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蛇吧 关注:334,884贴子:5,170,960

玉米蛇基因溯源——无鳞篇(Scaleless)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Richard Dijoux 图:Richard Dijoux 译:BP Reptile
译者按:明确的基因或血线来源对繁育者系统规划选育方向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开通了这个系列介绍玉米蛇各个变异基因或选育血线的发展源流。本期内容译自Richard Dijoux于2009年5月16日发表的博文(原帖链接:http://colubia.over-blog.com/article-31493888.html),无鳞基因作为位数不多的非色斑突变,它的加入令玉米蛇的变异组合数量大幅提升,也带来了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奇妙质感。感谢Dijoux先生同意并支持我们将该文翻译并搬运到中文互联网,他的谦逊与友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ijoux先生是法国爬行动物繁育者,一次偶然的经历令他繁育出一条无鳞玉米蛇,并将其成功地推向市场。以下为正文。


IP属地:广东1楼2022-01-01 23:53回复
    玉米蛇(Pantherophis guttatus)是当今爬宠市场最具代表性的爬行动物之一。这种体型适中、易于饲养、色彩多样、性情温顺的蛇在好爱好者心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它繁殖难度低,这也使它成为基因突变最多的爬宠之一。
    现如今,玉米蛇已有许多选育色型和基因突变。这通常是有害突变结果,但在人类的精心繁育之下令其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外貌。
    就玉米蛇而言,其繁育工作要么是关于体色(白化、缺红、缺黑等),要么是关于花纹(甜甜圈、直线、扩散等)。所有这些变异都可以组合起来,这使得这种蛇的变异基因数量呈指数增长。
    美国作为玉米蛇的原产地,对其养殖历史可追溯到自20世纪60年代。后来这一风潮蔓延到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以至于今天世界各地都有玉米蛇繁育者。在基因的新颖程度上来说,美国的繁育者凭借他们长期的经验垄断了市场——毕竟他们饲养玉米蛇已经快50年了!
    然而在很多时候,欧洲繁育者也为玉米蛇的繁育带来了许多惊喜,为这一物种在全球爬宠市场的风靡做出了贡献。
    从这一角度来看也不难看出,与玉米蛇相关的繁育项目日后仍会层出不穷。

    碳黑无鳞(Anerythristic Scaleless)玉米蛇 ©Richard Dijoux


    IP属地:广东2楼2022-01-01 23:54
    回复
      “无鳞变异”
      没有鳞片的蛇?这可能吗?蛇类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1.4亿年,没了鳞片它们会怎么样呢?
      蛇类的鳞片使它能够在各种环境中活动,甚至在水中也可以游动。鳞片也是抵御伤害、咬伤及寄生虫攻击的宝贵屏障。另外,鳞片在关于蛇类伪装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宝贵的的鳞片,蛇类很可能不会在物种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繁衍至今!
      然而……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薰衣草无鳞(Lavender Scaleless)玉米蛇 ©Richard Dijoux


      IP属地:广东3楼2022-01-01 23:54
      回复
        我从小就对动物充满兴趣,尤其是对蛇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入了养爬这个坑。在当时我还并没有想着如何繁育爬宠,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让爬宠健康成长就已经是要面临的首要挑战。
        我第一次繁殖蛇类是在1998年,当时我偶然繁殖了一窝球蟒。当时我饲养的玉米蛇(Pantherophis guttatus)和埃默里鼠蛇(Pantherophis emoryi)还被归为玉米蛇的不同亚种(当时它们的学名分别是Elaphe guttata guttata和Elaphe guttata emoryi)。
        我让这两条蛇交配,随后得到了一窝卵,但这窝卵的受精率不高。回想一下,在那个时候我的动物们根本没有准备好繁殖,无论是在喂食还是冬眠方面,我想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受精率不佳。
        最后仅有三枚受精卵进入孵化末期,首先孵化出来两条长着埃默里鼠蛇模样的幼蛇,就剩最后一枚卵即将破壳。到了第四天晚上,我瞥了一眼我的孵化箱,发现那枚卵有有蛇破壳了,还有一个奇怪的头从里面伸了出来。
        当时我并没有在意,也不会想到第二天我会得到我生命中的惊喜……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2002年10月4日,当我检查我的孵化箱时,那条蛇还在蛋里枚出来。我更仔细地观察了它一眼,它看起来很奇怪,有一个奇怪的白鼻子。我觉得有点不正常,但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
        直到下午晚些时候,我实在忍不住把它从蛋里剖出来。我知道这样做是不明智的,但我实在等不及了。
        我用一把指甲剪将蛇卵的裂缝扩大,然后用手把卵壳撕开。我意识到有点不对劲:这蛇看起来很奇怪,好像它还没有完全发育好。但它还活着,随时准备出壳!
        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卵里取出来,我立刻被震惊到了:它的颜色和花纹都不同寻常,而且很难用语言描述。身上的颜色有黄色、紫色、浅灰色,所有这些颜色都有混合的倾向。花纹也令人惊讶:它们相互连接,曲折,有时在侧面形成线条。但最吸引我注意的是那亮蓝色的色调,在它的头部混杂着蓝绿色与紫色。我欣喜若狂:你怎么能指望在同一条蛇身上出现如此繁多的色彩?
        我把这个大宝贝儿放在一个塑料爬宠盒里,里面用纸巾作为垫材,还有一个小水盆。
        一个小时后,我又回来看我的蛇,它似乎已经完全恢复了。那天天气很好,我房间的亮度是最佳的。我决定再观察它一次,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拿在手里,走到窗前,想好好欣赏一下。就在那一刻,我彻底被震惊了:这条蛇没有鳞片!

        牛油无鳞(Butter Scaleless)玉米蛇 ©Richard Dijoux


        IP属地:广东4楼2022-01-01 23:55
        回复
          孵化错误还是基因突变?
          我稍微冷静了下,就马上开始寻找关于无鳞蛇的信息。我想了很多问题。这条蛇能活下来吗?世界上还有其他无鳞蛇的例子吗?这是由于孵化错误还是遗传突变造成的?还是这两种原因皆有之?
          没想到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些答案。当时我并没有网络,所有我把我的注意力转向了我当时拥有的几本书。在阿尔忒弥斯出版社(Editions Artemis)出版的《蛇类》(Serpents)一书中,由Gilbert Matz撰写的“畸形”部分提到了这一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无鳞”现象是一种隐性遗传突变,在不同的物种中都有发现,如草原王蛇(Lampropeltis calligaster)、蓝舌蜥(Thamnophis ssp)、德州鼠蛇(Pantherophis obsoletus lindheimeri)还有……玉米蛇(Pantherophis guttatus)……
          后来我在网上搜索时,我搜到了一些罕见的无鳞蛇类的照片,这些蛇有些属于上述物种,也有其他的种类,但并没有见到无鳞玉米蛇的照片。

          反转欧基提显直无鳞(Reverse Okeetee Tessera Scaleless)玉米蛇 ©Richard Dijoux


          IP属地:广东5楼2022-01-01 23:55
          回复
            我也研究了下刊登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一篇文章。我由此了解到最早的“无鳞蛇”记录是在自然环境中发现的。被发现有无鳞表现的有松林蛇(Pituophis melanoleucus catenifer)和美洲水蛇(Nerodia sipedon),当然无鳞蛇出现的概率极低。文章对这些动物的新陈代谢进行了科学研究。据我所知,鳞片确实对它们的影响很小,特别是在水分蒸发和热交换方面。
            因此,没有鳞片并不妨碍它们生存,尽管这会使它们变得更脆弱,最重要的是,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比“无鳞”更恰当的说法是“缺鳞”。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任何“无鳞”或多或少都保留有以下鳞片:腹鳞,唇鳞及眼睛周围的鳞片。
            此外,鳞片有时还会出现在背部中部和尾部(数量不多,有时仅寥寥数枚)。
            这些残留的鳞片对于帮助人们判断其是何物种非常有用,因为这通常是无鳞蛇与正常蛇之间位数不多可以观察到的共性。
            *注:无鳞蛇和其他蛇一样会蜕皮。“无鳞”个体的皮肤与正常蛇类的一样,都是由表皮层和真皮层组成。因此,一些关于这些动物因没有鳞片而保守折磨的幻想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无鳞”个体的皮肤质感与豹纹守宫的皮肤是类似的,从豹纹守宫在野外强大的生存能力以及人工环境下容易饲养的特点上来看,爬行动物是可以拥有光滑皮肤的,而且不会对其造成损害。
            焦糖超无鳞(Caramel Ultra Scaleless)玉米蛇 ©Richard Dijoux


            IP属地:广东6楼2022-01-01 23:55
            回复
              无鳞基因的未来
              当这条蛇顺利蜕皮后,我最初的顾虑消失了,我逐渐意识到我有多幸运,这条蛇在未来有着无限潜力(还是条雄性),这让我感到十分自豪,我想我必须保留住这个基因。
              第二年,通过那对亲蛇再次交配产卵,在准备充分之下我有幸再收获两条“无鳞宝宝”。它们的颜色不同。雌性有深灰色和白色的色调(有点像缺红)和蓝色的吻部,而雄性有黑色和黄橙色的色调。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性变成棕橙色,有深灰色的花纹,吻部总是蓝色的。雄性变得通体橙色,带有黑色花纹。至于我收获的第一条无鳞,在经过多次变色后,它最终穿上了一件橙粉色的外衣,上面点缀着黑色的斑点。
              2004年是一个失败的一年,可能是由于繁殖过早或孵化问题,这一年我没有收获无鳞后代。
              2005年,我有了七条无鳞苗子,它们之中大多数都呈浅红色,或多或少地有黑色的环纹。
              2006年,又有四个繁殖项目开始运作。
              2007年,大约出生了有15条无鳞苗子,颜色从赭石色、黄色、到几乎深红色,再到各种橙色,而且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花纹。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有无鳞苗子出生……

              细纹显直无鳞(Tessera Pinstriped Scaleless)玉米蛇 ©Richard Dijoux


              IP属地:广东7楼2022-01-01 23:56
              回复
                这种在同一胎、不同胎的连续出生无鳞个体的现象,证明了这一表现是可遗传性状。同时这应该是一个隐性基因,因为存在“无鳞”和“杂合无鳞”个体。
                虽然和其他蛇类相比,我这些无鳞蛇的生育率似乎比较低(个人观察仍有待证实),但事实仍然是,在我的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无鳞”个体确实是可遗传的,它们体格健壮并且能产下可育后代!但产卵的数量似乎低于一般的玉米蛇,可能是由于无鳞是由玉米蛇与其近亲埃默里鼠蛇(Pantherophis emoryi)产下的杂交后代,而后者的产量要低得多。
                直到今天,即便我已繁殖了这个基因七年之久。但依然很难确定无鳞基因的运作方式。
                因此我只能根据我的经验就这一基因提出一些假说或结论:
                鳞片缺失是隐性基因的结果;所以有“无鳞”和“杂合无鳞”产生;
                “无鳞”的幼体显然没有患有比普通蛇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这种突变在雌雄两性中都可能出现;
                两性都有生育能力;
                这种突变可在不同的血系中遗传;
                这个基因可以与其他基因结合(时间将告诉我们是否与所有已知的基因都能结合);
                我所有的无鳞蛇都是通过“无鳞X隐无鳞”或“隐无鳞X隐无鳞”得来的。第一批“无鳞X无鳞”在今年产卵,预计在几周内孵化……
                我所繁育的无鳞玉米蛇的学名应该被称为“Pantherophis guttatus sp.”,因为第一代是由玉米蛇(Pantherophis guttatus)和埃默里鼠蛇(Pantherophis emoryi)杂交的产物。因此,它们并不是“纯种”的蛇类,但它们也不像丛林玉米(Pantherophis guttatus x Lampropeltis ssp.)那样被视为完全意义上的杂交种。我认为可以将无鳞视为介于纯种与杂交之间的类型,就像是奶昔(Creamsicle)、根啤(Rootbeer)和肉桂(Cinamon)那样。
                不过,如果有一些“纯粹主义者”想把这些蛇归为杂交种,那么从目前的物种分类上来看,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因为目前玉米蛇和埃默里鼠蛇被划分为不同的物种。无妨,由他们去吧。

                超白欧基提显直无鳞(Ultramel Okeetee Tessera Scaleless)玉米蛇 ©Richard Dijoux


                IP属地:广东8楼2022-01-01 23:56
                回复
                  结论
                  无鳞蛇不仅存在,而且完全有能力在圈养条件下生存和繁殖。随着这些动物进入爱好者的饲养箱,玉米蛇的饲养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维度,因为这个革命性的基因还远没有把它的所有秘密都告诉我们。
                  这就像我们在玩扑克,繁多的基因就像是个赌局,这种既令人惊讶又令人难以置信的突变构成了一个新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抽出的每张扑克牌都会引导玩家进一步深陷于游戏之中。
                  2009产季的无鳞苗将很快就会在Colubiasnakes网站上架。如果您感兴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希望你喜欢这个基因。你们中的一些人会发现这个新的突变非常棒。其他人会说这是不自然的,不应该存在。无论如何,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因为爬圈不是只能容下一种观点的环境。
                  然而这并不会动摇我们繁育无鳞玉米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各种变异类型的无鳞玉米蛇 ©Richard Dijoux


                  IP属地:广东9楼2022-01-01 23:57
                  回复
                    无鳞配有鳞会生什么样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2-01-02 01:16
                    收起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01-02 01:34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2-01-02 09:24
                        收起回复
                          。。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1-02 11:05
                          回复
                            无麟X无麟体质有没有变化?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1-02 11:31
                            收起回复
                              挺好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1-02 16: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