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吧 关注:339,620贴子:2,742,968

不沉大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几乎所有人打球都会有一点儿,只是层度不同,视场景和需求而定。
都知道小臂的钟摆,没注意其实大臂也是嘛,只不过围绕的是肩膀。
沉大臂的直接作用——帮你提供更多的向前空间。
可以这样理解,小臂的运动趋势是:向前向上↑。大臂是:向前向下↓。
↑和↓抵消,维持直线度。
前和前叠加增加了向前距离,扩展了出杆行程。
难点在哪儿呢?
当大小臂配合不协调,反而会不成直线。
举个例子,如果大臂不是随着小臂的需求下沉,也就是说大臂可能沉的快了,那就会变成下压,同时球杆上挑。
知道这些就够了吗?就能让出杆又长又直?
并不够!
对了,就是还有一个关键点——手腕。
我不认同什么手腕发力,因为手腕摆幅很小,不可能单靠手腕摆出多少速度,尤其是对于握杆来说。
为什么很多人感觉的到,什么甩手腕……之类的,并且很肯定它的作用。
依我看,这里的作用就是,通过后拉到末端,出杆的一刹那,手腕和手指有一个切换动作,来制造一个有利的出杆角度,由于这个切换,体会到一种甩的感觉。
动作放慢点儿,能摸清。
其实这正是我要说的,手腕的关键作用——导向
但这里的应用是在出杆过程的尾段。
因为大臂小臂只能保证,握杆手始终处于直线上。但不能抵消手的旋转趋势。
举个例子,如果手腕与小臂成🕘(九点),如果手腕锁定不动,那随着小臂的摆动,时针分针就会转向十点零五🕙 ,依然是球杆上挑。
所以手腕的调节,在大行程之下是不可或缺的。
够了吗,依然没有。
大臂和小臂组成的钟摆幅度巨大,手腕的调节也有对应的极限。
那么要想在极限下,再争取一点点的提升怎么办——切换接力
就是出杆的尾端,手腕已至极限,手腕调节已经抑制不了上扬,就需要手与球杆接触部位的改变,来一次所谓的二次抑制。
不知有无留意,有时候大动作出杆,握杆手很难恢复初始时的手型。这就是做了对应切换。
本次小说明,只是将微观的过程放大化,只因作图能力弱,自己都不爱看,所以没配图,对照图理解更直观。
所以呢,沉不沉大臂,不是个原则性对与错的问题。
而是一个程度问题,是一个需求问题,是一个技术实施能力问题。
当然也有,你能,但不喜欢。
但不能因为做不好,来蒙蔽自己,因为它的客观作用是可见的。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11-29 11:11回复
    拜读,
    小板凳坐前排


    IP属地:吉林2楼2021-11-29 14:33
    收起回复
      2025-08-27 02:25: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前和前叠加……”那句话,暂时自己做个标记,画个问号。
      这里面还有点别的事儿,直接这么说会有歧义,而且没选好参考系,其实只说上下的抵消,对保持更长的直线度就够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11-29 18:17
      回复
        这里有点事儿是什么呢,
        之前说大臂运动是向下向前,向下的趋势任何时刻都没错。
        可向前,就要分段看。
        因为正常来说,准备位的姿势,大臂的肘点应该略向上挑,大臂倾斜非水平。
        大臂开始运动,到达水平的过程中,肘点其实是向后远离身体,因为轨迹是一个圆的上半部。
        突破了水平之后,再表达成向前就合适了。
        为什么纠结这个点呢,我感觉水平以上的大臂运动过程,会不会对小臂产生减速作用,因为肘点在向后拉动,这个我想不清楚。
        有点倾向于,会。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1-11-29 18:49
        收起回复
          业余的朋友们哪管得着沉不沉哦,只要比前一个姿势打的更好就行,沉不是关键
          关于手腕,我倒是觉得对于发力的力量还是很有帮助的,只是爱不爱用的问题,毕竟过于灵活,也不是缺了就不行,只是发力习惯问题。说到爆发力手腕肯定比小臂强,只是距离有限,在出杆尾段送杆阶段还是用的上。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1-11-29 19:00
          收起回复
            有没有汽车工程的大神,怎么感觉跟活塞连杆的问题,模模糊糊有些关联呢。
            因为都经过了某一个顶点。
            当我知道一个冲程之内,曲轴的九十度对应的行程是不等长的,当时颠覆三观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1-11-29 19:02
            回复
              基本沉,需要时特意沉,但还是为了直线度反推的过程。
              上面说了,一点不沉是不可能的,物理定律克服不了。
              即使很小的幅度之下,强制不沉。
              其实也是靠手腕压了压而已,但这有个弊端,就是杆会变成俯冲的姿态。
              怎么说呢,一切都是很微观,道理绝对是这样,只是不够察觉的罢了@痴0癫0狂😱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1-11-29 19:27
              收起回复
                这样的贴,不加精,真是白瞎了贴吧的管理人员。


                IP属地:上海8楼2021-11-30 15:08
                收起回复
                  2025-08-27 02:19: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延展一下5楼话题
                  如果存在这个关联:沉大臂前期,对小臂的摆速有减弱。
                  ——》都知道奥沙利文沉大臂较多,那这个关联,就与火老师柔和绵软的球风,呼应上了。因为对速度不利嘛!(对延伸有利)
                  那要从这角度说,袁老师总提的摆速摆速……不沉大臂……好像也有他的道理。只是不知想没想到这层关系。
                  做个小总结,这个关联也不是根本性的矛盾,确实有点互相制约的意思。
                  这也就更清晰了延伸和速度是两种侧重形式。
                  沉大臂,为了延展性好,注重后程渐进加速。因为这种方式打速度,有不利点。
                  不沉大臂,速度有利,注重极速硬刚对对碰。但就不能谈延伸了,因为这种形势之下趋势永远向上,无法提供足够直前的空间,谈何延伸。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1-11-30 19:49
                  回复
                    有没有办法,去克服沉大臂前期的不利点?
                    距离目标球远一点?过了不利点再接触母球?对精度不利……
                    大臂放水平?直接跳过不利区间?
                    对姿势稳定不利……
                    因为水平力矩太长,累,稳定也不好。
                    哈哈哈,不想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1-11-30 19:57
                    收起回复
                      还是不够严谨,前面说到大臂下沉可能会减速,都是站在小臂垂直地面的初始姿势为起点。
                      结合实际,向前出杆的动作起点,是在小臂后摆的某个角度。
                      同样的,动作标准的话,这个时候大臂是先上顶到最高点。然后再进行下沉。
                      等于说原本的不利区间,这个时候又变成有利于小臂速度了,弥补了一次速度,最终又形成了抵消。
                      不管怎么说吧,多次的关节变化,协作配合,影响一些速度是难免的,相对于单独摆小臂而言。
                      只要懂得它侧重的意义就好。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1-11-30 22:38
                      回复

                        看下对比,其中还是牵涉到臂向(包括从肩部,大臂,小臂,手腕等所有关节的方向一致性),在全部关节都能达到一致的情况下,沉大臂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图中萝卜的握杆,只适合于小臂钟摆式发力,如果一沉大臂自然手腕处的方向就会导致变形。


                        IP属地:上海13楼2021-12-01 10:19
                        收起回复
                          我就沉,打乒乓球出身,所以手腕也锁不死,动作有时很大很夸张,准度要求高的时候就用比较标准的动作。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12-01 12:25
                          收起回复
                            怎么能验证一下,自己的出杆大致有多长的有效距离呢。
                            理论上球杆与台面都有一个角度,基本不可能摆出水平的姿态,相当于球杆的延长线还是指向台面的。
                            空出杆不击球,出杆后,如果杆头高度是无限接近台面的,说明是直线没上挑。
                            如果出完杆,杆头跟之前高度差不多,那就难说了。
                            当然,要注意中途有没有起伏,不能先抬后压,过程是一惯性完成,不能骗自己。
                            调整手架高度,摆好球杆俯角,以便预留足够的前进空间,才能保证测量的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1-12-01 13:14
                            回复
                              2025-08-27 02:13: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动作机构在一个平面内的要求,
                              直觉上感觉合理,但说不出具体道理?
                              如果确立了输出对象,就有意义了。
                              两条直线只要相交可以处于一个平面,所以,杆与小臂,小臂与大臂,交点分别是手和肘。他们两两之间无论怎么倾斜都可以处于一个平面。这里看似递进关系,可并不是等同,大臂与杆就一定在一个面。
                              由于大臂的肩关节与杆之间没有交点,如果也不平行的话,那么大臂与杆之间必然不在一个平面。
                              不在一个平面有啥弊端呢?
                              球杆作为输出点参考的话,
                              不在一个平面内的大臂,需要更大幅度的协作,才能换来等距离的球杆运动。
                              同时,协作起来也更复杂。
                              这就是大臂内扣或者外拐的不利,也就是为啥要求同一平面的原因,它并不仅仅看上去合理。
                              大臂在平面内外的分别,,存在一个cos函数关系,并且大臂是那个斜边。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1-12-02 01: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