鱼获,感知这个瞬间的进嘴动作显得尤为重要。
那如何更好的获得感度的提升,更好的帮助抓口?抓这个咬口是个系统的东西,因为你的钓组,线,鱼竿,轮子都参与了这个过程。从这个咬口到抓口的过程发生顺序具体分析。第一阶段就是鱼咬饵,这里我们尽可能的就是让鱼对饵产生更猛的吸口,让饵进嘴的这个过程更快,距离更大(提高振频和振幅),这样产生的力量也越大。这里所要考虑的就是饵和铅的搭配以及线的粗细(准确来说是线的软硬程度,越软越好);铅越重惯性越大,体积越大,水阻力越大。如果饵进嘴时,铅也是被拖动的情况下,越重的铅越不容易出现猛烈的进嘴效果;饵的体积重量比重比较复杂,暂且不说,有口是第一位的,没口其他啥也没用。第二阶段就是线,延展性越低,距离越近,风线蹦的越紧,咬口越清晰,这个也是大家熟知的,本质就是尽可能让饵进嘴瞬间产生的力更直接传递到杆子上,这里大家可能会忽视轮子的影响,现在把导环的刚性都炒的那么凶的时候,ags导环也是吹的牛逼哄哄的时候,没人提一句轮子刚性,水滴差距不大,纺车因为线杯导线口和线杯结构问题,这里是有一个不那么刚性的结构的(用力收线回鱼或者挂底的时候,导线口会被拉着靠近线杯,发生一个形变),也会让力量衰弱一部分,纺车结构的这个衰弱我觉得是不次于导环刚性的衰弱的。第三个也就是最重要一个就是杆子了。这里单独说。
咬口抓口第一阶段是尽可能获得更猛烈的咬口,第二阶段是尽可能提升刚性,减少力量(振动)的衰弱。第三阶段是杆子对力量、振动的反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度。杆子这里分为导环和杆体,导环是刚性越高越好,也是共识。杆体涉及到的就比较多了,通俗的讲当咬口力量从线传递到杆子时,简单来看是力量先传递到杆稍,竿稍传递到手把。网上都是笼统的说是什么材料好,什么工艺好(什么t1100 mx40 纳米低树脂碳布,交叉几度缠绕),使得传导更好。我从消费者来看觉得没必要关注这些,噱头也好,真实工艺也摆。本质就是杆子从杆稍到手把的一个振动传导。可以这么说振动传导好的就是感度不会差,这个振动传导不好的就是肯定感度差。关于感度好这里需要细分振动。振动包涵振频和振幅,而且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共振现象。假设杆稍受到的力量分解为一个确定的振频和振幅的力,一个感度好的杆子,一定是要产生共振的。鱼咬口的这个力量传递到鱼线再到竿稍,这个力量的传递振频数值应该在一个相对不大的区间的(和鱼咬口一瞬间的振频成等效,鱼咬口振动频率应该是一个数值区间不太大的范围),振幅就跟饵进嘴动作的距离成等效。这里我们先不考虑振幅,因为竿稍的软硬对振幅影响较大,而且共振的产生跟振幅没有直接关连。共振的解释为;共振出现在结构或材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