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发在航空母舰吧的,但是那边好像被限流了,首页不显示,这边发一个备份贴。。。。。
首先要分清楚制导方式的区别,如果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红旗十六导弹,那么确实火控雷达不需要跟踪自身发射出去的导弹,只要对着目标不断地发射雷达波,导弹就会跟着反射回来的雷达波自己飞过去,这一点没错。。。。
只可惜红旗九用的是中段指令修正+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发射方式,这种模式下,火控雷达必须同时稳定跟踪目标位置和导弹的位置,然后不断地向导弹发送修正指令,让导弹修正自己的飞行轨迹,逐渐靠近目标的位置,直至进入末端锁定距离,这个距离根据弹载雷达的性能有所浮动,一般在三十公里左右(用了AE制导头的新一代弹保守估计也有60KM以上,不过未经证实的消息就不讨论了)。。。。。
这也就意味着,红旗九的火控雷达必须全程跟踪红旗九导弹的飞行轨迹,直到红旗九飞到距离目标30KM以内的位置,也就意味着这款导弹有多大的射程,火控雷达就必须有多元的跟踪能力,这是我之前结论的依据,可以根据导弹的射程,反推出这款火控雷达能够在多远的距离上稳定跟踪导弹,而且根据雷达性能公式,雷达性能不变的前提下,目标的反射面积越大,雷达的锁定距离就越远,也就意味着同一款雷达,对飞机的发现距离必定超过对导弹的发射距离,这个是地球上的物理规律,不是军盲能怼的。。。。。。
央视曾经出过一个系列纪录片,其中就有我国的电科14所所有雷达研发总师出席,讲解了我国几款经典雷达的研发历程,里面自然少不了包括了著名的346海之星雷达。。。。
纪录片中提到,当初研发052C导弹驱逐舰的时候,虽然确定了要红旗九上舰,但是对如何上舰有两套方案竞标,一套自然是14所全新研发的346雷达,另外一套就是陆基红旗九的原装雷达直接上舰。。。。。
原装雷达直接上舰的优势,就是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而且能节约一批研发经费,劣势就是红旗九的原装雷达是C波段无源相控阵雷达,几乎已经没有性能潜力可以挖掘了,未来新弹出来之后势必要升级雷达,至少也得把无源阵换成有源阵,才能够充分发挥新弹的射程优势,空军升级雷达很简单,直接换一辆新的雷达车就行,但是海军升级雷达就得把船拉回船坞,拆掉整个上层建筑重新安装,代价太大。。。。。
而14所的新雷达,虽然一开始的研发经费要高一点,但是作为一款S波段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更强的反隐身能力,而且因为波段优势,有效探测距离更远,未来能够无缝衔接新一代导弹(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雷达的波段越长有效探测距离就越远,相对应的探测精度也就越低),而且同样使用S波段的前提下,采用有源相控阵的346能够力压对手的SPY-1无源相控阵雷达,获得更强的综合作战能力。。。。。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346雷达刚开始研发的时候,还是按照旧款红酒的数据研发的,结果预研搞得差不多,都快要进入工程研发了,导弹院那边给了个新的数据,要求在更远的距离上跟踪雷达反射面积更小的导弹(从这一点上可推测,红旗9B除了射程提升,新弹体的雷达反射面积也更小)(也可以从中推测出,差不多052C立项的时候红旗9b也立项了,所以才有这个新要求)。。。
某个参加过这款雷达研发,半路出国的研发人员出过回忆录,他也提到了这件事,不过他当时倒是把这个当成是导弹院对他们雷达院的刁难,觉得你未来的B型现在还是PPT呢,说不定造出来的时候装346雷达的船都退役了,根本用不着想那么远,就算是你真的按照预定时间造出来了,等船中期维修的时候换几面性能更好的新天线也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提出来就是给我们的工作增加难度%……&%¥&%¥&。。。。。
不过当时的14所总师倒是觉得,如果346雷达能够在一开始,就具备发射未来红旗9B的能力,那么岂不是能够在和原装雷达竞标的时候,获得更大的性能优势,压过厂家对研发经费的担心,更有利于他们完成这一次的竞标,也能够让我军的主力舰更好的面对未来可能增加的空中压力,所以他直接拍板决定,将整套雷达系统推到重来,直接按照新蛋的性能来确定新的性能指标,大不了大家多加几天班。。。。。
当然了,最后竞标的结果,就是大家看到的S波段上舰,而且也要感谢科研人员的努力,所以我们现在的六条052C可以直接打红旗9B,而不需要大动干戈的回船坞全面换雷达,这样的事,如果换做美帝那边的黑心资本家,怕不是反倒要按照旧版数据来做,就等你哪一天想要升级新弹的时候,在雷达的升级费用上狠狠地宰你一刀。。。。。
按照上面的这一系列条件,我们是否可以从航展上红旗-9B给出的260KM作战斜距反推,就算是旧版的风冷346雷达,是否也具备在300KM距离上跟踪一枚舰空导弹的能力?????
如果将目标放大到一架飞机,那么这个稳定跟踪的距离是否可以拓展到500KM左右,达到雷达直接探测距离的极限(超过这个距离,飞机就会被海天线挡住了,性能再强也探测不到)?????
如果将目标换成具有美帝还留在PPT上的隐身反舰导弹,那么根据现有的雷达探测距离公式,是否可以在100KM左右的距离上‘烧穿’对手才去的隐身措施,破掉敌人还停在PPT上的优势??????
首先要分清楚制导方式的区别,如果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红旗十六导弹,那么确实火控雷达不需要跟踪自身发射出去的导弹,只要对着目标不断地发射雷达波,导弹就会跟着反射回来的雷达波自己飞过去,这一点没错。。。。
只可惜红旗九用的是中段指令修正+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发射方式,这种模式下,火控雷达必须同时稳定跟踪目标位置和导弹的位置,然后不断地向导弹发送修正指令,让导弹修正自己的飞行轨迹,逐渐靠近目标的位置,直至进入末端锁定距离,这个距离根据弹载雷达的性能有所浮动,一般在三十公里左右(用了AE制导头的新一代弹保守估计也有60KM以上,不过未经证实的消息就不讨论了)。。。。。
这也就意味着,红旗九的火控雷达必须全程跟踪红旗九导弹的飞行轨迹,直到红旗九飞到距离目标30KM以内的位置,也就意味着这款导弹有多大的射程,火控雷达就必须有多元的跟踪能力,这是我之前结论的依据,可以根据导弹的射程,反推出这款火控雷达能够在多远的距离上稳定跟踪导弹,而且根据雷达性能公式,雷达性能不变的前提下,目标的反射面积越大,雷达的锁定距离就越远,也就意味着同一款雷达,对飞机的发现距离必定超过对导弹的发射距离,这个是地球上的物理规律,不是军盲能怼的。。。。。。
央视曾经出过一个系列纪录片,其中就有我国的电科14所所有雷达研发总师出席,讲解了我国几款经典雷达的研发历程,里面自然少不了包括了著名的346海之星雷达。。。。
纪录片中提到,当初研发052C导弹驱逐舰的时候,虽然确定了要红旗九上舰,但是对如何上舰有两套方案竞标,一套自然是14所全新研发的346雷达,另外一套就是陆基红旗九的原装雷达直接上舰。。。。。
原装雷达直接上舰的优势,就是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而且能节约一批研发经费,劣势就是红旗九的原装雷达是C波段无源相控阵雷达,几乎已经没有性能潜力可以挖掘了,未来新弹出来之后势必要升级雷达,至少也得把无源阵换成有源阵,才能够充分发挥新弹的射程优势,空军升级雷达很简单,直接换一辆新的雷达车就行,但是海军升级雷达就得把船拉回船坞,拆掉整个上层建筑重新安装,代价太大。。。。。
而14所的新雷达,虽然一开始的研发经费要高一点,但是作为一款S波段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更强的反隐身能力,而且因为波段优势,有效探测距离更远,未来能够无缝衔接新一代导弹(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雷达的波段越长有效探测距离就越远,相对应的探测精度也就越低),而且同样使用S波段的前提下,采用有源相控阵的346能够力压对手的SPY-1无源相控阵雷达,获得更强的综合作战能力。。。。。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346雷达刚开始研发的时候,还是按照旧款红酒的数据研发的,结果预研搞得差不多,都快要进入工程研发了,导弹院那边给了个新的数据,要求在更远的距离上跟踪雷达反射面积更小的导弹(从这一点上可推测,红旗9B除了射程提升,新弹体的雷达反射面积也更小)(也可以从中推测出,差不多052C立项的时候红旗9b也立项了,所以才有这个新要求)。。。
某个参加过这款雷达研发,半路出国的研发人员出过回忆录,他也提到了这件事,不过他当时倒是把这个当成是导弹院对他们雷达院的刁难,觉得你未来的B型现在还是PPT呢,说不定造出来的时候装346雷达的船都退役了,根本用不着想那么远,就算是你真的按照预定时间造出来了,等船中期维修的时候换几面性能更好的新天线也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提出来就是给我们的工作增加难度%……&%¥&%¥&。。。。。
不过当时的14所总师倒是觉得,如果346雷达能够在一开始,就具备发射未来红旗9B的能力,那么岂不是能够在和原装雷达竞标的时候,获得更大的性能优势,压过厂家对研发经费的担心,更有利于他们完成这一次的竞标,也能够让我军的主力舰更好的面对未来可能增加的空中压力,所以他直接拍板决定,将整套雷达系统推到重来,直接按照新蛋的性能来确定新的性能指标,大不了大家多加几天班。。。。。
当然了,最后竞标的结果,就是大家看到的S波段上舰,而且也要感谢科研人员的努力,所以我们现在的六条052C可以直接打红旗9B,而不需要大动干戈的回船坞全面换雷达,这样的事,如果换做美帝那边的黑心资本家,怕不是反倒要按照旧版数据来做,就等你哪一天想要升级新弹的时候,在雷达的升级费用上狠狠地宰你一刀。。。。。
按照上面的这一系列条件,我们是否可以从航展上红旗-9B给出的260KM作战斜距反推,就算是旧版的风冷346雷达,是否也具备在300KM距离上跟踪一枚舰空导弹的能力?????
如果将目标放大到一架飞机,那么这个稳定跟踪的距离是否可以拓展到500KM左右,达到雷达直接探测距离的极限(超过这个距离,飞机就会被海天线挡住了,性能再强也探测不到)?????
如果将目标换成具有美帝还留在PPT上的隐身反舰导弹,那么根据现有的雷达探测距离公式,是否可以在100KM左右的距离上‘烧穿’对手才去的隐身措施,破掉敌人还停在PPT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