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古琴吧 关注:33贴子:828
  • 1回复贴,共1

徐康《弦外说琴》分享之“成连海上琴 , 张岱涩勒功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孔 子 曰“ 学而 时 习之。 ” 大凡学问技艺,无不 得自“ 时习” 之功, 岂琴艺独能异乎 然习琴之道, 则大有学问在焉。春秋时的俞伯牙是 闻名古今的琴师, 据传在年轻时曾从“ 天下 第一 名师” 成连学琴。 苦学 三年, 迄未 出师。 究其原 因, 乃 成连觉得这位“ 高足” 虽 学有所成, 却尚未进人“ 情至空灵” 之“ 境界” 。 于是谓伯牙日 塔能授你以琴艺, 却不能陶冶你之胸襟, 而吾师方 子春则能做到。 他授琴 于东海 之上, 其琴室海 阔天高,何不 与我 同去请教” 遂 同行而至 蓬莱仙山。 下 临涣侠大海, 浩浩洪波, 成连则称要远迎恩师于海上,遂独 自驾舟而去, 谁知去而不返。 伯牙伫立 良久, 只闻海水激荡奔涌, 海鸟悲鸣呼号, 山林杳杳冥冥, 遂恍然而悟 日“ 何来方子春者 此乃恩师成连授琴于海上也性” 顿觉胸襟愈阔而境界愈宽, 于是抚琴高歌,与山风海 啸和 而 鸣之。 从此, 伯牙弹琴遂 出神人化,成为天下第一高手。 身临江海, 眼界 自阔 得之天籁,无师 自通。 个 中“ 真味” , 又 岂独琴乎 凡艺术之承传精进, 莫不如是也。
·
如果将胸襟、 境界 的修养, 视为“ 务虚” 的话,那么, 习琴 的“ 务实” 方面, 则仍然有其艺术规律可循。曾写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的 明人 张岱, 在《绍兴琴派》 一文 中, 述其从师习琴, 半年得二十余曲, 可谓捻熟也。 然而他坚持“ 练熟还生, 以 涩勒出之” 。 由生而熟, 本是习艺常规“ 练熟还生” , 那就是非 同寻常的独特体验 了。 因为一旦琴艺娴熟, 极易“ 自我缭蔽” 而驾轻就熟。 轻车熟路, 自无履险之度,然亦无探险之乐、 猎“ 奇” 之趣, 而且极容易走 向“ 油滑” , 沿“ 熟路” 顺坡滑下, 于艺术断无长进。
·
君不见操琴者万众, “ 熟” 而 能奏者十之八九 而真能称为艺术家 的高手, 则凤毛麟角也。 成功之道, 惟有艺术上再次 出现生涩之感, 即所谓“ 以涩勒出之” 。 “ 涩勒” , 真是一个绝妙 的词 汇, 也是一种吃苦的功夫, 含滞涩、磨蹭、 缓慢、 生僻之意。 比之“ 油滑” 、 “ 熟腻” ,看似“ 愚钝” , 实则如 嚼橄榄, 涩 中有甘 如登山路, 滞 中有翻黔圈日目日曰阳食阴日以潮回目圈阴四戳徽曝膨矍食进。 张岱“ 涩勒” 之说, 与清代名 画家郑板桥之体验酷似。
板桥《画竹》诗云“ 四 十年来 画竹枝, 日间挥毫夜间思。 剔尽冗繁留清瘦, 画 到生 时是熟时。 ” 此亦深谙生、 熟之道也。 学 画也好, 习琴也好, 都要在熟练的基础上, 不断地进人又一 轮“ 生涩” 的艺术感受,不断地“ 虽 熟犹生” , 方能体验到“ 艺无止境” 的乐趣, 逐步臻于成熟。
·
张岱习 琴而深谙此理,并付诸实践, 故能使“ 听者诚服” 而“ 无 出吾上者” 。 他终成为琴坛高手,也就不足 为怪 了。
·


IP属地:四川1楼2021-11-24 10:11回复
    君不见操琴者万众, “ 熟” 而 能奏者十之八九 而真能称为艺术家 的高手, 则凤毛麟角也。 成功之道, 惟有艺术上再次 出现生涩之感, 即所谓“ 以涩勒出之” 。 “ 涩勒” , 真是一个绝妙 的词 汇, 也是一种吃苦的功夫, 含滞涩、磨蹭、 缓慢、 生僻之意


    IP属地:四川2楼2021-12-28 16: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