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吧 关注:529贴子:18,303

【论文】论蒋景祁的词学思想及其在阳、浙二派的位置(朱帼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删除|1楼2010-05-08 23:27回复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文学论衡第12期 2008 年 3 月  
    论蒋景祁的词学思想及其在阳羡、浙西二派间的位置
    朱帼馨
    (朱帼馨女士,香港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
    1. 引言
    清代词学的各大流派中,阳羡、浙西二派已经受到广泛关注。阳羡词派在创作上以陈维崧雄浑苍茫的词风为代表,词学思想上主张「存经存史」;比它稍晚的浙西词派更加复杂,前期主要以朱彜尊为代表,创作转向咏物抒情,词学思想上主张清脱疏淡、独尚醇雅。陈、朱的差异,阳羡、浙西两派间的差异是清初词史的丰富景观之一,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然而阳羡与浙西二派一度并峙的情况,很少有人论及。在这一过程中,阳羡晚期词人蒋景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蒋景祁自称阳羡后学,其〈荆溪词初集序〉 [1] 、〈陈检讨词钞序〉 [2] 是历来研究者探讨阳羡词派词学思想时必引之篇。前者揭示了阳羡词派的形成,后者对陈维崧的词学观加以发挥。除此之外,蒋景祁还有一些词学观点见於〈刻瑶华集述〉 [3] 、〈跋《沈氏(谦)词韵略》〉 [4] 、〈雅坪词谱跋〉,这三篇序跋受到学界的关注情况不一:〈刻瑶华集述〉常被零散援引,研究并不全面;〈雅坪词谱跋〉论者在引用时多不加注,笔者亦未能亲见,今只能从援引中辑得一段 [5] ;〈跋《沈氏(谦)词韵略》〉存於《瑶华集》末,虽最是易得,却可能因与蒋景祁所附《沈氏(谦)词韵略》合为一体,而被研究者忽略至今。另有一些存於他集中的蒋景祁词评,也是进一步深入探讨其词学思想的宝贵资源。本文就所见文献中蒋景祁的序跋及评语作解析,并通过对其所编《瑶华集》选政及词学活动的调查,全面地审视其词学思想。 


    删除|2楼2010-05-08 23:28
    回复
      2025-08-21 03:54: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 蒋景祁序跋评语中的词学思想
      如前所述,蒋景祁的词学思想见於五篇序跋及一些词评。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五个主要方面:推尊词体、重「情」重「意」、通变求新、兼容并蓄、严於韵律。下面就这五方面加以论述。
        
      2.1 推尊词体
           2.1.1 扩展词的功能
           蒋景祁论词以陈维崧词为典范:
      读先生(指陈维崧)之词者,以为苏、辛可,以为周、秦可,以为温、韦可,以为左(《左传》)、国(《国语》)、史(《史记》)、汉(《汉书》)、唐宋诸家之文亦可。盖既具什伯众人之才,而又笃志好古,取裁非一体,造就非一诣…… [6]
           这段话不仅赞颂了陈维崧的才气、塑造了典范,而且反映了蒋景祁对词体的看法:即可为苏、辛,为周、秦,为温、韦,亦可为史传和唐宋古文。也就是说,蒋景祁认为词既可以具备不同风格,也可以具备其他文体(尤其是古文)纪史、抒情、敍事的功能。言外之意即是将词提到正统文学的地位。
           推尊词体是清代词学的主调,蒋景祁作为一个词作者、选者,无疑在词学思想上以词为尊。他的词学思想也与陈维崧青蓝相承。陈维崧极意将词同经、史并列,曾在〈今词选(苑)序〉中提到:「为经为史、曰诗曰词,闭门造车,谅无异辙也。……选词所以存词,其即所以存经、存史也夫。」 [7] 陈、蒋及整个阳羡词派将词等同於经史,「效法苏辛、惟才气是尚」 [8] ,在清初词学仍被明末复古思想笼罩的大背景下,无疑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2.1.2 提高词人地位
           明清填词者往往兼具了多重身份——诗人、词人、曲家、文擘。王士祯认为词可以分为诗人之词、文人之词、词人之词、英雄之词 [9] ,这种分类标准其实并不明晰,但大体可以看出晚唐五代词作者多为沿袭唐诗传统的诗人,宋代晏、欧、秦、李为文人,不专攻词;周美成是宋代大晟乐府中专门作词供人歌唱的「词人」;至於「英雄之词」,显然又更强调作者的英雄气概对词风的影响(英雄本身可以是诗人、文人、词人)。
           蒋景祁反对专尊词人之词,他说:
      词於文章家为一体,而今作者率趋焉,纵横淩厉,往往举其全力赴之,固不必专尊「词人之词」为当行本色也。 [10]
           他是根据当代作者的创作实际,对王士祯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文章家」们「纵横淩厉,往往举其全力赴之」, 已经不是「词人之词」可以代表当行本色的时代了,由此解放了传统「词人」名号的束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词人地位。
           2.1.3 词「与诗体微别」
      宋词唯东坡、稼轩魄力极大,故其为言豪放不羁,然细按之未尝不协律也。下此乃多入闺房亵冶之语,以为当行本色。夫所谓当行本色语,要须不直不逼,宛转回互,与诗体微别,勿令径尽耳。专谱艳词狎语,岂得无过哉? [11]
           蒋景祁明辨词体,认为词的表现与诗略有分别,重点在於不能过於直截、贴近,不能说得太尽(径尽),而要婉转曲折,即所谓「要须不直不逼,宛转回互」。他对本色当行的理解是两方面的,一在上述的辨体,二在反对专谱艳词狎语。他针对专治艳词狎语的词人以及闺房亵冶的风气,有意将魄力极大、豪放不羁这种风格特徵也打入词本色的范畴。 


      删除|3楼2010-05-08 23:28
      回复
        2.2 重「情」重「意」
        豪情艳趋,触绪纷起,而要皆含咀酝酿而后出,以故履其阈 [12] ,赏心洞目,接应不暇;探其奥,乃不觉晦明风雨之真移我情。噫,其至矣! [13]
             「真移我情」,乃是指感人而言,体现了蒋对於词的要求重「情」。现代汉语中「移情」一词多被用作修辞手法的一种,而据历代词论的表述,「移情」一说多同於「主情」、「缘情」,强调词能动情、感人的作用。西泠沈谦在《填词杂说》裏两次用到「移情」,一曰:词不在大小深浅,贵在移情。「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者皆身历其境,恍惚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二曰:柳屯田「每到秋来」一曲,极孤眠之苦。予尝宿御儿客舍,倚枕自歌,能移我情,不知文之工拙也。 [14] 蒋景祁和沈谦一样,主张无论深浅,无论体制,贵在「移情」。
             严迪昌曾敏锐地指出阳羡词派词学观的主要特徵在於「力尊词意,独崇真情」 [15] ,在「力尊词意」方面,蒋的词论也足为佐证,蒋评沈朝初《不遮山诗余》 [16] 中《吴山》 [17] 一首:
        一片哀笔急管,慷慨悲凉,是纯以意胜者,区区描情绘景,退避三舍。
             又评陆葇《雅坪词谱》 [18] 卷三《喜迁莺?立冬》一首:
        金门节候,故乡风物并入篇中,言淡而意远。
             可看出,他常用「意」作为衡量的尺度。「纯以意胜」、「言淡而意远」,是要求有内在意蕴的词学观念。
        


        删除|4楼2010-05-08 23:28
        回复
          2.3 通变求新
               蒋景祁作为陈维崧的忘年之交,对陈维崧的转变非常了解,目前学者研究陈维崧的诗词历程,也常常引到:
          先生(指陈维崧)幼工诗歌,自济南 王阮亭 先生官扬州,倡倚声之学,……先生内连同郡邹程村,董文友,始朝夕为填词;然刻於《倚声》者,过辄弃去。间有人诵其逸句,至哕呕不欲听。因励志为《乌丝词》,然《乌丝词》刻,而先生志未已也。向者诗与词并行,迨倦游广陵归,遂弃诗弗作。伤邹、董又谢世,间岁一至商丘,寻失意返,独与里中数子晨夕往还,磊砢抑塞之意,一发之於词。 [19]
               陈维崧由诗到词、诗词并行、弃诗专词,正是蒋景祁所提倡之「虽累百变而不相袭」,王士祯曾在他早年 [20] 的词话专著《花草蒙拾》中反对云间复古,用「孟浪」一词来批评,还道:
          废宋词而宗唐,废唐诗而宗汉魏,废唐宋大家之文而宗秦汉,然则,古今文章一画足矣,不必三坟八索,至六经三史,不几几赘疣乎? [21]
               蒋景祁是延续王士祯思想的:词体之出现,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词体的发展变化,也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王、陈、蒋所持的文体发展演进的通变观,正如萧统〈文选序〉所云「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也如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所云:「文律运周,日新其叶,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无论文体种类,还是文体内部,都是通变的。这样一个文学进化思想脉络也被清初词学思想所继承。 


          删除|5楼2010-05-08 23:28
          回复
            2.4 兼容并蓄
                 蒋景祁还是一个兼容并蓄的通达论者,他对於不少词学问题的见解,往往都站在折衷的立场上。
                 2.4.1 对待南、北宋词
            今词家率分南北宋为两宗,岐趋者易至角立。究之臻其堂奥,鲜不殊途同归也。犹论曲亦分南浙,吾皆不谓之知音。 [22]
                 清初词坛的南北宋之争与诗坛的唐宋之争并驾齐驱,愈演愈烈。云间陈子龙一派极力要恢复晚唐和北宋传统,其后学蒋平阶及其门人沈亿年认为「五季犹有唐风,入宋便开元曲,故专意小令,冀复古音,屏去宋调,庶防流失」 [23] ,提倡词复五代之古,连陈子龙肯定的北宋都否定了。到了朱彝尊为宗主的浙西词派,宗法南宋:「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 [24]
                 蒋景祁在这样的背景下弥合折衷「南北宋」,是比较全面而通达的,也与阳羡群体的包容态度相一致。在阳羡词人之前,王士祯、邹祗谟及广陵词人群已有调和南北宋的倾向 [25] ,蒋景祁继承发展这一折衷的观点,却没有引起时人的注意。
              
                 2.4.2 折衷辛、姜
                 清初词学史上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同样是推崇南宋词人,是尊辛弃疾,还是尊姜夔?
                 陈维崧在〈今词选序〉中反对「以香弱为当家」,认为「东坡、稼轩诸长调,又駸駸乎如杜甫之歌行与西京之乐府也」 [26] 。阳羡词派推崇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在奏销案、通海案 [27] 的恐怖背景下,有意识地将政治伤感和动荡局势写进了词中,掀起清初的一股「稼轩风」。 [28]
                 浙西派亦崇尚南宋,取法南宋姜、张醇雅一派,朱彝尊标举「以雅为目」,「以雅为尚」,「姜尧章氏最为杰出」。汪森在〈词综?序〉 [29] 发挥「醇雅」之说:「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於醇雅。」
                 蒋景祁虽奉陈维崧为圭臬,有意识提倡苏、辛气派,但他亦推崇姜夔,几乎与浙西词派的词学思想相几:
            体致修洁,运掉清新,极刻划而不流倔强,极旖旎而不涉轻靡,真是姜白石(夔)、史邦卿(达祖)佳境。 [30]
            体制精整,比当以白石(姜夔)、玉田(张炎) 诸 君子为法。守此格者则秀水朱日讲(朱彜尊)耳。 [31]
                 综合观察蒋景祁的词学思想,应该承认他对於辛、姜(张)的接受兼而有之,而不是独尊稼轩。
              
                 2.4.3 折衷对待中小调、长调
            昔人论长调染指较难 [32] ,然今作者率多工长句,盖知难而趋才,可以展学,可以副类。能为之而如温、韦诸公,短音促节,天真烂漫,遂拟於天仙化人,可望而不可即,顾舍人(梁汾)、成进士(容若)极持斯论,吾无以易之。 [33]
                 引文指出「今作者率多工长句」,反映了词坛写作风气自云间以来的改变。云间词人大多以创作小令为主,陈子龙词今存79首,长调仅6首,小令55首之多。《支机集》242首,全部是小令。云间之选《清平初选后集》(《词坛妙品》)五卷为小令,二卷中调,三卷长调 [34] ,鲜明地印证了「专意小令,冀复古音」的看法。从云间词人活跃的顺治末年到《瑶华集》编选的康熙二十五年,差不多二、三十年间,词坛从「专意小令」到「今作者率多工长句」,有一个明显转变。
                 蒋景祁好作长调,选词亦多长调,但他同时又不废小令,指出小令是「短音促节,天真烂漫,遂拟於天仙化人」,评价颇高,自认「可望而不可即」。他更肯定了顾贞观(梁汾)、纳兰容若在小令方面的成就「无以易之」。 


            删除|6楼2010-05-08 23:29
            回复
              2.5 严於韵律
                   2.5.1 严於韵
                   论者往往忽略了《瑶华集》末附二《沈氏(谦)词韵略》后面紧跟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毛先舒按语,二是蒋景祁节录毛奇龄《西河词话》,三是蒋景祁跋,他道:
              西河(毛奇龄)洞晓音律,为词学宗师,其推骄宋韵,严辨出入,至精且晰,然以去矜(沈谦)之书为不必作,则又矫枉过其正矣。……去矜之书本以词调曼衍,宽其约法,使人易遵……窃思唐代诸名家所为排体,最富至百十韵者,其布置岂不倍难於词,而未闻有所通借。
              则作者之工拙、妍丑信不系乎韵之宽与严也?去矜之论从於宽;西河之意严,而其论愈失之宽。读者勿以词害意,而一奉休文之韵为宗,则两家之说可息矣。
                   这段话针对毛奇龄的「词论了无依据」 [35] 。毛奇龄在《西河词话》中放言没有必要作词韵之书,以大量宋人通押、转韵为例,证明无所谓「嫌韵」、「犯韵」,他精通音律,但认为词韵没有必要,有「因噎废食」之嫌;蒋景祁站在与之相反的立场上,质疑「作者之工拙、妍丑信不系乎韵之宽与严也?」他还认为沈谦已经将词韵「从於宽」,唐宋诸名家作排律都可以不出韵,作词岂不更应该守韵?「勿一奉休文之韵为宗」句中的休文应指齐梁诗人沈约。《隋书?经籍志》载其著有《四声》一卷,但早已失传。这裏应借指词的声律是否应当严守四声的问题。虽然一些词论著作要求词在某些地方应讲究四声,但也有词论家指出由於古今声韵的变化及方言的不同,既使前代最严於音律的大家也做不到严守四声。蒋景祁显然也看到这一点,所以在四声问题上持通达态度,但是主张用韵宁严勿宽。总之,他意在劝告学词者以沈谦《沈氏(谦)词韵略》为准则。细检〈刻瑶华集述〉,还有一段重复了以上的意思:
              词韵比诗稍通,宋人填写太无纪律。如有宥之通语麌,五歌之通六麻,凡引博取,流弊无极,名家或所不免。沈去矜氏(谦)韵略折衷最当,之后作者甯严勿宽,虽不能上守休文,亦不应颓唐自放也。 [36]
                   二者对读,当更可看出蒋景祁提倡规范词韵的思想。
                   2.5.2 工於律
              《啸余》选声要取备体, 近日周布衣青士(篔),独著一书,网罗古今,分别源委,富至二千余页,名曰《词纬》,将次问世。此集(指《瑶华集》)专於采词,词工者一调累至百十阙,而否者阙焉不收,譬之左氏内外传,判然二书,读者勿於此求备。
              填词与诗格等而归於工妍,则为论尤严,小令约至十数字,长调衍至百十字,结构疏略,字法重见,作者草草,使读者兴味索然。 [37]
                   蒋景祁声明《瑶华集》不同於《啸余谱》「要取备体」,也不同於周篔「网罗古今,分别源委,富至二千余页」,他选词的标准是「求工不求备」,所以读者「勿於此求备」。「填词与诗格等而归於工妍」、选「词工者」,是《瑶华集》有比较明确的「采词」标准。宋荦在〈瑶华集序〉就此评价:「淘汰之精核,搜采之奥博,文人才士,镂肾絉肺之所为,盖靡不具焉。 」 [38]
                   阳羡词派中,万树《词律》在声律方面的建设为人共知,而蒋景祁对声律的重视还未引起大家注意,故此有必要强调。 


              删除|7楼2010-05-08 23:29
              回复
                3. 《瑶华集》选本的词学思想
                     蒋景祁最为人称道的是《瑶华集》 [39] 的选政。作为「清初人选清初人词」 [40] 的代表,《瑶华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41] 。除此之外,将它放在清初同类词选的坐标系中进行比较,还能发现它所体现的词学思想,即以全面包容、重视长调为主要特徵。
                     首先,《瑶华集》的全面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
                     3.1 时间上:
                   将《瑶华集》与清初顺、康年间同类选集(当代今词选,非通代古今词选,非地域专辑 [42] ,非别集汇录 [43] ,非专家选集 [44] )选词总体情况列表比较如下:
                  
                选集名称
                选(刻)时间
                选词情况 [45]
                《倚声初集》
                顺治十七年至康熙四年 [46]
                460余家,1914首
                《今词苑》
                康熙初期
                132家,400余首,顺、康多有遗漏
                《今词初集》
                康熙十六年
                184家600余首
                《东白堂词选初集》
                康熙十七年
                387家,1700余首
                《瑶华集》
                康熙二十六年
                507家,2467首
                《词觏》
                康熙二十八年
                顺康457家,2000余首,书成之后未能刊刻,世人知之者少
                


                删除|8楼2010-05-08 23:31
                回复
                  2025-08-21 03:48: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由是可知,《瑶华集》在和它同时的同类选本中,收录词人和词数最多。这不仅证明其文献上的足资参考,也从广度上体现出蒋景祁力图有所超越的词学发展观。作为《瑶华集》的编选凡例而存在的〈刻瑶华集述〉有直接表述:
                  《倚声集》上溯庆历比於诗之陈隋,此集惟断自六七十年来,词人出处在交会之际,无不甄收,与《倚声》所辑时代稍别。
                  《倚声集》不欲脱亦不欲黏……则是集(《瑶华集》)实萃当代之美,而兼有前人矣。
                  其年(陈维崧)先生向有选本(指《今词选(苑)》),颇嫌简略。兹编大约揽其所有,而益补未备,……已刻未刻,荟萃兼收……
                       「萃当代之美,而兼有前人矣。」蒋景祁要补《倚声初集》、《今词选》二书之未备的意图明显可见。 [47] 王士祯在晚年的笔记《居易录》卷四中提及:
                  宜兴门人蒋京少(景祁)编《瑶华集》,凡二十卷,搜采国朝名家填词甚富。二丨十年前,予在扬州与故友武进邹祗谟(程村)撰《倚声集》,起万历末,迄顺治初年,以继卓珂月(人月)、 徐野 君(士俊)《词统》之后,蒋此编又起顺治,迄於今,以继《倚声》之后,合观三集,三百二丨十年间,作者畧备矣。 [48]
                       《倚声集》(即指《倚声初集》)《大约成於康熙四年,据「二丨十年前」推算,这条笔记应该写在康熙二十五年左右,此时正是《瑶华集》初步完成的时间,「《瑶华集》凡二十卷」,末两卷尚未添加,再次得证。这条笔记还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蒋景祁编选《瑶华集》时已入王士祯门下。王士祯了解门人蒋京少选词的接续意图,蒋京少选词也很可能受到王士祯的影响,事实上,《瑶华集》对《倚声初集》的继承还不仅仅止於时间上 [49] 。
                  


                  删除|9楼2010-05-08 23:31
                  回复
                    3.2 地域上:
                         《瑶华集》一选在书首附有一张〈瑶华集词人〉简表,表中录词人姓氏、(乡)里、科举时间和功名 [50] (官)爵、(诗词文)集 [51] 。与此同时,又按地域分为12个区域。统计得下表:
                      
                      
                    地区
                    乡里数
                    词人数
                    1
                    京师
                    9地
                    17人
                    2
                    江南
                    40地
                    258人
                    3
                    山东
                    7地
                    13人
                    4
                    山西
                    5地
                    6人
                    5
                    河南
                    5地
                    8人
                    6
                    陕西
                    2地
                    2人
                    7
                    湖广
                    5地
                    7人
                    8
                    浙江
                    22地
                    145人
                    9
                    江西
                    3地
                    4人
                    10
                    福建
                    4地
                    8人
                    11
                    广东
                    1地
                    1人
                    12
                    贵州
                    1地
                    1人
                      
                         由是看出,江南、浙江两地词人占了绝大多数,据计算达到总数的80%。蒋亦自道:
                    直省十五国多有作者,景祁生长东南,未免南浙摭采较富,然足迹所不到,耳目限焉,览者赏其备美,可以知其缺遗矣。
                    朝鲜《撷秀集》二卷,皆填词封达御前,不敢稍寓目,遂外间莫传,附志姓名於此。 [52]
                         可见蒋景祁选词以阳羡为本,浙为词薮,域外的朝鲜也在他的视域范围内。
                    


                    删除|10楼2010-05-08 23:31
                    回复
                      3.3 类型上:
                      缁流羽士多方外名家,亦词坛之鼓吹。
                      闺中秀士惟 苏州范 夫人(徐媛)、海 甯陈 夫人(徐灿)无闺阁气,吴江诸叶(纨纨、小鸾、小纨)长洲二吴(芷仙、水仙),皆萃一家之美…… [53]
                           方外名家、闺中秀士都在选词之列。不少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蒋景祁对女性词人的关注, 严迪昌 先生在《清词史》和《阳羡词派研究》中提到蒋景祁编有《名媛词选》,但在具体论述中均无深入提及,笔者亦求之於清词文献目录中而不得,可 能严 先生提及之《名媛词选》同於《瑶华集》所录闺阁一类。
                           蒋景祁选女性词也并不独为倡领风气,他有一定的标准,即取其「无闺阁气」、自成一家者,可以看出,他对男性、女性词人的评价标准基本一致,并不轻视女性词人。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遗民」也是《瑶华集》词人的一类。据〈瑶华集词人姓名词牌索引〉所统计的词人词数,可将江南、浙江、京师、山东四地(《瑶华集》词人集中地)的「翘楚」挑出 [54] :
                        
                        
                      地区
                      词人
                      词数 [55]
                      1
                      江南
                      陈维崧
                      148
                      蒋景祁
                      89
                      钱芳标
                      48
                      史惟圆
                      45
                      龚鼎孽
                      41
                      陈枋
                      39
                      吴绮
                      32
                      吴伟业
                      32
                      邹祗谟
                      30
                      2
                      浙江
                      朱彝尊
                      111
                      曹溶
                      43
                      沈谦
                      41
                      3
                      京师
                      成德
                      37
                      梁清标
                      34
                      4
                      山东
                      曹贞吉
                      35
                      


                      删除|11楼2010-05-08 23:32
                      回复
                           对比以上三表,可知蒋景祁比起王士祯、陈维崧,更偏重选择长调词。虽然他对中小调、长调采取兼容并蓄的通融态度(如前文所论),但是他在实际选词中带有倾向性。当时长调流行的风气得到了反映,个中原因,很有可能和《乐府补题》重出相关:
                        得《乐府补题》,而辇下诸公之词体一变,继此复拟作后补题,亦见动筋擢髓之力,又景祁在京师与诸子为岁寒集,倚而和者亦不下数十人。风气日上有自来矣。 [59]
                             毛奇龄《西河集》卷三十八〈鸡园词序〉有这样一段记载:
                        往予与华亭蒋生搜讨唐词,谓小词者,实词所自始,而或曰否。夫词以具体,第曰词,则曼体不可少也。夫是故《花间》、《草堂》,各不相掩。其后迦陵 陈 君偏取南渡以后、元明以前,与竹垞 朱 君作《乐府补遗》诸唱和,而词体遂变。
                             「华亭蒋生」可能指蒋平阶,待考,此处不提。引文所提《乐府补题》带来的「词体遂变」,很可能包括了长调这一体制方面。论者探讨康熙年间的词人对《乐府补题》的接受,比较注重在咏物词的寄托意蕴上 [60] ,没有探讨过是否在慢词这一体制上的接受。《乐府补题》是南宋末年,王沂孙、周密等十四人,集社命题的作品集,分别咏蝉、蒓、白莲、龙涎香和蟹五题。共三十七首,分为五调,而这五个词调都是长调(水龙吟双调一百二字、齐天乐双调一百二字、摸鱼儿双调一百十六字、桂枝香双调一百一字、天香双调九十六字),模拟《乐府补题》必然带来创作慢词长调的风气。所以《瑶华集》对长调的重视以及康熙年间长调流行的风气,少不了《乐府补题》这一动因。朱彜尊携《乐府补题》入京,蒋景祁出资镂版刊刻,可以说对清代词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蒋景祁是这一风气的滥觞,也是发扬风气的重要力量,他的词作和选政都比较清楚地体现出这一特点。
                             通过以上的比较、归纳,清晰可见《瑶华集》在清初选本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黄克在影印本〈重印瑶华集序〉裏称之「算得上是清初人选清初词人之空前巨制。举凡清初名家,几尽行收录,不拘泥门户之见,在选词数量上都予以一定的比重。」其他研究者也多在「全面包容」这个特点上肯定了《瑶华集》在清初词史上的地位,但《瑶华集》偏重长调等特征尚未被关注,值得进一步研究。 


                        删除|13楼2010-05-08 23:33
                        回复
                          4. 蒋景祁的词学活动与其词学思想
                               词人的词学活动促使其进行词创作和形成词学思想,反过来,词作和词学思想的交流也是词人个体参与词学活动的动因和内容,故此词学活动与其词学思想二者密不可分。在清初顺康年间的词坛,二者的结合尤为明显。文人结社、编选词集、刊刻、传播这些活动均比较兴盛。作为清初顺康年间较为活跃的词人之一,蒋景祁也是这些词学活动的热心参与者。
                               首先,交往唱酬。蒋景祁的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便是交往唱酬,他二十嵗左右便频繁与里中诸子唱和,任绳隗为其诗集《心声集》序说:「吾友京少年故少,自其十二三嵗,从尊 公都谏 先生以宦於燕邸,……比归里,同人唱酬,必得次京以为乐。」 [61] 严迪昌 先生说:在康熙十五年(1676)前刊刻的阳羡诸家词集中都能见到这种「必得次京以为乐」的事实。蒋景祁与陈维崧及阳羡诸子有「癸丑东溪修禊」的大量唱和词见存。他在京师时,更结识了大量词人,其现存词表示的就有陈维崧、陈枋、朱彜尊、宋荦、高士奇、纳兰容若、顾贞观、周在浚、大雅堂诸子(姜遴、庄祉如)等等。这些词人,并不归属一派,而是在地位层次和词学观念上不尽相同,这样的交往网络,也促使蒋景祁接受多元的思想,并不局限於一隅。
                               其次,创作和编选、刊刻。蒋景祁创作颇丰,而且也多有个人词集的编选。他出身富贵,所刻词集均为「天藜阁」本,可见拥有自家的刊刻设施和比较丰厚的经济基础。除了个人词集《梧月》、《罨画》,他还协助曹亮武编选《荆溪词初集》,编选陈维崧遗集《陈检讨词钞》。 [62] 《瑶华集》一选的价值自不待言。朱彜尊携带至京的《乐府补题》也是由於他的刊刻,才在清词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迹。
                               最后要特别提到的是他的推助之功,研究者们虽经常提到他的诸多词学活动,但尚未涉及他与聂先、曾王孙所编《百名家词钞》的关系。《百名家词钞》是聂先在康熙二十五年以后,分批刻成。它是一部专从清代词人别集中钞录的、随到随梓的词总集。这部词集完全不同於《倚声初集》、《今词初集》、《瑶华集》的体例和风格,而是「一部最能反映康熙中期以前‘英才怒生,作者林立’的词人蔚起盛况的总集」 [63] 。《百名家词钞》的总目和所收词都是清词的重要文献,很多词人的别集情况因之得以存世,比如蒋景祁的《罨畵溪词》。蒋景祁对聂先、曾王孙编选《百名家词钞》有推助协力之功,其证据可在《百名家词钞》每辑后面所附的评语中找到一二:
                               《百名家词钞》本《横江词》蒋跋:
                          丁卯春(1687康二十六),予过从於黄鹄矶头,得问业焉(按:《横江词》作者徐惺)。而惜《瑶华集》未及录也。
                          《百名家词钞》本《南耕词》蒋跋:
                          予校刻《瑶华集》。於《南耕词》,辄爱弗忍割。然弗能尽登。每遇杲亭(聂先号),手其一编。至於移日,因更为订定,付邮《词钞》。
                          《百名家词钞》本《白茅堂词》蒋跋:
                          黄公《白茅堂诗》,深入少陵之室,俱未有雕本行世。其为词,自少至老,填缀最富。而鲜合格者。(笔者按:此句足可见蒋景祁率真直爽,并不一味奉承。)然合格者,欧苏辛黄,弗能过也。黄公本吴人,三世家楚。丁卯(1687康二十六)适邂逅,幸为忘年交。佩诵其诗,不释手,未暇抄传。兹先传其词如此。
                          聂先补:
                          ……蒋梧月(称景祁)选当代《瑶华》,以惜未入《白茅堂词》。乃手致兹编,……因即付之梓。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名家词钞》受到蒋的看重,成为《瑶华集》的后续。蒋景祁在《瑶华集》编选刊刻之后,仍然喜好搜罗词集并珍视之,希望将其付梓。 


                          删除|14楼2010-05-08 23:33
                          回复
                            --------------------------------------------------------------------------------
                            [1] . 蒋景祁:〈荆溪词初集序〉,见陈维崧等著、曹亮武主编《荆溪词初集》,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序言部分。下文提及此篇均为同一出处,不另注。
                            [2] . 蒋景祁:〈陈检讨词钞序〉,收录於陈维崧:《湖海楼词》,收录於《清词别集百三十四种》(台北:鼎文书局,1976) 册2,页7。下文提及此篇均为同一出处,不另注。
                            [3] . 蒋景祁:〈刻瑶华集述〉,见蒋景祁编《瑶华集》,康熙天藜阁刻本之重印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2) 上册 页1-16。下文提及此篇均为同一出处,不另注。
                            [4] . 蒋景祁:〈跋《沈氏(谦)词韵略》〉,出处同上,下册,页1445-1453。
                            [5] . 蒋景祁:〈雅坪词谱跋〉,转引自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 页293。下文提及此篇均为同一出处,不另注。
                            [6] .〈陈检讨词钞序〉。
                            [7] . 陈维崧:〈今词选(苑)序〉,收录於《陈迦陵文集》卷二,见《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册91,页31。
                            [8] . 蔡嵩云:《柯亭词论》,收录於《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页4908。
                            [9] . 王士祯:〈倚声初集序〉,见《倚声初集》,收录於《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2002) 册1729,页1640。下文引用《续修四库全书》均为同一版本,不另注。
                            [10] . 蒋景祁:《百名家词钞?横江词》评语,《续修四库全书》册1721,页598。
                            [11] . 〈雅坪词谱跋〉。
                            [12] . 这里指进入陈词的世界。
                            13. 〈陈检讨词钞序〉。
                            [14] . 沈谦:《填词杂说》,收录於张璋等编《历代词话》(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页805-808。
                            [15] . 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3) 页93-113。
                            16. 张宏生师提供《不遮山诗余》上海图书馆影印本。
                            [17] . 原本词牌阙如。
                            18. 张宏生师提供《雅坪词谱》上海图书馆影印本,缺序跋,疑不全。
                            19.〈陈检讨词钞序〉。
                            [20] . 见吴宏一:〈王士祯的词论辨析-《花草蒙拾》的著作年代〉,收录於《清代词学四论》(台北:联经,1990) 页22-27。
                            [21] . 王士祯:《花草蒙拾》,收录於《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页686。
                            [22] .〈刻瑶华集述〉。
                            [23] . 沈亿年:〈支机集?凡例一〉(赵尊岳辑《明词汇刊》本,上海古籍,1992) 页556,注:林玫仪先生於上海图书馆偶得《支机集》全本,参见〈支机集完帙之发现及其相关之问题〉,《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页113-174。
                            [24] . 朱彜尊:〈词综?发凡〉,见李庆甲校点,朱彜尊、汪森辑:《词综》(上海:上海古籍,2005) 页10。
                            [25] . 参见陈水云:〈论康熙年间词学的南北宋之争〉,《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2期,页34-41。
                            26.〈今词选(苑)序〉,同注7。                                          
                            [27] . 参见孟森:《心史丛刊》(香港:中国古籍珍本供应社,1963)页1-33。
                            [28] . 参见朱丽霞著:《清代辛稼轩接受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页151-168。
                            29. 汪森:〈词综·序〉,同注24,页1-2。
                            [30] . 〈雅坪词谱跋〉。 


                            删除|16楼2010-05-08 23:34
                            回复
                              2025-08-21 03:42: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原文地址:
                              http://www.huayuqiao.org/LLM/LLM-12/LLM1204.htm


                              删除|18楼2010-05-08 2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