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1、本文首发国学数典论坛。
2、笔者常用笔名为“九州牧”,故本文部分图片加有“九州牧印”、“九州牧绘图”标记。
3、本文部分图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国学数典论坛、大明衣冠-中国服饰史论坛和书画纵横论坛,在此表示特别感谢!

前言
第一节:说明与方法论
一、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明:
1、笔者不是偏执的完美主义导致的不可知论者,非要坐等大量唐代衣物出土才做研究。窃以为,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不断改进的,没有尝试、探讨就没有发展,没有错误和纠错就没有进步,坐拥现有资料而无所作为是对这些我们祖先智慧结晶同时也是我们后人的共同文化财富的极大浪费。所以本文的探讨,是基于现有资料的推断,欢迎大家讨论、指正。如有更详细、更具证据力的资料,敬请举出,不胜感谢!如果您有什么好的思路,也请不吝分享。本人欢迎友好、平等、理性的探讨,谢绝嘲讽、谩骂等不具建设性的回复。
2、本文所述圆领袍衫,是开襟袍衫。
3、本文采用“圆领袍衫”一词,是当代语境,其范畴包含历史上“袄子”、“袍”、“衫”、“上领”、“盘领”、“团领”、“圆领”等词汇所指之物。
4、大部分“翻领袍”其实是圆领袍领口外翻的结果,本文不再赘述。即使是少部分真正的“翻领袍”,其实与“圆领袍”也有十分亲密的血缘关系,所以本文将二者并提讨论,除领部细节外,不加区分。
二、本文的方法论:
1、“单线进化”式思维是大众甚至某些学者的默认思维范式,笔者不采取这种思维模式。
历史的演进从来都不是“单线进化”式的,而是“多点”、“多线”的,“螺旋演化”的。服饰史也一样。
(1)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服饰肯定存在多样性(官服是特例,其多样性较弱),不能一劳永逸一概而论,以一种既定样式“包打天下”;
(2)即使是同一个服饰元素在一段时期内的演变,只是一种趋势,服饰的“旧”元素与“新”元素可能并存,而非取代;
(3)大唐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的服饰也不尽相同。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在同一演变趋势下演变速度是不一样的。
泱泱大国,服饰织物无数,相比之下,我们能看到的资料还是太少,我们真的不能断言什么,只能做推测“大概是这样的”、“当时流行的形制应该有这种形态的”... ...
我们必须正视服饰的多样性,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世界,才是一个真实的古代社会,才是我们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
唐代,圆领袍衫是人们最经常穿着的服饰,它已经深入到祖先生活的方方面面,故而其体系十分庞杂,形态也不一而足,领、袖、身、襟、摆等细节更是千差万别!
2、 本文的探讨是基于大量的形象资料,并辅以少量文字资料。但仅仅“看图说话”是基础不牢的。隋唐圆领袍衫不只存在于文物照片里、不只存在于古籍记载上,它更是几百年间为无数祖先真真切切频繁穿在身上的日常衣物。从布料变成袍衫,必然要剪裁、缝接。站在祖先们实际生活的角度、从剪裁实践的角度出发,我们能更接近真实,可以领悟出一些光凭观察文物“看”不出来的东西。
(1)本文所倚形象资料包括实物、俑衣、墓壁画、出土陶俑、出土石刻(阴刻及石雕)、出土绘画、洞窟壁画以及传世绘画等;资料时代以唐代为主,略涉北齐、隋、五代十国以梳理脉络;资料地域以长安地区、洛阳地区、偃师地区、西州地区等为主,辅以丝博收藏的不明地域的实物及敦煌的壁画等,佐以日本奈良时代(与大唐玄宗朝同时)的实物资料。
(2)本文所倚文字资料包括《唐六典》、《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以及《中华古今注》等史籍的相关文字记载。
(3)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实际,不忘剪裁的可能性。又考虑到衣物单独放置和穿在人身上的效果的不同。于是笔者借助CAD绘图软件绘制了一些剪裁推测图,打印出来用纸和布料制作小比例模型,看看立体效果如何,以及有哪些不切实际、需要更正的地方。
1、本文首发国学数典论坛。
2、笔者常用笔名为“九州牧”,故本文部分图片加有“九州牧印”、“九州牧绘图”标记。
3、本文部分图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国学数典论坛、大明衣冠-中国服饰史论坛和书画纵横论坛,在此表示特别感谢!

前言
第一节:说明与方法论
一、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明:
1、笔者不是偏执的完美主义导致的不可知论者,非要坐等大量唐代衣物出土才做研究。窃以为,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不断改进的,没有尝试、探讨就没有发展,没有错误和纠错就没有进步,坐拥现有资料而无所作为是对这些我们祖先智慧结晶同时也是我们后人的共同文化财富的极大浪费。所以本文的探讨,是基于现有资料的推断,欢迎大家讨论、指正。如有更详细、更具证据力的资料,敬请举出,不胜感谢!如果您有什么好的思路,也请不吝分享。本人欢迎友好、平等、理性的探讨,谢绝嘲讽、谩骂等不具建设性的回复。
2、本文所述圆领袍衫,是开襟袍衫。
3、本文采用“圆领袍衫”一词,是当代语境,其范畴包含历史上“袄子”、“袍”、“衫”、“上领”、“盘领”、“团领”、“圆领”等词汇所指之物。
4、大部分“翻领袍”其实是圆领袍领口外翻的结果,本文不再赘述。即使是少部分真正的“翻领袍”,其实与“圆领袍”也有十分亲密的血缘关系,所以本文将二者并提讨论,除领部细节外,不加区分。
二、本文的方法论:
1、“单线进化”式思维是大众甚至某些学者的默认思维范式,笔者不采取这种思维模式。
历史的演进从来都不是“单线进化”式的,而是“多点”、“多线”的,“螺旋演化”的。服饰史也一样。
(1)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服饰肯定存在多样性(官服是特例,其多样性较弱),不能一劳永逸一概而论,以一种既定样式“包打天下”;
(2)即使是同一个服饰元素在一段时期内的演变,只是一种趋势,服饰的“旧”元素与“新”元素可能并存,而非取代;
(3)大唐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的服饰也不尽相同。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在同一演变趋势下演变速度是不一样的。
泱泱大国,服饰织物无数,相比之下,我们能看到的资料还是太少,我们真的不能断言什么,只能做推测“大概是这样的”、“当时流行的形制应该有这种形态的”... ...
我们必须正视服饰的多样性,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世界,才是一个真实的古代社会,才是我们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
唐代,圆领袍衫是人们最经常穿着的服饰,它已经深入到祖先生活的方方面面,故而其体系十分庞杂,形态也不一而足,领、袖、身、襟、摆等细节更是千差万别!
2、 本文的探讨是基于大量的形象资料,并辅以少量文字资料。但仅仅“看图说话”是基础不牢的。隋唐圆领袍衫不只存在于文物照片里、不只存在于古籍记载上,它更是几百年间为无数祖先真真切切频繁穿在身上的日常衣物。从布料变成袍衫,必然要剪裁、缝接。站在祖先们实际生活的角度、从剪裁实践的角度出发,我们能更接近真实,可以领悟出一些光凭观察文物“看”不出来的东西。
(1)本文所倚形象资料包括实物、俑衣、墓壁画、出土陶俑、出土石刻(阴刻及石雕)、出土绘画、洞窟壁画以及传世绘画等;资料时代以唐代为主,略涉北齐、隋、五代十国以梳理脉络;资料地域以长安地区、洛阳地区、偃师地区、西州地区等为主,辅以丝博收藏的不明地域的实物及敦煌的壁画等,佐以日本奈良时代(与大唐玄宗朝同时)的实物资料。
(2)本文所倚文字资料包括《唐六典》、《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以及《中华古今注》等史籍的相关文字记载。
(3)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实际,不忘剪裁的可能性。又考虑到衣物单独放置和穿在人身上的效果的不同。于是笔者借助CAD绘图软件绘制了一些剪裁推测图,打印出来用纸和布料制作小比例模型,看看立体效果如何,以及有哪些不切实际、需要更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