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一五确定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基地为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而北船重工是中国100家最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之一,中船重工骨干企业之一,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是海西湾的龙头企业。
北船始建于1898年3月,德国造船专家奥斯塔带了德国亲王给胶澳总督的亲笔信和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在莱阳路8号(现海军博物馆)创建了修船所。
1900年,德国政府将修船所收归胶澳总督府,与海军鱼雷所合并,迁往大港5号码头(现军港码头),投资500万马克建设大型船厂。
1902年,生产的第一艘汽艇下水。
1903年开工建造亚洲最大的一万六千吨浮船坞,1905年10月12日交付使用。还制造了“东亚第一机器”160吨电动起重机。船厂先后被命名为青岛水师工厂,青岛船坞工艺厂,1907年改称青岛造船厂,划归德国海军管理,为德国远东艦队修造战艦,是青岛第一家船厂,也是当时最大的工厂,成为青岛现代工业的开端。
胶澳总督府1900年同时成立了青岛第一所工业学校一一青岛水师工业学校。隶属水师工厂,学制四年,直到1914年一战日军攻入青岛,德国投降,水师学校被解散,共培养了1200余名技术人才。
德占时期,船厂有1800余名职工,80余台套先进设备,技术力量雄厚,为当时亚洲一流造船厂。十六年间,新造舰船40艘,修船500艘。1910年建造的“舞凤”号炮舰,做为青岛最早,国内一流的军舰,先后编入清朝海军部巡洋舰队和北洋政府海军第一舰队充当指挥舰。
1914年,日军炸毁船厂,将亚洲最大浮船坞拖到日本佐士堡船厂,使用到1987年才报废。5号码头从此成为军港码头使用致今。船厂大量栽员,余部迁入新疆路四号船渠港。肢解后的船厂地盘狭小,只剩几百人,元气大伤。只能修理小型船舶。
老青船是青岛造船工业的源头,它衍生出了现在的北船重工,扬帆造船,海军4808厂,4308厂等船企。为青岛市成为国家级船舶海工基地和岀口基地打下了基础。
1957年3月,饱经沧桑的青岛船厂划为交通部直属企业,1968年更名交通部红星船厂。
1968年,厂军管会申报,海军请示国务院同意燕儿島基地交红星船厂建新厂,。
1970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建造二座万吨级船坞。同时成立“4501”指挥部(第四个五年计划第一项工程)。
1970年,在沙滩上为武汉长航局开工建造”大庆409”号5000吨油轮,
1977年四月,新厂改称交通部北海船厂。新疆路4号老厂连同人员移交交通部青岛港务局,成为航修厂。
1981年,北船制成国内首台直壁坞壁作业车,日照港煤码头十万吨级钢栈桥。
1982年7月1日,由交通部改隶为国防科工委下属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名称为北海船厂(6227厂)。
1988年,成功建造世界第一座极浅海步行式钻井平台“胜利二号”。
1994年,建成当时号称“中国第一钢塔”的高232米,47层,重1314吨的青岛电视塔。自建十万吨级浮船坞“泰山号”。
1998年,中船总公司与青岛市政府达成协议,投资74亿元的海西湾造船基地开工,建设,燕儿岛原址出让,建设奥帆中心。
1999年7月1日,国防科工委下属五大军工总公司改革,一分为二。其中,中船总公司分为中船重工(北船),中船工业(南船)二个集团。北海船厂划入中船重工集团。改称北船重工公司。
2016年,中船重工将北船重工整合,成为武汉船舶重工集团控股子公司。
2019年,青岛武船基地并入北船重工。
2021年12月30日,中船集团发布公告称:青岛北船重工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青岛)规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由武船集团划归中船集团所有,成为中船集团直属二级公司。
北船重工回归青岛,并成为与武船集团平级的二级直属公司,为下一步海西湾船舶海工基地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船集团目前在青企业有北船重工,中国船柴,青岛双瑞,中船重工海装院,海西重工等十七家。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做为国家规划的三大造船基地,也是中船的重要制造基地。中海油的唯一海油工程基地。
北船重工的手持定单己经排到了2024年,现有39艘688万载重吨,包括23艘散货船,4艘32.5万吨矿砂船,2艘成品油船,法国10艘集装箱船(造价40亿)。
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将进入快速发发展阶段。
北船始建于1898年3月,德国造船专家奥斯塔带了德国亲王给胶澳总督的亲笔信和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在莱阳路8号(现海军博物馆)创建了修船所。
1900年,德国政府将修船所收归胶澳总督府,与海军鱼雷所合并,迁往大港5号码头(现军港码头),投资500万马克建设大型船厂。
1902年,生产的第一艘汽艇下水。
1903年开工建造亚洲最大的一万六千吨浮船坞,1905年10月12日交付使用。还制造了“东亚第一机器”160吨电动起重机。船厂先后被命名为青岛水师工厂,青岛船坞工艺厂,1907年改称青岛造船厂,划归德国海军管理,为德国远东艦队修造战艦,是青岛第一家船厂,也是当时最大的工厂,成为青岛现代工业的开端。
胶澳总督府1900年同时成立了青岛第一所工业学校一一青岛水师工业学校。隶属水师工厂,学制四年,直到1914年一战日军攻入青岛,德国投降,水师学校被解散,共培养了1200余名技术人才。
德占时期,船厂有1800余名职工,80余台套先进设备,技术力量雄厚,为当时亚洲一流造船厂。十六年间,新造舰船40艘,修船500艘。1910年建造的“舞凤”号炮舰,做为青岛最早,国内一流的军舰,先后编入清朝海军部巡洋舰队和北洋政府海军第一舰队充当指挥舰。
1914年,日军炸毁船厂,将亚洲最大浮船坞拖到日本佐士堡船厂,使用到1987年才报废。5号码头从此成为军港码头使用致今。船厂大量栽员,余部迁入新疆路四号船渠港。肢解后的船厂地盘狭小,只剩几百人,元气大伤。只能修理小型船舶。
老青船是青岛造船工业的源头,它衍生出了现在的北船重工,扬帆造船,海军4808厂,4308厂等船企。为青岛市成为国家级船舶海工基地和岀口基地打下了基础。
1957年3月,饱经沧桑的青岛船厂划为交通部直属企业,1968年更名交通部红星船厂。
1968年,厂军管会申报,海军请示国务院同意燕儿島基地交红星船厂建新厂,。
1970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建造二座万吨级船坞。同时成立“4501”指挥部(第四个五年计划第一项工程)。
1970年,在沙滩上为武汉长航局开工建造”大庆409”号5000吨油轮,
1977年四月,新厂改称交通部北海船厂。新疆路4号老厂连同人员移交交通部青岛港务局,成为航修厂。
1981年,北船制成国内首台直壁坞壁作业车,日照港煤码头十万吨级钢栈桥。
1982年7月1日,由交通部改隶为国防科工委下属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名称为北海船厂(6227厂)。
1988年,成功建造世界第一座极浅海步行式钻井平台“胜利二号”。
1994年,建成当时号称“中国第一钢塔”的高232米,47层,重1314吨的青岛电视塔。自建十万吨级浮船坞“泰山号”。
1998年,中船总公司与青岛市政府达成协议,投资74亿元的海西湾造船基地开工,建设,燕儿岛原址出让,建设奥帆中心。
1999年7月1日,国防科工委下属五大军工总公司改革,一分为二。其中,中船总公司分为中船重工(北船),中船工业(南船)二个集团。北海船厂划入中船重工集团。改称北船重工公司。
2016年,中船重工将北船重工整合,成为武汉船舶重工集团控股子公司。
2019年,青岛武船基地并入北船重工。
2021年12月30日,中船集团发布公告称:青岛北船重工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青岛)规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由武船集团划归中船集团所有,成为中船集团直属二级公司。
北船重工回归青岛,并成为与武船集团平级的二级直属公司,为下一步海西湾船舶海工基地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船集团目前在青企业有北船重工,中国船柴,青岛双瑞,中船重工海装院,海西重工等十七家。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做为国家规划的三大造船基地,也是中船的重要制造基地。中海油的唯一海油工程基地。
北船重工的手持定单己经排到了2024年,现有39艘688万载重吨,包括23艘散货船,4艘32.5万吨矿砂船,2艘成品油船,法国10艘集装箱船(造价40亿)。
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将进入快速发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