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51,133贴子:2,726,211

N系起源于燕山山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目前已发现大量N系古样本,从古样本分布来看,N系是沿着燕山周边向外扩散。北上西伯利亚支则沿着山脉西侧北上,东侧则有人,北上相对困难,最终部分融合成东北民族


1楼2021-11-04 17:17回复
    N比例最高汉地在甘肃,如果新疆蒙古有资料,说不定更高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11-05 00:31
    收起回复
      2025-08-31 00:50: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古样本。N系目前古样本中,都是以燕山为核心的周边。山东小荆山,扁扁洞,河北姜家梁,雪山文化,内蒙西部裕民文化,石茆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等,而其几何中心就是燕山。2.多样性。目前N系多样性来看,北亚贝加尔湖周边多样性明显不如华北。而且贝加尔湖各支兄弟支及上游都在华北,说明北亚各支非常单一的北上。3.N1a。目前在华北古样本基本分布在燕山西侧及北麓,主体是N1a1。从现代分布来看,N1a1以春秋燕国周边分化,也证明其分布属于其间.4.N1b.N1b1沿华北向南扩散,N1b2则有东支、西支之分,东西支以CTS4714为分界,从1819分化开始至4714间支系,大多数在东部扩散。下游4714以后,西部明显,说明其有向东向西迁徙的过程。5.北上。从N系多样性来说,华北多样性明显高于北亚,这表明N系有着一个从华北向极北扩散的过程。而极北N系多样性虽不如华北,但支系也不少。所以必然有着一条从华北向极北之间,极其方便N系扩散的线路,同时这样线路要排除N1b北上的可能性及在北上时尽可能少的混合原来就在北部的C北支等支系(因为N系向欧洲进发明显没有携带当时在东北的C系,表明其独立北上的可能性极大)。这暗示着,东北西部的山脉西侧是最可能的线路。同时在这一带,N系比例应该非常高,但要排除N1b,说明N1b分布在燕山的东侧,其虽民有部分从东北方向向北迁徙(红山,夏家店等),但北上遇到了原生的东北各支族,最终无法顺利北上而融合于东北民族之中。6.姬周。从史书来看,姬周祖先有着一个从耕田到弃耕,再到耕田的历程,这样能窜于狄戎,表明着其生活在一个农耕线边缘。从考古资料来看,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皆是农耕,说明燕山周边当时是可耕作的,窜于狄戎则表明向蒙古草原进发。这表明燕山周边也是符合这历史的7.耶律辽国N1a2。从史书来看,契丹人生活在内蒙及辽宁交界处。也是符合燕山周边分布特征的。8.N1a1-TAT.分化于1.1万年,表明其是在仙女木事件后北上


      3楼2021-11-05 11:05
      回复
        另:其他起源论存在的问题
        1.北亚起源。北亚属于N系最高频处,因此早前很容易将N起源地设定在北亚,然后部分N南下。但随着分子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北亚起源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多样性不足。N1b在北亚0存在而同时以华北为中点向周边扩散,还有N2在中的发现,以及N1a1-TAT上游及兄弟支在中国华北,N1a2-P43上游及兄弟也在中国华北。表明着北亚只能是N系的迁出地。同时以前相关论文说N1a2的贝加尔湖起源,但是这个无法解释N1a2树型分支多分布于华北的特点,如果像有些人说的各支分别从不同时期南下,这个解释非常勉强,为何N系华北各支都只南下,而不西进欧洲或中东?而南下的话为何只留下一支,在上万年分支繁衍下,要做到只留1支而其他一个不留南下且不能西进,而南下又都不约而同到华北东部一带,难道是说好的?所以这种说法基本是不可能的。
        2.东北起源。N在东北有着不少支系,但跟华北N系比起来,又显得不是那么明显。N系在华北的大量存在及上游的多样性明显是多于东北的,当然也不排除是后期人口流动等造成的。但N在朝鲜半岛的稀疏感,以及在东北民族鲜卑、满族缺少特色早期分支等因素,则更加明显的说明N不是东北起源。但N明显是跟东北有一定联系的,如达翰尔族的N1a1及N2,契丹人的N1a2及N1b,这又是如何来的? 从上分析来看,从东北外围向东北扩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N1b从东北南部,N1a及N2以大兴安岭为支点向东北扩散,这合理的解释了N在东北民族不是主流而属于的“参与者”角色。同时也解释了契丹人主流是N的原因,同时解释了N1a在东北民族高于N1b的原因。
        3.西北起源。此论点原先最大支点就是N在中国各地分布中,西北是高频。但从魔方分支细化后,发现最能代表西部起源的N1b2,其分支从上游1819到4714间大多分布于东部,而下游向西进发,在西部比例较高原因导致。


        4楼2021-11-05 11:06
        回复
          有道理,不过也可能是黄淮海平原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11-05 11:22
          回复
            中国可能不是N起源地,因为基本上都是N1
            唯一一个N2姓金,估计是匈奴金日蝉后代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11-05 19:12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8楼2021-11-05 19:36
              收起回复


                关于东亚父系NO起源问题,多数人认同西南起源说,但相当部分人认为西北/北方起源说。双方各持一辞,似各有道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随着随着古DNA提取及测序技术不断完善,南北各地古DNA数据量越来越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祖先起源的认识。现有的古DNA数据,与西南起源说、西域起源说有很大的出入。根据考古调查报告,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华北地区及其山东一带发现了很多N-M231,晚期开始出现了O-M175,南方新石器中期至末期出现了很多O-M175、但N-M231极为稀缺。已知K2a2b(NO)-M214有两大分支:N-M231与O-M175。如果哪些地区N-M231与O-M175交叠共存,下游分支齐全,那么最可能是NO-M214发源地,向周边地区扩张。
                在黄河中下游,N-M231的下游分支丰富多样,包括N1-CTS3750与N2-B482。其中N1-CTS3750衍生了两大分支N1a-F1206与N1b-F2930。N2-B482集中分布于中国华北、东欧。
                N1a-F1206:东欧/西伯利亚N1a1、中国北方N1a2,但东欧/西伯利亚N1b-F2930稀缺。
                N1b-F2930:中国东部N1b1、藏缅语族/中南半岛N1b2、,但藏缅语族、中南半岛N1a-F1206稀缺。
                N-M231的下游分支(N1a、N1b、N2)区域交集,结果为黄河中下游,可以推测黄河中下游最可能是N-M231发源地,粟作农业文化人群与N-M231具有密切相关性。
                O-M175有两大分支:O1-F265与O2-M122。其中,O1-F265衍生了两大分支:O1a-M119与O1b-M268。
                O1a-M119:中国南方、东南亚。
                O1b-M268衍生了两大分支:东南亚O1b1-F2320与日韩O1b2-P49
                O2-M122衍生了两大分支:东亚/太平洋O2a-M324与华东O2b-F742
                O-M175的下游分支(O1a-M119、O1b-M268、O2-M122)区域交集,结果为东亚区域,可以推测O-M175最早分化地点最可能是中国东部,稻作农业文化人群与O-M175具有密切相关性。
                不难看出:在黄淮海平原(华北与淮河之间),N-M231与O-M175交叠共存,下游分支齐全,那么最可能是NO-M214发源地。

                距今六千~五千年的鲁北大汶口文化傅家遗址男性则有多样化的Y染色体序列,实际测到K*(xO)有一例、N为两例、O为一例。同期河北红山文化姜家梁遗址全是12例N。由于鲁北与河北为邻,,必有人员流动,出现了N、O并存的现象,清晰表明大汶口文化北上扩张的过程,进一步证明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N-M231与O-M175交替共存,更加证明黄淮海平原最可能是NO-M214发源地。

                考古研究论文《中国北方泥河湾发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早更新世先驱》调查表明:华北地区泥河湾盆地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直接发源地或重要演化地,在早更新世确实存在于华北,然后向北向西迁徙,在中更新世到达西伯利亚和欧洲。淮南发现50万年前淮河古象(猛犸象)象牙化石,江苏泗洪发现更新世中期淮河象骨胳牙齿化石,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好,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这些事实可以证明关于“黄淮海平原是NO-M214的诞生地、东亚人种的发源地”的逻辑推理是有根有据的。

                关于“黄淮海平原是NO-M214的诞生地、东亚人种的发源地”的推测结论,与付巧妹团队所做的东亚常染扩张图是基本一致的。

                Ust-Ishim人(乌斯特-伊斯姆人是父系K2A+母系R)是在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北地区发现的4.5万年前的Y染色体为k2a的人类遗骨。K2a 或者说pre NO是NO的祖形(未分化),和其他的K2支系相比分化较早, 其他的K2支系包括K2b、K2c、K2d、K2e。K2a 最早与其他K2集团分离,在印度巴基斯坦地带向北迁徙, 其他K2则继续挺进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所以,东南亚K2多样性很高,推测K2a-CTS11667最可能起源于南线,估五万年前到达东亚沿海,没有继承北欧亚ANE人群的一丁点常染,但是继承了田园洞人的东欧亚常染。田园洞人或者Ust-Ishim人是东欧亚、南欧亚、巴布亚澳洲共同的一个祖先,并且现代东亚NO人群几乎不含ANE常染成分,同时O-M175系人群在南迁扩张的过程中,混着或多或少的南欧亚成分(澳棕类型、和平文化人群或者类Onge成分),否定了NO西北/北方起源说,并且NO西南起源说缺乏证据。

                数万年前C、D、K2均是是南亚起源的,但北上路线不同。K2a2走东亚沿海而北上迁到黄淮海平原后诞生出NO,形成了东欧亚常染人群。而K2b2/P1走印度巴基斯坦而北上迁到中亚后诞生出QR,形成了北欧亚常染人群,美洲印第安人是北欧亚常染人群与东欧亚常染人群的混合体。CD各支系路线复杂,有的北上迁徙,有的南迁到澳洲,和QR的兄弟SM混合,大体上是南欧亚成分人群(澳棕类型、和平文化人群或者类Onge成分。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1-11-05 19:48
                收起回复
                  2025-08-31 00:44: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北京11楼2021-11-05 20:17
                  回复
                    东部平原那时候确实人口不多,主要在平原边缘的山脚下生活,那时候的气候山东很多地区也是稻作区茶叶产区,更早的时期还有大象


                    IP属地:韩国13楼2021-11-30 13:50
                    回复





                      23楼2021-12-09 10: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