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89,022贴子:14,654,595

《大唐圆领细节初探》(一).前言、第一章: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IP属地:北京1楼2010-05-10 17:47回复
    注:
    1、本文首发国学数典论坛。
    2、笔者常用笔名为“九州牧”,故本文部分图片加有“九州牧印”、“九州牧绘图”标记。
    3、本文部分图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国学数典论坛、大明衣冠-中国服饰史论坛和书画纵横论坛,在此表示特别感谢!

    前言
    第一节:说明与方法论
    一、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明:
    1、笔者不是偏执的完美主义导致的不可知论者,非要坐等大量唐代衣物出土才做研究。窃以为,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不断改进的,没有尝试、探讨就没有发展,没有错误和纠错就没有进步,坐拥现有资料而无所作为是对这些我们祖先智慧结晶同时也是我们后人的共同文化财富的极大浪费。所以本文的探讨,是基于现有资料的推断,欢迎大家讨论、指正。如有更详细、更具证据力的资料,敬请举出,不胜感谢!如果您有什么好的思路,也请不吝分享。本人欢迎友好、平等、理性的探讨,谢绝嘲讽、谩骂等不具建设性的回复。
    2、本文所述圆领袍衫,是开襟袍衫。
    3、本文采用“圆领袍衫”一词,是当代语境,其范畴包含历史上“袄子”、“袍”、“衫”、“上领”、“盘领”、“团领”、“圆领”等词汇所指之物。
    4、大部分“翻领袍”其实是圆领袍领口外翻的结果,本文不再赘述。即使是少部分真正的“翻领袍”,其实与“圆领袍”也有十分亲密的血缘关系,所以本文将二者并提讨论,除领部细节外,不加区分。
    二、本文的方法论:
    1、“单线进化”式思维是大众甚至某些学者的默认思维范式,笔者不采取这种思维模式。
    历史的演进从来都不是“单线进化”式的,而是“多点”、“多线”的,“螺旋演化”的。服饰史也一样。
    (1)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服饰肯定存在多样性(官服是特例,其多样性较弱),不能一劳永逸一概而论,以一种既定样式“包打天下”;
    (2)即使是同一个服饰元素在一段时期内的演变,只是一种趋势,服饰的“旧”元素与“新”元素可能并存,而非取代;
    (3)大唐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的服饰也不尽相同。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在同一演变趋势下演变速度是不一样的。
    泱泱大国,服饰织物无数,相比之下,我们能看到的资料还是太少,我们真的不能断言什么,只能做推测“大概是这样的”、“当时流行的形制应该有这种形态的”... ...
    我们必须正视服饰的多样性,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世界,才是一个真实的古代社会,才是我们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
    唐代,圆领袍衫是人们最经常穿着的服饰,它已经深入到祖先生活的方方面面,故而其体系十分庞杂,形态也不一而足,领、袖、身、襟、摆等细节更是千差万别!
    2、 本文的探讨是基于大量的形象资料,并辅以少量文字资料。但仅仅“看图说话”是基础不牢的。隋唐圆领袍衫不只存在于文物照片里、不只存在于古籍记载上,它更是几百年间为无数祖先真真切切频繁穿在身上的日常衣物。从布料变成袍衫,必然要剪裁、缝接。站在祖先们实际生活的角度、从剪裁实践的角度出发,我们能更接近真实,可以领悟出一些光凭观察文物“看”不出来的东西。
    (1)本文所倚形象资料包括实物、俑衣、墓壁画、出土陶俑、出土石刻(阴刻及石雕)、出土绘画、洞窟壁画以及传世绘画等;资料时代以唐代为主,略涉北齐、隋、五代十国以梳理脉络;资料地域以长安地区、洛阳地区、偃师地区、西州地区等为主,辅以丝博收藏的不明地域的实物及敦煌的壁画等,佐以日本奈良时代(与大唐玄宗朝同时)的实物资料。
    (2)本文所倚文字资料包括《唐六典》、《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以及《中华古今注》等史籍的相关文字记载。
    (3)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实际,不忘剪裁的可能性。又考虑到衣物单独放置和穿在人身上的效果的不同。于是笔者借助CAD绘图软件绘制了一些剪裁推测图,打印出来用纸和布料制作小比例模型,看看立体效果如何,以及有哪些不切实际、需要更正的地方。
    


    IP属地:北京2楼2010-05-10 17:49
    收起回复
      2025-07-31 14:43: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对于墓葬资料,笔者的总体认识是:
      画师、造像师并不是服装设计师,壁画、陶俑、石刻等形象资料并不是服饰设计图。
      我们见到的这些古代形象资料当然具有写实记录的性质,但它们同时也有艺术表现的性质。作者的关注重点很多,比如人物的神态、形体动作等,在服饰方面则往往会忽略掉一些东西,省略掉一些他们不以为重要的或者干脆就是懒于表现的细节(陶俑要大批生产,哪有工夫展示太多细节?壁画,有的墓葬规格低些,笔触就简陋些;规格高些如太子公主墓,就详尽些)。
      而笔者的工作,就是在这些细节表现上参差不齐的资料中,寻觅出我们做服饰史研究所关心的东西。
      5、形象资料所忽略的细节举例:
      (1)大部分的资料忽略“侧缝”。
      目前只在西元939年(后晋天福四年)《法华经普门品变相图》、西元959年(后周显德五年)冯晖墓浮雕以及五代李茂贞夫妇墓浮雕等资料中观察到了腰部以上的侧缝细节。
      在更多些的墓葬资料中,则可见到腰部以下的侧缝细节,其中,官服襕衫以西元630年(贞观四年)李寿墓、西元72【和谐】0年(开元八年)薛儆墓、西元716年(开元四年)西州(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纸本着色《树下人物图》及西元741(开元二十九年)李宪墓等为代表。
      (2)绝大部分的资料忽略“接袖缝”。
           壁画资料中,目前只在西元668年(总章元年)李爽墓壁画中观察到“接袖缝”;而西元68【和谐】9年(垂拱五年)高昌张雄与西州麴氏合葬墓出土俑衣,可见清楚到作者刻意表现的“接袖缝”;丝博藏唐代实物、日本正仓院藏奈良时期实物等,都可以清晰的见到“接袖缝”。
      (3)部分资料忽略开襟。
      如西元651年(永徽二年)段简璧墓壁画、西元665年(麟德二年)李震墓壁画、西元675(上元二年)阿史那忠墓壁画。其中尤阿史那忠墓壁画以为代表,部分圆领袍形象在上身看不到开襟的痕迹,但是腰部以下又能明显的观察到开襟,这显然是出于某种原因把上身的外襟襟缘忽略了。
      (4)绝大部分墓葬、洞窟资料(非翻领状态)忽略领扣
      不论是壁画还是陶俑、线刻,当表现形象为非翻领状态时,绝大多数资料都忽略了外领领扣细节,有的仅用一条短横线代替,如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而更多的资料则直接忽略。
      而内领领扣细节则几乎为所有(非翻领状态的)墓葬、洞窟资料所忽略,因为此领扣在内,要表现它是很难的。
      (5)大部分墓葬、洞窟资料忽略襟扣
           只有少数陶俑和出土绘画有襟扣细节。其中正常穿着状态下的圆领袍襟扣细节尤为罕见;而若干例袒右肩、袒左肩陶俑亦表现出襟扣细节。
      6、本文对于墓葬资料的服饰形象年代的判断:
      (1)墓壁画为墓葬建成之时所绘,画师虽然力图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但画师未必亲眼目睹墓主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更不可能留意墓主人在世时相关服饰的细微变化,并力图在壁画中体现。所以墓壁画中的服饰,更应当是墓葬建成之时社会上流行的服饰,而非墓主人(一般寿命在2【和谐】0年-60年间)生命中前期的服饰。
           随葬陶俑的情况较为复杂,存在墓主提前若干年购置陶俑的可能性。这与各地各时期的风俗有关,具体情况难以考证,目前只能简单的认为与墓主下葬时间同时期。
      (2)一般而言,墓葬建成的时间与墓主下葬的时间间隔短,不足以产生服饰史意义上的变化。但也存在迁墓的情况。如果是迁墓,应当以新迁之墓建成的时间为准。
           如章怀太子李贤墓,李贤于武曌文明元年含【和谐】冤而逝,中宗神龙二年(西元706年),追赠司徒,并迎柩以雍王礼陪葬乾陵。睿宗景云二年(西元711年),追赠皇太子,谥章怀太子,将其妃房氏与其合葬。于是这个墓壁画的绘做年代就判定为“神龙二年(西元706年)”。
      7、本文对于形象资料的罗列:
      对于墓葬壁画和敦煌壁画,一方面考虑到壁画的临摹多少会掺入现代作者的主观因素,但另一方面壁画临摹者或许能给我们传递一些从原件照片上无法得到的信息。所以墓壁画有原本时,用原本;原本太模糊时将原本与摹本并列;无原本时用摹本。
      对于陶俑、石刻,有文物照片用文物照片;文物照片不清晰时将文物照片与考古报告的线描图并列;无照片时用考古报告的线描图。
      ------------------------------------------------------------------------------


      IP属地:北京4楼2010-05-10 17:49
      回复

        第二节:导论与提要
        开襟圆领袍衫的最早踪迹可以在秦汉时期觅得。但目前案例罕见,形制不清,源流模糊。

        .
        案例较清晰的开襟圆领袍衫形象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太和元年,为偏襟圆领袍衫。

        .
        然而此类袍衫与隋唐一脉圆领差别不小,渊源暂难确定。
        北朝期间,又有西魏北周的粟特一脉。该脉圆领或来自中亚波斯等国,为对襟圆领袍衫,与隋唐一脉差别更加大。

        .
        .
        .
        东魏北齐一脉与隋唐圆领近似度较高,尤其是西元570年北齐娄睿墓,其偏襟圆领袍衫与隋代圆领甚为接近。

        .
        而这类圆领袍衫的源头又在哪里?恕笔者目前暂不能够解答。
        .
        不过这对于本文来说并不重要,本文的重点是唐代的圆领袍。
        圆领袍在唐代被称为“袍衫”。这类服饰或许是汉民族穿着的最早的上下通裁的服饰。其诸多特征与后世的“直身”极为相似。
        唐代的“袍衫”,就穿着身份和场合而言,可以分为品官常服、士庶常服、褐服和女子圆领四类。
        品官常服为有品位之别的官员常服,“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旧唐书》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舆服)。此服最大特征就是不开骻(开衩)、加襕,所以又称“襕袍”、“襕衫”。品官常服的最初形态与士庶常服和劳作马乘之服差不多,都是很窄的袖口和袖根、不长的下摆(仅掩至小腿中部)、较紧的衣身,唯一明显的区别就是不开骻、加襕。虽然只是常服,但其特征不十分符合汉民族传统的仪礼观念和审美取向,于是在神龙至开元年间,品官常服逐渐发生了演变:袖口和袖根变宽,下摆变长,衣身变宽大。这种演变一直持续了下去。同一时期,不同品级的品官常服,其形制是一致的,唯一区别是颜色和纹案。
        品官常服,其领口多为浅领。

        ..
        .
        士庶常服多为平民穿着,但吏员、部分武士及内侍所着亦包含在此列。用于社交、居家、游玩及宴会等日常生活场合,或部分兵戎场合。士庶常服有跟随品官常服的改变而改变的倾向,在历史上也具有与襕袍(衫)大致类似的演变趋势。但因其多样性和生活的实用性,故不可一概而论。士庶常服大多数是开骻袍衫。

        .
        褐服,主要是部分劳作、马乘和兵戎等场合穿着的服饰,因其特殊的使用场合,故一直保持着窄袖窄身短衣的特征,甚至有部分下摆高过膝盖,或者是半臂之服。值得强调的是,褐服的使用场合以劳作、牵马(驼)居多;而骑马者、军人、武士形象并非都穿着褐服,他们甚至多着士庶常服。

        .
        女子圆领,有着其特殊的风格和魅力。圆领袍衫本当是男子的穿着,但有唐一代,可见大量的女子穿着圆领,形象以女官和侍女居多,亦不乏面貌雍容的贵妇形象以及马背上的男装女子形象。这类圆领,多较同时期的男子圆领袍宽、袖大、摆长,给人的感觉像是穿了“大一号”的衣服。
        .
        另外,中亚的对襟圆领袍时不时地在影响着唐代的“袍衫”,这种影响,或许是通过大唐境内的粟特人传递的。
        


        IP属地:北京5楼2010-05-10 17:51
        收起回复

          如第一节所述,圆领袍衫是唐代人们最经常穿着的服饰,其体系十分庞杂,形态也不一而足,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分九章来探讨唐代圆领袍衫的细节问题。提要如下:
          第一章:领
          本章探讨的是领口、领缘及领扣的细节。
          主要内容:圆领袍衫有三种形态的领口——浅领、微立领和高立领;圆领袍衫领口形态的演化;圆领袍衫领缘形态的演化;圆领袍衫的领扣细节。
          第二章:袖
          本章探讨的是袖身、袖口及接袖的细节。
          主要内容:袖身是斜边斜率不大的梯形,袖根较宽而袖口较窄;袖根与袖口的宽度在历史上有逐渐变宽的趋势,初唐不论身份、场合,圆领皆窄,窄若后世之“短褐”,至盛唐开天时期品官常服和士庶常服已经比较宽大;接袖有“断肩裁”和“半袖裁”两种;袖长多为“回腕”,有少量褐服为半臂。
          第三章:衣身
          本章探讨的是衣身总览、内外襟、交襟深浅、前后中缝、侧缝、襟扣及是否上下分裁等的细节。
          主要内容:衣身为四幅布,内外襟各有接续;衣身倾角不大;衣身逐渐由窄变宽;内外襟为直襟,或略带倾斜;交襟深度自北齐以来一直较深,但时不时地受到中亚对襟风格的影响,出现一些较浅交襟的圆领;前中缝有的位于正中,有的偏左、偏右;后中缝存在且位于正中无疑;侧缝细节;外襟右缘(胸部至腰部之间高度)的“襟扣”细节等。
          第四章:下摆
          本章探讨的是下摆高度、下摆是否开骻(开衩)、开骻高度、开骻衣衩口的装饰及是否加“襕”等的细节。
          主要内容:下摆高度在历史上是不断降低的,从初唐的的小腿中部到神龙、开元前期的脚踝附近再到开元末期稳定在脚面,甚至曳地;官服“襕袍(衫)”不开骻,而士庶常服则大多开骻;“开骻袍(衫)”的开骻高度在历史上是不断上升的,从膝盖一直上升到腰胯;官服“襕袍(衫)”在下摆膝部以下某高度加一圈“襕”,此“襕”应是一整块布而非分幅。
          第五章:厚薄、层次及场合
          本章探讨的是衣物厚度、袍与衫及圆领袍衫穿着场合等的细节。
          主要内容:“圆领衫”较薄、贴身,可在较暖天气穿着,或作为内衫;“圆领袍”较厚,作为外袍穿着;“圆领寒衣”厚重,在寒冷天气作为最外层衣物穿着。在绛纱袍(朝服)、袴褶服(准朝服)中,圆领衫作为内衫穿着,与曲领、白纱中单配合使用,作为朝服、准朝服的内着衣物。
          第六章:首服、袍内衣着、绔、腰带及靴履
          本章探讨的是与圆领袍衫相配的首服、内衫、半臂、袴、腰带及靴履等的细节。
               与圆领袍衫相配的首服主要是幞头,本文初步探讨了唐代幞头的形制演变;圆领袍内衫多为较短的圆领衫,或低交领衫,有时在圆领内衫与圆领袍之间加有极低交领半臂或V领对襟半臂,故而唐代(晚唐以前)圆领袍不露中衣领;本文初步探讨了圆领袍所配袴、腰带及靴履等的细节。
          第七章:颜色及纹样
          本章探讨的是与品官常服、士庶常服、褐服及女子圆领的颜色及纹样等细节。
          第八章:袒肩、敞胸、下摆掖起
          副标题:缘何天下不识君?——圆领袍的非常规穿着状态
          本章探讨的是圆领袍的袒右肩、袒左肩、敞胸、下摆掖起及其组合态这些被世人误读的非常规穿着方式的细节。
          第九章:散记、拾遗
               主要内容:一些比较零散的问题。
          -------------------------------------------------------------------------------------


          IP属地:北京6楼2010-05-10 17:51
          回复

            第一章 领
            第一节、     领口的形态
            如前所述,圆领袍衫是唐代人们最经常穿着的服饰,其体系十分庞杂,所以领口形态也不一而足。
            从领口弧度来看,唐代圆领袍衫可分为“弧领”和“横领”。 “弧领”,顾名思义,是带有较明显弧度的领口,这种领口对后世的圆领袍衫具有深远的影响;“横领”,取“横平竖直”之意,与“直领”( 对襟)一词含义相对,指领口不带弧度或稍带弧度的领子。
            而从领口形态及剪裁角度综合考虑,唐代圆领袍衫可分为三种形态的领口:浅领、微立领、高立领。
            浅领是弧形领口,前凹,服帖不掩颈根;微立领和高立领是横直领口(横领),以一圈横领围成立圆,掩颈根。

            .
            值得强调的是,在大唐的广阔疆域上、在三百多年的时光中,圆领袍衫不是出自同一模板,本“三形态领口”之说只是一种划分方法,它并不是绝对的,三种形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存在过渡态和一些变态。比如有些“浅领”领口较高,有些“浅领”领口很低,这之间的形态差别也不小;再比如部分微立领领口就有微小弧度;又比如立领多高是“微立领”、多高就是“高立领”呢?这个是不能“非黑即是白”地来定义的。
            任何划分和定义都不是绝对的,只是为了方便大家对事物的理解。
            很多朋友因为日本正仓院藏奈良时期圆领袍衫实物的缘故,形成了“思维定势”,偏颇的认为所有大唐圆领袍衫都是这一个模式。实际上正仓院实物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其所代表的只是“微立领”这一类别。
            日常服饰不是现代的军装,由被服厂批量制作,它们某一模板的批量复制,而是丰富多彩的,同一类服饰因日常生活的不同需要也会有不同样式,假如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就再正常不过了。正是气候、季节、场合和穿着层次的不同,造就了三种不同形态的领口:浅领、微立领、高立领。
            一、     浅领
            浅领是弧形领口,领缝较浅、前凹,领口服帖不掩(遮掩)颈部,穿着者露出颈根甚至更低。该类领口的袍衫以合领为常态,衣物当较轻薄。
            示意图组一:

            .

            .
            示意图组二:
            .

            .
            .
            浅领类也有高有浅,也就是说领口挖裁有大有小。最浅的浅领相当“凉爽”,穿着者露出天突穴、水突穴、气舍穴和天鼎穴,或者用西方解剖学话语说,露出锁骨的胸骨端、肩胛提肌及部分斜方肌。

            .
            .
            而最高的浅领,其领沿紧贴颈根。

            .
            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认知浅领:直接证据、对比、极端例证、典型形象探讨和翻领形象探讨。
            1、     直接证据
            稍举几例为证:
            西元68【和谐】9年(垂拱五年)高昌张雄与西州麴氏合葬墓(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木俑俑衣3例。这批木俑俑衣,制作精细,很注意细节,比如说俑衣并不大,不存在布幅限制的问题,完全可以不接袖,但是它还是很忠实地体现了接袖缝的细节。所以此批俑衣的写实性是很高的。

            .
            .
            .
            


            IP属地:北京7楼2010-05-10 17:54
            回复
              西元664年(麟德元年)郑仁泰墓1例骑马俑的外翻领口

              .
              西元698年(武周神功二年)独孤思贞墓2例牵驼俑的外翻领口

              .
              西元703年(武周长安三年)洪庆村独孤思静及妻元氏墓1例牵马俑的外翻领口

              .
              西元730年(开元十八年)穆泰墓1例胡人俑的外翻领口

              .
              咸阳博物馆藏1例骑马俑的外翻领口

              .
              流落海外的三彩牛车驭者1例的外翻领口

              .
              


              IP属地:北京8楼2010-05-10 17:55
              回复

                2、 对比
                稍举几例对比分析:
                2.1 西元730年(开元十八年)穆泰墓3对陶俑的对比

                .
                .
                这是同一个墓葬出土的陶俑,试问,如果是工匠的失真、走样,为何同一批陶俑有的领口“走样”变成了低领、弧领,有的又不“走样”保持立领、横领立圆?很显然不是失真,而是同时存在这两种领子!
                .
                .
                2.2 西元740(开元二十八年)苏思勖墓石刻俑、石椁阴刻及壁画的对比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4号石刻俑是比较高的微立领(介乎微立领与高立领之间),8号石刻是比较高的浅领,石椁东壁阴刻是比较浅的浅领,壁画是标准的微立领。

                .
                .
                2.3 西元724【开元十二年】金乡县主墓陶俑对比

                .
                这是同一个墓葬出土的陶俑,但是它们的领子呈现出多种截然不同的形态,试问俑的作者用意何在?难道不是想表现不同类型的领子吗?
                .
                .
                2.4 西元741【二十九年】李宪墓

                .
                .
                


                IP属地:北京9楼2010-05-10 17:56
                回复
                  2025-07-31 14:37: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极端例证
                  除以上用来对比的案例外,另举几例极端一点的例子:
                  西元630年(贞观四年)李寿墓



                  西元651年(永徽2年)段简璧墓

                  .
                  .
                  西元666年(乾封元年)韦贵妃墓

                  .
                  .
                  约西元703年(长安三年)安西都护府上柱国张氏夫妇合葬墓(阿斯塔那187号墓)

                  .
                  .
                  西元706(神龙二年)永泰公主墓

                  .
                  .
                  西元888年(文德元年)靖陵(唐僖宗李儇墓)壁画的宽缘浅领(此时已是唐末,与五代之弧领相去不远)

                  .
                  .
                  这些领子,确系弧领无疑(如果还能被说成是横领围成的立圆的话,那真是欺人之语)。
                  .
                  .
                  


                  10楼2010-05-10 17:58
                  回复
                    不错,为剑侠兄弟顶帖。
                    兄弟关于汉服的学识又精进了!


                    IP属地:山东11楼2010-05-10 17:58
                    回复

                      二、微立领
                      微立领,是横领,领缝较高,以一圈横领围成一个立面圆,穿上后在人体胸、肩、颈项的撑力作用下形成颈前略凹的效果。横领领缘不宽,微微立起,故称“微立领”。
                      此种领口以外翻的形式出现的几率较大,领子翻开后被常误认为“翻领胡服”;盘起时,领子稍微立起,紧贴前颈或有适当缝隙,遮挡部分颈部。
                      极个别微立领立圆直径过大,使得领子与颈部之间的空隙很大,像浅领那样露出颈根,但由于它是横领,弯曲之后显得不服帖。所以,微立领的立圆直径大小很重要,过小会勒住脖子影响颈项的转动,过大会很不美观。当然,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够调节其大小,那么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譬如在右外领缘和左内领缘安上两组布扣扣环,或者使用其它的调节方法。当然,这一点目前只是能猜测。
                      微立领衣物当较厚。
                      示意图组一:

                      .
                      .


                      13楼2010-05-10 18:01
                      回复
                        示意图组二:



                        14楼2010-05-10 18:01
                        回复


                          15楼2010-05-10 18:02
                          回复
                            下面我们将列举实物来直观认识微立领。
                            例证: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唐代蓝色菱纹罗袍



                            16楼2010-05-10 18:02
                            回复
                              2025-07-31 14:31: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唐代宝花纹绫袍

                              .


                              17楼2010-05-10 18: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