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43,碍,符号Ct
原子量:99(43超频子,56中子)
熔点:α:101℃升华,β:非晶体
沸点:101℃
化合价:-1 +1 +3 +5 +7
电负性:2.6
电子排布:1s2 2s2 2p6 3s2 3p6 3d10 4s2 4p6 5s2 5p5
α态的碍,看起来像碘一样,化学性质也和碘差不多。
β态的碍,内部结构混乱,宏观上看起来有点像聚乙烯,加热会变黏,颜色与杂质、温度、压强、应力等有关,纯净的β碍在标准状态下无色透明。
碍主要以钠、钾、铯盐的形式,溶解在大多数咸水湖中,海洋里也有碍,但浓度较低。
人类(注:以下全都指锑星人)在远古时代,就学会了炼制α碍。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的人把湖水放在大锅里烧开,温度达到103℃,这时把空气通入锅里,氧气和碍离子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碍离子被氧化为碍蒸气挥发出来。锅上方有一块涂满β碍的冷板,碍蒸气一碰到板就会凝华,水蒸气受到碍的排斥会形成雾气向下沉降。一段时间后,把板取出,刮下附着的α碍,留下β碍,再放回去循环利用。
炼了碍,有什么用呢?他们把α碍和泥土、石子、黄砂等混合、压实,静置一周,就得到了碍砖块。碍砖块中的碍大多是β碍,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而且,碍可以和泥土中的锑形成强度很高的碍化锑,这些因素使得碍砖块成为远古时期最好的建筑材料。建造时,碍砖块之间撒上碍粉,很快,砖块之间就会形成牢固的连接。
起初,碍的产量很低,一般只用来建造要求很高的防御工事(这也是“阻碍”一词的起源)。后来,人们发现,把湖水预先蒸发一段时间,使得碍浓度提高,可以让碍挥发更快。这一方法推广后不久,碍的产量就达到了原来的50倍以上,碍砖块于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常用建材。建造堤坝时,一般要求至少95%要使用碍砖块,因此,后人把堤坝称为“障碍”(应该是“碍障”,但当时的语法把它变成了倒装语序)。
随着越来越多的河流使用碍砖块建造堤坝,碍的缺点也开始逐渐暴露。在长期还原性流水的冲刷和微生物的腐蚀下,碍会逐渐溶解而且越来越快,摧毁堤坝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河流中这一影响尚不很显著,但在湖泊中,浓度不断增加的碍化氢杀死了大量生物。没有污染的水体变得越来越罕见。